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 時期,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是應對全球環境挑戰、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需以系統性思維推進戰略舉措,筑牢風險防線以增強產業韌性,強化要素集成提升供給保障,升級綠色鏈條強化市場優勢,驅動技術革新賦能裝備升級,深化制度改革健全管理架構。這些舉措相互協同,旨在破解資源環境約束,釋放綠色發展動能,推動農業產業鏈向更具韌性、效率與競爭力的方向轉型,為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注入可持續動力。
(一)筑牢風險防線,增強產業韌性根基
提升農業韌性是應對不確定性挑戰的關鍵舉措,需統籌風險預警、緩沖機制與適應性提升,構建全鏈條風險防控體系,這是促進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的基礎保障。在風險識別上,建立涵蓋環境質量、市場波動和技術適配性的全鏈條監測預警系統,運用基于大數據的風險評估模型實現風險早期識別與精準評估,為前瞻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在風險緩沖上,一方面,創新“生態保險+綠色信貸”組合產品,設立綠色發展風險補償基金,建立區域性綠色農產品價格平準機制。另一方面,加強應急儲備體系建設,優化重要農資和關鍵農產品的區域調配機制,提升短期沖擊應對能力。在韌性提升上,一是選育推廣抗逆性強、資源利用效率高的綠色新品種,增強農業生態系統抵御能力。二是鼓勵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布局,構建“生產基地+加工企業+物流倉儲”的綠色產業鏈集群,增強系統協同性。三是推進數字技術深度融合,開發農業綠色技術應用數字孿生系統,提升技術適配性和穩定性,增強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響應能力。

(二)強化要素集成,提升供給保障效能
以要素高效整合為核心,優化資源配置,打通供給堵點,這是農業產業鏈實現綠色轉型的關鍵舉措。在要素協同上,建立區域差異化要素協同平臺,評估環境承載力、監測資源利用效率和核算生態效益等功能模塊,實現要素配置的科學決策與動態優化;在要素配置上,開發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化要素配置系統,構建包含多源數據采集、智能算法分析和決策支持等功能的技術架構,為綠色發展提供量化決策依據;在要素流動上,完善市場化運行機制,構建包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綠色技術產權交易和生態補償等內容的制度框架,形成要素高效流動的市場環境。
(三)升級綠色鏈條,強化市場競爭優勢
提升綠色競爭力不僅能夠強化資源集約利用和環境可持續性,更能通過市場機制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優勢,這是推動農業產業鏈向高質量、高效益方向轉型的必要途徑。農業產業鏈綠色競爭力的提升需通過橫向融合拓展增值空間與縱向整合優化資源配置雙向發力。在橫向融合拓展增值空間上,一方面,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協同發展,拓展農業的生態涵養、休閑體驗和文化傳承功能,鼓勵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創意農業等新業態發展;另一方面利用數字化技術打破產業邊界,促進線上線下融合,開發特色農業旅游、農業研學基地等新模式,實現農業產業鏈的立體增值;在縱向整合優化資源配置上,強化農業產業鏈的上下游銜接,推動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環節的綠色化、標準化和智能化,降低資源浪費和環境成本,增強產業鏈的可持續性。
(四)驅動技術革新,賦能科技裝備升級
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和成果轉化體系,這是推動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的核心引擎。在創新人才培養上,應優化“產業需求導向”的跨學科教育體系,重點培養掌握數字技術、綠色生產、供應鏈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和實訓基地,完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完善科技創新激勵上,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設立農業綠色技術研發專項,對突破關鍵技術的團隊給予梯度獎勵,此外,還需注重普遍激勵與特殊激勵相結合,對承擔國家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加大薪酬激勵,加大對取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獎勵力度。在健全成果轉化體系上,一方面,重點建設農業科技孵化器與中試基地,強化概念驗證環節,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轉移聯盟,推動科研機構與新型經營主體精準對接;另一方面,建立綠色技術認證和交易平臺,加速創新成果的市場化應用。
(五)深化制度改革,健全經營管理架構
系統性的制度創新與架構完善能夠為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提供明確的政策導向和激勵機制,是推進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的制度保障。在綠色認證體系上,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綠色認證體系,將環境績效與政策扶持直接掛鉤,通過試點“綠色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和扶持專業化綠色服務組織發展,全面提升經營主體的綠色發展能力;在產業鏈組織模式上,推行“龍頭企業+綠色基地+農戶”的契約化合作機制,組建產業鏈綠色聯盟并制定統一的環境責任標準,探索建立包含碳收益共享在內的新型利益分配機制;在制度保障體系上,健全農業綠色發展法規標準,建立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為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作者:張寒,姚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