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揮觸媒作用,通過觸媒特征分析,可從多個層次提取出廈門龍山萬物工場的核心觸媒要素,并建立各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與相互作用,從而提出觸媒要素更新與優化策略,推動工業園功能轉型與改造設計的觸媒更新。本文以廈門龍山萬物工場為例,提出:注重街區功能組成復合共生,以及業態分布結合人流規模與園區主題的功能定位與構成設計策略;合理人車分流并綜合立體停車與立體慢行系統的交通聯動與優化設計策略;尊重原有空間觸媒特征,增強彈性空間設計,塑造特色觸媒吸引點的空間改造與利用設計策略;空間重構依循城市肌理并融入工業文化語匯,業態與活動組織結合工藝與空間特色的文脈延續與發展設計策略。
1 觸媒要素與優化內容
通過對龍山萬物工場的案例研究可發現,既有城市工業園的部分改造設計內容,與能否發揮觸媒作用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城市由原來的工業繁榮走向文化興盛。其本質是通過功能聯動、空間鏈接、文化傳承等方式緊密連接各觸媒要素,促進龍山萬物工廠及周邊區域協同發展,既突出地域園區特色,又帶動城市的觸媒效益復興。因此,將既有城市工業園改造設計的觸媒要素按照街區、園區、建筑尺度劃分三類(表 5)。深入研究每個觸媒要素及其不同尺度層級,深入探討產業轉型與發展方向,深化龍山萬物工場空間更新改造,提出具有系統性、針對性的觸媒提升策略,實現與城市相鄰地區的便捷聯系和空間聯動發展,激活衰落與廢棄的廈門龍山舊工業園區。

表 5 既有城市工業園區改造設計觸媒要素
2 觸媒要素激活與更新策略
2.1 街區尺度要素觸媒設計策略
(1)功能定位策略:在改造規劃與城市設計中,功能定位注重與周邊區域保持復合共生,工業園與周邊區域的產業結構應具有多樣互補性,避免單一功能業態的擴張蔓延,多樣化業態可以形成互補,滿足城市多元化發展需求。結合 POI 分析,定期觀測一定范圍內各種功能業態的分布狀態和數量情況。從而動態了解規劃設計對象所處業態環境,構成與周邊產業或相關改造項目互為復合互補的功能布局。現有的大量改造策略中,也關注到定位功能與周邊的關系,但對于區域整體在功能類別與數量的比例關系、分布狀態方面,尚有疏漏,尤其是必要的量化分析與對比不足。因此,在功能定位策略中應適當補充。
(2)整體聯動設計策略:反映在物質空間層面的產業功能轉型及其過程必將帶來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在改造規劃設計中,結合空間句法模型分析,增強重要交通路徑的可達性,優化路網結構。打通過于封閉的園區空間,選擇與可達性較高城市道路建立交通聯系,由點成線,由線及面,有利于和周邊區域聯動發展。通常,由于外部交通在設計紅線范圍外,不易于考量提升可達性的方式。因此需要通過對街區尺度下的道路整合度與選擇度進行分析,從而判斷,通過在紅線內連通哪些交通流線、增設哪些對外出入口、以及形成何種對外交通銜接方式等具體手段與措施,提升整體聯動性。
(3)文脈延續設計策略:宜結合圖底理論,梳理現狀空間結構,城市設計中提取原有空間肌理后進行局部重構,在尊重城市肌理的同時進行循序漸進地更新活化 [15]。既有城市工業園、建筑與所含工藝、工具、獨特城鎮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包括廠房建筑、機械設備、工廠礦場、構筑物、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等(圖 7),具有歷史、技術、社會與科學價值,更新優化設計應充分利用其原有的空間特色優勢延續并拓展新功能需求,既持續利用了園區荒廢廠房,又增加龍山萬物工場文化精神感召力,形成工業園與城市肌理相容的空間特色及其可識別性,提升觸媒效應。對于加建空間應充分結合既有廠房,擴建比例關系協調一致,形態尺度、模數與原有廠區機理統一,實現既有工業空間持續傳承更新。此外,小尺度觸媒空間設計人性化,吸引民眾交往駐留,激發園區整體活力。新舊建筑和諧共生,強化灰空間的連接與融合,也可以插入室外庭院,整合轉換新舊空間,緩解兩者之間的沖突,創造具有鮮明氣場的過渡空間。新舊空間既可以相互獨立,又可以融為一體,新舊對話且有機融合。
2.2 園區尺度要素觸媒設計策略
