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算力作為集成信息計算力、網絡運載力和數據存儲力于一體的新型生產力,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引擎。隨著“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十五五”規劃期穩步臨近,各地正積極謀劃布局算力產業,搶占數字經濟發展新賽道。

一、正確認識算力產業:超越數據中心的多元內涵
算力產業不僅涵蓋數據中心建設,更是一項貫穿芯片、服務器、網絡設備、軟件平臺與應用服務的全產業鏈系統工程。其上游涵蓋基礎硬件(芯片、光模塊、存儲設備)和基礎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中游為算力服務(云計算、數據中心、算力調度平臺);下游輻射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自動駕駛、金融科技等多元應用場景,正日益賦能千行百業,推動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
二、發展現狀:機遇與差距并存
國家政策持續賦能,《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 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陸續出臺,為地方布局算力產業指明方向。特別是“東數西算”工程推動算力資源優化配置,為西部可再生能源豐富地區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我國算力總規模截至2023年6月已達230 EFLOPS,位居全球第二。預計到2025年,算力規模將超過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也將從22%提升至35%,市場潛力巨大。
但也應看到,區域發展仍不均衡。東部地區集聚近60%的產業資源,廣東、北京、浙江等地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算力生態。中西部地區需立足實際,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避免同質競爭。
三、面臨挑戰:精準識別,突破瓶頸
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統等領域仍存短板,需加強自主創新,推進國產替代;
區域協調發展任務艱巨:需結合地方經濟水平和產業需求合理布局,避免資源錯配和基礎設施重復建設;
綠色低碳轉型迫切:數據中心能耗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已達2.71%,須推廣節能技術、優化用能結構;
人才儲備不足:芯片設計、算力調度、數據安全等高端人才緊缺,需強化產學研合作與人才引進。
四、推進路徑:系統布局,四位一體
構建多元算力供給體系:合理規劃基礎設施布局,經濟發達地區可重點發展面向實時性要求高的算力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豐富地區可重點建設綠色數據中心,承接非實時性算力需求。推動通用計算、智能計算與超級計算融合發展,形成多層次、系統化的算力供給體系,滿足不同類型需求。
推動產業生態建設: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引育龍頭企業,支持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強產學研用協同,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共建研發平臺和創新中心,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
促進融合應用創新:支持算力技術與制造業、農業、服務業深度融合,利用算力技術進行數字化轉型;拓展算力應用場景,支持智慧城市、智能網聯汽車、智慧醫療等新興應用發展。
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完善政策與資金支持,制定算力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和支持政策,設立算力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加強人才培養與數據安全體系建設支持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加強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建設。
五、實施建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東部發達地區:聚焦高端引領,一是打造算力創新高地:聚焦芯片設計、高端服務器、基礎軟件等關鍵技術研發,建設國家級算力創新中心和實驗室,發展高附加值算力服務。二是重點發展智能計算、邊緣計算等高端算力服務打造算力服務輸出基地,服務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中西部地區:突出能源與氣候優勢,一是承接東部算力需求轉移,利用能源優勢、氣候條件,建設綠色數據中心;二是承接東部地區非實時性算力需求;三是發展特色算力應用:結合本地產業特色,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算力應用,推動算力與本地優勢產業深度融合。
東北及欠發達地區:找準差異化突破口,避免與發達地區正面競爭,找準特色領域和突破口,發展與本地產業結合緊密的算力應用;借力發展,通過區域合作,引入外部算力資源和服務,參與全國算力網絡建設,融入國家算力發展大局。
“十五五”是我國算力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地方布局產業的重要窗口期。各地應進一步提高認識、找準定位、明確路徑、持續用力,不斷完善產業生態,推動算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構建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