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午,三亞水產苗種南繁生態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建設正酣。目前產業園已初步完成引種隔離區、立體式種魚車間、工廠化育苗車間等硬件施工。
“聚集水產苗種產業創新要素,產業園計劃明年投用,著力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全球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和育種基地、智慧南繁示范基地、水產南繁生產基地和深遠海養殖苗種供應基地。”項目建設方、三亞崖州灣農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磊透露,項目投產后,每年預計培育魚苗25億尾,貝苗20億粒,可直接提供100個以上就業崗位,全產業鏈有望達到5億元以上產值。
走進產業園引種隔離區,四排共24個大型隔離引種池映入眼簾,依托自貿港優惠政策,這些可以實現自循環的養殖池將成為水產苗種的“家”。循梯至二樓,即將改造完成的隔離區,將進一步滿足多樣的引種隔離需求,配套建設的養殖水處理設備等設施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我們攜手崖州區,發揮科技城科研高地優勢,期待可以打造成全國熱帶水產種苗產業聚集地。目前已備好百余條條紋斑竹鯊,將攜手三亞深海化合物資源中心共同做好藥物研發等相關工作,并逐步探索開展水產南繁CRO業務。”趙磊透露。
手握種苗資源,發展南海漁場的增殖放流、生態修復以及深海網箱養殖等“深藍經濟”心中不慌。在三亞崖州灣海域,隨波浮動的一個個色彩艷麗的深海網箱成為一道新風景。
借助南海自然資源和區位資源優勢,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結合科研優勢,積極探索漁業轉型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提升。目前,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通過成立專業公司,引進先進深海養殖設備和專業人才,在崖州灣海域陸續布局30多個大型深海網箱,計劃養殖金鯧魚等經濟魚類和多種名貴魚類。
“我們著眼于全自動化深海養殖,目前已投放兩個深海網箱,既有每箱可養殖100噸魚的網箱,也有可養殖200噸的大型網箱,今年底有望出產200萬斤海魚。”三亞崖州灣農漁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白澤民說。
崖州灣畔的三亞中心漁港也聯動起來。港池內的水產品深加工車間加速改造,剝蝦機、魚類分割機、快速冷凍機等自動化設備正在陸續加裝、調試,保鮮實驗室等配套科研也應運而生。
這些加快布局的軟硬件設施,既為我省掘金“深藍經濟”第一產業賦能,也為發展漁業經濟第二產業提供條件。下一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將結合捕撈和養殖的漁業資源,對低價值或加工后廢棄漁獲物進行二次加工,探索開發魚粉、魚油、飼料、酶解魚溶漿等產品,減少低值漁獲物和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提升海洋資源價值。
港池的岸灘邊,黃色大型浮臺點綴其中。六個小型網箱組成的浮臺,將配套衛生間、休息平臺等設施,正被加緊組裝。
“11月底浮臺就可以安置到預定區域,我們計劃借此發展網箱養殖集群旅游、高端休閑游釣等,打造漁業新業態。利用體驗式及科普性等方式刺激市場需求,豐富目標群體的旅游體驗,不斷提升港區人流量,解決漁業產業結構過于單一的問題,提供更多就業方式,改善漁業從業人員就業環境和提高收入。”趙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