(1)園區功能構成策略:根據民眾活動與空間形態觸媒特征,可以將既有工業園區外部公共空間有三種類型:①作為面觸媒的復合型廣場空間,可達性與通行性強,駐留民眾多,可以承擔大型活動,往往可以更新設計為空間序列的高潮或者核心;②作為線觸媒的通過型街巷空間,以穿行為主,主要承擔園區人行交通,是既有園區最普遍的外部空間類型;③作為點觸媒的停留型景觀空間,能吸引人群駐留,觀賞性、參與性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活動空間。各類型觸媒空間點、線、面相互連接,產生觸媒聯動效益,在更廣泛范圍促進既有工業園空間發揮觸媒聯動作用。因此,可結合空間句法視域整合度參數輔助判斷,在空間整合度較高區域布置對人流量更為依賴的外向型業態,并在設計中強化視覺可識別性(圖 8)。龍山萬物工場 B 館在有限的空間條件下,功能布局設計注重主題功能(商業)與輔助功能(培訓)的多元互補,實現全空間、全時段利用融合,避免盡端式狹長空間,使新功能與舊建筑空間相匹配,維持穩定的客流量與空間活力。
(2)交通聯動優化設計策略:合理人車分流,避免因考慮車行聯動暢通而對人行產生影響,提高園區交通安全性與舒適度。設計過程中,結合工業建筑大體量特征,構建立體慢行交通體系。串連主題空間和出入口,并接駁城市慢行系統,既體現其可識別性,又可發揮其聯動性作用成為聯系城市慢行網絡的節點,提供城市、街區尺度下城市慢行條件,避免不必要的繞行(圖 9)。在現有改造案例中,也常用水平或立體的人車分行體系。但對園區內部交通的復雜程度和立體交通的適宜程度方面尚缺少關注,這兩點恰與受眾群體的交通體驗相關。因此,可考慮結合對視域空間整合度、可理解度、視線滲透性的解析,調整上述兩個屬性,從而優化園區內部的交通聯動性。
2.3 建筑尺度要素觸媒設計策略
(1)建筑改造提升設計策略:在尊重原有觸媒空間特征的基礎上增強空間的彈性設計,利用廊道和檐下空間,營造開合有度、用途多樣的公共空間(圖 10)。結合留存的設備或利用廢棄的鋼材、木材、砌塊等材料,設計供人們可互動的小品與家具,增加人群駐足停留行為的發生,提高觸媒作用發生概率。不提倡簡單的植入一些常規的活動設施。應結合對相關活動設施的使用頻率分析,通過對工業符號、文化形象的理解,對活動設施進行設計重塑和轉譯,從而強化可識別性與文化趣味性,間接提高互動效益。利用原有屋頂、煙囪等特殊的工業建筑造型,塑造特色景觀效果,延續既有城市工業建筑特色景觀(圖 5、圖 7)。

圖 8 龍山萬物工場B館改造平面功能布局
圖 9 立體交通意向
(2)空間利用與非物質要素設計策略:利用既有構筑物或工藝設施,科普工藝流程、工業傳統技藝等相關體驗活動,引入相關服務型業態,以及線上、線下品牌宣傳來激活空間。對既有工業園區空間持續再利用,以產業化和商品化的觸媒模式來發展既有工業特色文化,培育文化產業和傳播產業。利用園區文化觸媒傳播方式,拓展文化相關的產品創意空間營造,提升文化消費來,促進既有工業園區與城市經濟發展,此外,可利用主題性空間與展覽空間介紹地域歷史文化,植入園區特色的文化活動和園區歷史事件,如既有工業園區舉辦產品推廣、時裝展示、藝術設計等,吸引周邊民眾與旅客,提升園區活力與知名度,加快龍山萬物工場區域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快速運轉,促進城市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緊密結合,全面擴展觸媒空間效益。
結語
既有城市工業園轉型為文創園的實踐通常伴隨大量的文化創意與創新活動,結合城市大數據與空間句法,能有效挖掘既有城市工業園更新中重要的物質性觸媒特征,且分析結果與實地調研情況互為印證。從案例觸媒特征分析中提取工業園的觸媒更新要素,將整體聯動、新舊適應、文脈延續與動態漸進四個主要特征與觸媒要素相關聯,按空間尺度關系劃分類別,明確各類要素的主要內容,以及改造更新中的關注要點,成為激發城市活力的重要媒介與優化設計途徑。
運用城市觸媒理論、POI 數據、空間句法解析廈門龍山萬物工場既有城市工業園觸媒特征與觸媒作用過程,構建包含街區、園區和建筑單體三個尺度層面的觸媒要素激活與更新框架,提出工業園觸媒更新與優化設計策略:功能定位與構成優化設計策略強調街區功能組成復合共生,業態分布結合人流規模與園區動靜分區要求,人流交織匯聚之地規劃為商業服務功能,人員稀疏之地布置教育休養設施;交通聯動優化設計策略采取空間結構與周邊區域聯動發展,增強交通路徑的可達性,提高觸媒作用發生概率,形成更大范圍的觸媒效益,聯動周邊區域,活化更新園區;提高園區交通舒適度與安全性,合理植入立體接駁停車設施,增加園區的交通承載能力;空間改造優化設計策略尊重原有空間觸媒特征,增強彈性空間設計,塑造特色觸媒吸引點;文脈延續與發展設計策略依循城市肌理,融入工業文化語匯,體現工業歷史文化,控制既有城市工業園區整體風貌,形成觸媒要素可識別特征,增強觸媒作用效果。(作者:陳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