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7日舉行的2024上海科技經濟融合發展論壇上,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表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進入3.0階段,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長三角由“世界工廠”走向“世界級產業高地”。
劉慶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三個階段:長三角一體化1.0階段,上海出現了星期日工程師,上海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開始轉移和擴散,加之江浙的市場意識和商業文化,該階段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鄉鎮經濟為特征;長三角一體化2.0階段,誕生了跨國公司總部在上海、工廠在蘇浙皖的“世界工廠”模式;如今的長三角一體化3.0階段,上海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與蘇浙皖產業基礎結合,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長三角正成為引領全球發展的產業高地。
劉慶表示,長三角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四大優勢:
一是科教資源豐富。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上海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和科研院所,同時還擁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家國家實驗室,加上合肥、南京、杭州,長三角地區匯聚了全國一流的科教資源。
二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潛力大。長三角地區傳統制造業發達,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這些行業能引入創新科技和新活力,有助于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取得優勢。
三是新興產業前景廣闊。長三角地區發展新興產業具有堅實的基礎,無論是浙江的移動互聯網產業,上海的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產業,還是江蘇的先進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業,都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四是布局未來產業基礎扎實。上海的3家國家實驗室,安徽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江蘇的蘇州實驗室,以及浙江在航天領域的實驗室等,都為長三角地區布局未來產業打下堅實基礎。
“由于在科教資源、產業規模質量等方面優勢突出,長三角地區已具備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堅實基礎,能夠在全國發揮引領作用。”劉慶說。
劉慶表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自2021年揭牌以來,面向長三角地區,構建集創新資源、技術需求和研發載體于一體,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積極建設高水平研發載體。截至目前,已在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建有研發載體100家,研發人員合計超過16000人。同時,累計實施海外合作項目200余項,建設企業聯合創新中心超過470家,企業凝練提出技術需求逾2500項,意向出資超85億元。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將高標準布局建設100家專業研究所,研發人員規模達到5萬名;集聚海內外戰略合作機構各100家;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000家;布局10家創新綜合體等,力爭成為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