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是指某一產業聚集區或企業辦公集中區,有較好的辦公環境和完善的配套服務。其中一部分產業園是通過改擴建的形式產生的,而改擴建涉及整體布局、功能重新分配、新老建筑形式等方面的問題。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產業園改擴建須遵守哪些原則?
歷史的發展給人類留下了許多璀璨的建筑遺產,今天,舊建筑的保護和利用是一個問題相輔相成的兩面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因此,改擴建也形成了一套標準的評價系統和設計準則。
1. 協調共生原則
和諧共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中普遍存在的觀念,影響著中國的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在建筑中也有著明顯的體現,中國古代的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筑,都極為重視與自然的協調以及建筑群體之間的和諧。產業園區是群體建筑,整體性必不可少,將建筑、環境、交通系統進行整體的設計,改擴建中還需要考慮新老建筑之間的關系,盡可能使整個建筑群達到和諧;為滿足生產和辦公的需求,產業園區一般都是多個功能的綜合體,各個功能分區要有相對獨立性,避免相互干擾,這與園區的整體性并不沖突。改擴建中,流線的連貫性非常重要,新舊流線可以進行適當的重置,從而避免流線的交叉。
2. 多樣復合原則
隨著時代的進步,產業園改擴建逐漸向功能多樣性、空間復合性、空間開放性的方向靠攏。功能多樣性是指園區內所包含的內容正逐漸變多,原本的產業園大多只是一個產業的聚集區或者綜合辦公區,但是現代的產業園加入了文娛、公共服務等功能后,增強了產業園區的社會參與感,逐漸實現產城融合。空間復合性主要體現在產業園區的辦公空間和公共空間上,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在建筑內外設置共享空間,可以用作休息、娛樂和交流,將辦公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的界限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空間利用率。產業園區的空間開放性主要是指對社會的開放程度,在改擴建的時候,打破原來封閉的格局,在園區內制造較多的公共活動區域,并在管理上增加便捷出入口,進一步增加空間的自由度可開放度,讓產業園區成為城市的一部分。
3. 持續發展原則
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當今普遍以1987年時任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 。首先,產業園的改擴建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體現,其次,在改擴建設計中,盡可能滿足生態性、地域性和拓展性的原則。生態性總是與綠色技術相關,隨著技術的成熟,無論是新建的還是改擴建形成的產業園,都基本達到了生態友好型建筑的標準;地域性原則主要是指滿足當地的自然氣候和地形條件,因地制宜,對應不同環境選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以此達到節能的目的。拓展性主要是指對未來的考慮,通過預留用地和建筑內部空間,提高建筑的可適應性。(作者:馬宏瑞,徐安利,林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