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升三大戰略承載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第一梯隊”
這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引擎,旨在通過深化區域戰略,提升其對全國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1.京津冀協同發展:
核心任務: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重點舉措: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引進在京央企總部及子公司;共建以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為重點的現代化產業鏈。
2.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核心任務:協同推進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重點舉措:統籌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深化張江、合肥科學中心建設,加快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
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核心任務:對標世界一流灣區,聚焦規則互聯互通和金融開放。
重點舉措:建設“數字灣區”,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貿易;深化金融開放,擴大“深港通”、“債券通”等互聯互通舉措。
二、 因地制宜,推動四大區域板塊協調發展
針對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戰略,形成優勢互補的格局。
1.西部地區: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發展光伏、農畜產品等特色產業,推動煤炭產業轉型升級。
2.東北地區:以現代化農業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航空、綠色石化、生物制造、工業母機、汽車等先進制造業集群,以及冰雪經濟。
3.中部地區:加快建設“三基地一樞紐”(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推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并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4.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現狀:已成為西部重要增長極(2024年GDP占西部地區30.3%)。
規劃:共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協同推進算力建設;增強重慶西部金融中心功能,構建跨境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國家戰略腹地。
三、 發展海洋經濟,構建差異化海洋經濟圈
基于北部、東部、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的不同特點,推動形成陸海聯動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1.北部海洋經濟圈(以山東為代表):大力發展海洋漁業、海洋礦業、海洋化工等產業。
2.東部海洋經濟圈(以上海、浙江為代表):鞏固海洋船舶工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等優勢產業。
3.南部海洋經濟圈(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立足深??萍?,加快發展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
四、 特別關注:海南的獨特優勢與機遇
特別強調了海南作為最大經濟特區、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的獨特地位,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享有巨大政策紅利和市場投資機遇。
體制機制保障:已設立“省委海洋發展委員會”、“省海洋廳”等專門機構,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產業發展方向:
鞏固傳統優勢產業:海洋漁業與水產品加工、海洋旅游文化、海洋交通運輸、海洋化工。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深海油氣、深??稍偕茉?、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海洋生物技術。
總結
“十五五”期間的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呈現出 “核心引領、板塊協同、陸海聯動” 的立體化格局。其核心思想是各展所長、差異發展,避免同質競爭,通過優化布局來共同提升國家整體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空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