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地處環渤海中心地帶,背靠京津冀,面向東北亞,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及山東省會經濟圈的疊加區域。
日前,《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黃河流域能源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調研組走進位于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的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此時,渤中19-6凝析氣田Ⅰ期開發項目的現場樁機林立,重型車輛穿梭,一棟棟建筑主體初步成形,調研組在這里親眼見證了千億級零碳園區正拔地而起。

集聚產業發展有“底氣”
說起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打造千億級零碳園區的底氣,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萬億級特大凝析油氣田渤中19-6。
“這個氣田已經確定在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登陸上岸,每年可為當地的化工產業提供天然氣25億立方米、石蠟基凝析油248萬立方米、二氧化碳45萬噸。更重要的是,這些原料的價格都相對低廉。”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路輝介紹道。
據了解,渤中19-6凝析氣田項目位于渤海中部海域,距離濱州沿岸約84千米,是國家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重點項目,目前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約2000億立方米、凝析油地質儲量超過2億立方米,是中國東部最大的凝析氣田。全氣田規劃高峰年產凝析油300萬立方米、天然氣30億立方米。目前,該氣田一期項目——濱州天然氣處理終端工程正在火熱建設中。
路輝還談道,與其他化工園區相比,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凈地資源豐富。當前,該產業園尚存12.57平方千米的建設用地。園區內不但沒有文物古跡、機場和重要軍事設施等特殊環境保護對象,而且周邊3千米內也無環境敏感點,這對發展石油和化工產業非常有利。
此外,基于地理位置的優勢,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的海陸運輸高效且便捷。路輝介紹說,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毗鄰濱州港海港和套爾河河港,河海聯運優勢突出,目前共有1個3萬噸級航道、2個3萬噸級散雜貨泊位、2個3萬噸級液體化工泊位投入運營;另有1個5萬噸級航道、2個5萬噸級油品泊位、2個5萬噸級液體散貨泊位及后方罐區工程正在建設中。在陸路交通方面,G228、G339、S233、S320、S239這5條國省公路干線在北海交匯貫穿;鐵路北接濱州港、南連膠濟線,中間與黃大鐵路、德龍煙國鐵干線貫通。規劃的京滬高鐵二通道建成后,北海至北京的時間將縮短為1小時,至上海的時間將縮短為3.5小時。
兼具了運輸便捷、資源豐富、要素供應充足等多個有利于石化產業發展的優勢,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可謂是石油和化工企業茁壯成長的沃土。
三大產業鏈強強聯手
近年來,國內中低端化工產品產能迅速擴張,而很多高端產品卻依賴進口,這與我國發展成為石化強國的目標背道而馳,國內化工產品結構亟待轉向高端化。
那么,如何答好這道“時代命題”?如何才能充分發揮現有的產業和資源優勢?“延伸和拓展產業鏈是解題的關鍵。”路輝說。
圍繞高質量發展的主線,依托現有企業和產業的發展基礎,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打造了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電子化學品三大產業鏈。
一是以碳三、碳四綜合利用項目為龍頭,液化石油氣(LPG)為氣頭的“氣頭化尾”化工新材料產業鏈。以山東濱華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設的60萬噸/年丙烷脫氫(PDH)項目、80萬噸/年丁烷異構化項目、15萬噸/年合成氨項目、24萬噸/年環氧丙烷聯產74.2萬噸/年甲基叔丁基醚項目為基礎向下游延伸,重點發展聚醚多元醇、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亞酯多元醇、聚異丁烯、丁基橡膠、甲基丙烯腈、甲基烯丙醇等化工新材料。
二是以渤中19-6油氣分離項目為龍頭,低碳烯烴和凝析油為原料的“油頭化尾”精細化工產業鏈。依托渤中19-6凝析油氣田的凝析油資源,園區將建設百萬噸乙烯裂解裝置,并向下游延伸發展環氧乙烷、線型低密度聚烯烴、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烯烴彈性體、三元乙丙橡膠、溶聚丁苯橡膠等化工新材料。
三是以濱州裕能化工有限公司、韓國載元株式會社聯合開發的超高純項目為龍頭的濕電子化學品產業鏈。依托渤中19-6凝析油氣田的天然氣資源和裕能化工有限公司3萬噸/年吡咯烷酮、3萬噸/年丁內酯,以及在建16.9萬噸/年濕電子化學品、1.4萬噸/年導電漿料等項目為基礎,補齊天然氣—1,4-丁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NMP)產業鏈,重點發展顯影液、電子特氣等高端電子化學品,并同步拓展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可降解塑料產業。
探路“零碳”化工園區
“依托北海豐富的風光資源,圍繞綠能和減排兩個方向,我們正在加速建設260兆瓦源網荷儲、50萬噸級光熱熔鹽儲熱供汽等減碳項目,用綠電、綠熱等能源技術驅動替代傳統石化能源。未來,我們爭取成為山東省首個綠電+綠熱+綠色化工的‘零碳’工業園和涵蓋高端化工新材料、電子化學品、精細化工、氫能產業的千億級‘零碳’化工園區。”路輝表示。
2022年6月,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與遠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新能源產業園項目,將聯合打造1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1個“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布局建設“一港四園”,打造風電產品出海出口基地。同時,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還將規劃招引碳酸二甲酯、可降解塑料等二氧化碳利用項目,以進一步降低碳排放。
目前,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已規劃了占地5700畝的新能源裝備制造園區,投產運行后,預計年均可供綠電66億千瓦時。
路輝還告訴記者,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還將發展的眼光瞄準在氫能產業,并將從3個方面推進。
一是打造魯北地區氫能保障供應基地。產業園將以濱州市豐富的藍氫資源作為氫能產業的外輸通道,力爭2025年前成為山東省乃至京津冀地區的主要氫能供應商;到2035年成為氫能資源供應基地暨減碳控碳示范基地。
二是構建氫能裝備產業發展新格局。產業園支持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與氫能源產業鏈頭部公司、相關研發機構合資合作,以突破現有技術壁壘,實現氫氣、液氫儲運及加注設備、氫能制備裝備的國產化和產業化,并進行示范推廣。
三是打造氫能多領域示范應用場景。通過在濱州市高速服務區、港口碼頭、工礦廠區及公路沿線建設氫油、氫氣、氫電混合場站,進一步拓展下游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