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3年本,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
其中在新能源產業方面: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與應用:太陽能熱發電集熱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成技術開發應用,逆變控制系統開發制造,電解水制氫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綠色甲醇,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組件設計與制造,高效太陽能熱水器及熱水工程,太陽能中高溫利用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海洋能、地熱能利用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可再生能源供暖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發電互補技術與應用:氫能、風電與光伏發電互補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發電互補技術開發及應用。
其中在電力產業方面:
電力消納和存儲:電化學、壓縮空氣、飛輪、儲氫(氨)、蓄熱等各類新型儲能技術推廣應用,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高效電能替代技術及設備,船舶充換電設施、港口船舶岸電設施建設和應用,跨季節儲能技術。
7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3年本,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公告指出,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適應產業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修訂形成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3年本,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征求意見稿明確,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實力、創新力和競爭力邁上新臺階,形成了規模優勢、體系優勢和部分領域領先優勢,有力支撐了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和我國大國地位。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
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面臨深刻調整,我國產業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
《目錄(2023 年本)》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政策導向是:
一是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持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不斷引領產業向中高端躍升。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加快推廣應用智能制造新技術,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轉變。鼓勵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環保產業發展,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和綠色轉型,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
二是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提高先進產能比例,有效擴大優質供給。依法依規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構建產業發展新引擎。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鞏固和提高糧食、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三是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增強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四是構建優勢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法律服務等服務業,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
征求意見稿指出,《目錄(2023 年本)》由鼓勵、限制和淘汰三類目錄組成,共有條目1002條,其中鼓勵類348條、限制類231條、淘汰類423條。
鼓勵類主要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有利于關鍵技術創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有利于產業跨區域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利于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有利于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服務業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技術、裝備和產品。
鼓勵類目錄聚焦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關鍵領域,重點鼓勵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需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對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事項。對鼓勵類投資項目,按照國家有關投資管理規定進行審批、核準或備案;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提供信貸支持。

《目錄(2023 年本)》在鼓勵類方面,共列出了農林牧漁業、水利、電力、新能源、醫藥、城鎮基礎設施、綜合交通運輸、信息產業、智能制造、網絡安全等50個產業,共有348條目錄。
其中,在新能源產業方面主要包括:
一是風力發電技術與應用:15MW等級及以上海上風電機組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高原、山區風電場建設與設備生產制造,海上風電場建設與設備及海底電纜制造,稀土永磁材料在風力發電機中應用。
二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與應用:太陽能熱發電集熱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成技術開發應用,逆變控制系統開發制造,電解水制氫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綠色甲醇,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組件設計與制造,高效太陽能熱水器及熱水工程,太陽能中高溫利用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海洋能、地熱能利用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可再生能源供暖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三是生物質能發電技術與應用:生物質纖維素乙醇、生物燃油(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非糧生物質燃料生產技術開發與應用,生物質直燃、氣化發電及熱電聯產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農林生物質資源收集、運輸、儲存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農林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設備、氣化設備、鍋爐和爐具制造,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廚余垃圾、工業有機廢棄物、有機污水污泥等各類城鄉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的大型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生產成套設備,沼氣發電機組、沼氣凈化設備、沼氣管道供氣、沼氣提純壓縮液化制備生物天然氣設備、裝罐成套設備制造,秸稈熱解氣化相關設備制造。
四是氫能技術與應用:高效經濟制氫、運氫及高密度儲氫技術開發應用及設備制造,加氫站及車用清潔替代燃料加注站,移動新能源技術開發及應用,新一代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與應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液態、固態和氣態儲氫,管道拖車運氫,管道輸氫,加氫站,氫電耦合等氫能技術推廣應用。
五是發電互補技術與應用:氫能、風電與光伏發電互補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發電互補技術開發及應用。
在電力產業方面主要包括:
一是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及裝備:±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輸變電,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輸變電,分布式新能源并網、分布式智能電網(含微電網)技術推廣應用,水力發電中低溫水恢復措施工程、過魚措施工程技術開發與應用,乏風瓦斯發電技術及開發利用,垃圾焚燒發電成套設備,生物質熱電聯產。
二是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大中型水力發電及抽水蓄能電站、大型電站及大電網變電站集約化設計和自動化技術開發與應用,跨區電網互聯工程技術開發與應用,電網改造與建設,增量配電網建設。
三是電力系統數字化升級:繼電保護技術、電網運行安全監控信息技術開發與應用,智慧能源系統,電力智能運維及智慧工地技術,關鍵電力應急裝備技術,電力系統網絡安全防護技術。
四是電力系統調節:氣源落實地區天然氣調峰發電項目,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電源建設。
五是電力消納和存儲:電化學、壓縮空氣、飛輪、儲氫(氨)、蓄熱等各類新型儲能技術推廣應用,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高效電能替代技術及設備,船舶充換電設施、港口船舶岸電設施建設和應用,跨季節儲能技術。
六是火力發電低碳節能改造:燃煤發電機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超低排放、重金屬脫除等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技術,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開發與應用,輸變電、配電節能、降損、環保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火力發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
七是煤電技術及裝備:單機60萬千瓦及以上,采用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保障電力安全的支撐性煤電項目和促進新能源消納的調節性煤電項目;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超(超)臨界熱電聯產機組,循環流化床、增壓流化床、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等潔凈煤發電項目以及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等低熱值煤發電項目;背壓(抽背)型熱電聯產、熱電冷多聯產;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