2025年,我國“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標志著“十五五”規劃的正式啟動。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制造業正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潮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在“十五五”期間實現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本文將從發展形勢、核心趨勢、規劃建議等方面,系統分析我國制造業未來五年的走向,并為規劃編制者提供切實可行的思路與建議
一、“十五五”時期制造業發展形勢研判
當前,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中美科技競爭白熱化,制造業面臨“三重調整”:一是大國戰略競爭加劇,二是人工智能沖擊擴大,三是產業低谷風險凸顯。在此背景下,我國制造業必須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轉型壓力依然存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成為“十五五”規劃的核心任務
從國內發展來看,我國制造業已進入從“量”向“質”轉變的關鍵階段。過去十年,制造業在規模擴張的基礎上,逐步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邁進。然而,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依然突出,產業鏈韌性有待提升,區域發展不平衡、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仍需解決。因此,“十五五”時期,制造業不僅要實現規模增長,更要實現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和質量躍升

二、“十五五”時期制造業發展的三大趨勢
01.全球化布局深化
中國制造企業需從“產品貿易出口”向“全球化、本地化布局”轉變。企業應根據當地市場需求,研發定制化產品、部署供應鏈與服務網絡,實現從產品向技術、品牌、服務的全面全球化升級。這不僅是應對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02.產品升級與技術突破
未來五年,制造業將從提升產品性能、可靠性轉向智能化、全生命周期服務的打造。企業需在新材料、新裝備、新工藝等底層技術上實現突破,推動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深度融入制造環節,推動制造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03.綠色低碳轉型加速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制造業綠色轉型將成為核心議題。企業需加快節能減排技術應用,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現低碳、高效、可持續發展。同時,數字化轉型與綠色化發展將深度融合,形成“以綠促數、以數促綠”的良性循環
三、 面向“十五五”規劃編制者的建議與思路
01.強化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布局
“十五五”規劃應堅持系統思維,統籌考慮產業發展、區域協同、生態保護、對外開放等多方面因素。要科學評估“十四五”實施成效,明確“十五五”時期的發展目標與路徑,避免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同時,應加強與國家及省級規劃的銜接,確保政策的連續性與協同性
02.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在“十五五”期間,應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在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創新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同時,應加強中試平臺建設,縮短技術成果向市場產品的轉化周期
03.推動數字化轉型與綠色化協同發展
數字化轉型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應以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推動生產方式、制造模式、企業形態的根本性變革,實現制造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同時,綠色化轉型應與數字化發展深度融合,形成“以綠促數、以數促綠”的良性循環。要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動企業綠色低碳轉型
04.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提升區域協調發展
在“十五五”期間,應優化制造業空間布局,推動先進制造業向重點區域集聚,形成若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同時,要注重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老工業基地、中西部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應加強區域協同創新,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05.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拓展海外市場
企業應主動適應全球產業鏈重構,加快國際化步伐,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要建立跨國企業培育機制,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和風險控制能力,增強應對國際競爭的能力。同時,應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合作,推動中國制造業“走出去
06.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優化營商環境
政府應加大對制造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金融、稅收、人才等配套政策,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應建立需求導向的技術供給制度,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應加強行業治理智能化水平,提升行業治理能力
四、 以“十五五”規劃為引領,邁向制造強國新征程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制造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轉型的雙重壓力,制造業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舉措,推動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通過科學規劃、精準施策、協同創新,我國制造業有望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讓我們以“十五五”規劃為引領,錨定目標、凝聚共識、銳意進取,共同書寫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