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琢磨“蚯蚓蛋”,到引進久久草莓、煙臺大櫻桃,紀麗威在家鄉的這片土地上摸爬滾打十幾年:創辦專業合作社、探索生態循環養殖、嘗試“互聯網+農業”……而這一次,她想走一條“農業+文創+新農村”的綜合發展模式—
見到紀麗威的時候,她正在自己的采摘園里察看新移植的大櫻桃樹苗長勢。“這是我們從煙臺引進的優良品種。看,長得多好!今年夏天做果,明年進入盛果期,到時候,來咱這兒游玩的客人就能吃到新鮮美味的大櫻桃了。”說起采摘園,紀麗威眼里充滿掩飾不住的興奮神情。
交談中,紀麗威告訴記者,自己出生在鄰近的龍背村,初中畢業后去外地打工,一走就是十年。2010年她回到家鄉,一心想要利用自己積累的經驗和資本好好干一番事業,讓父老鄉親的腰包鼓起來、日子好起來。
在西安區委、區政府的幫助下,她創辦了合作社、成立了養殖場。看到南方土雞蛋賣得特別好,她創造性地琢磨出養雞—雞糞發酵—養蚯蚓—蚯蚓喂雞—雞下蛋的綠色生態循環養殖產業鏈。結果,她的“蚯蚓蛋”蛋黃更大,顏色更深,營養價值更高,一經上市便得到了普遍認可,一只蛋賣到4元錢。
2015年,國家提出“互聯網+”的發展理念。她意識到,“互聯網+農業”將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于是,她開始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將“蚯蚓蛋”引入互聯網平臺銷售,并提出“認領母雞”銷售模式:每個會員在她的養殖場認領兩只母雞,每月將這兩只雞下的新鮮雞蛋寄給對方。“花一千多塊錢,全年都能吃上放心雞蛋。”這一綠色、個性的賣法,在網絡上大受歡迎,短短五個月就銷售了200多萬元。
說起這些過往事兒,紀麗威覺得都只是在小打小鬧,離自己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奔小康的夢想還差得遠呢。她說,自己真正想要大展拳腳、放手一搏,還是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文件中提到: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
“田園綜合體”這個詞對當時的她而言,既陌生又新鮮,但仔細一琢磨,這一理念讓她倍感振奮。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有效利用農村資產,通過旅游助力農業發展、促進三產融合,她覺得這是一個相當有前景的產業。
在區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的大力支持下,紀麗威謀劃了以“自然、綠色、生態、環保”為主題,集現代農業、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綠色餐飲、科普教育一體的有道田園綜合體項目,項目位于遼源市西安區燈塔鎮古洞村,規劃總面積26400平方米。計劃總投資1000萬元。
紀麗威說,她目前已流轉15畝土地。她的想法是:圍繞田園資源和生態循環現代農業特色,充分推動土地規模化利用和三產融合發展;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資源,逐步發展創意生態農業;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開發農業多功能性,推進農業產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她們已建成高標準大棚6棟,種植各種蔬菜、水果,其中草莓、小柿子等2018年已經開園,每天可接待游客近百人。“農家樂”服務配套設施也已完成部分前期工作。
紀麗威說,2018年,她的采摘園試運營效果非常好,草莓采摘39元一斤,游客絡繹不絕。今年著手要做的,一是充分利用春、夏、秋不同季節,以夏令營、健康團、親子團等形式,開展農耕體驗和科普課程。二是利用農村現有空閑民居,進行短期租賃,體驗農村農耕生活。三是與農耕科普相結合,打造農村兒童娛樂廣場,開展兒童游樂體驗項目。
紀麗威坦言,目前最大的難點除了農業融資渠道少、建設資金緊張,更主要的是如何與村集體發展相互借力,吸引周邊農民廣泛參與、共同發展。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