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四川省披露專項債券(二十六至三十五期)發行預告,本次發行總額852.6698億元,主要用于項目建設、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及償還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償還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為本年度首次發行。

其中,項目建設金額為441.4198億元(二十六至三十三期),主要用于項目建設,涉及936個項目。
政府投資項目金額為135.25億元(三十四期)主要用于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涉及52個項目。本年度政府投資項目已發行171.75億元,加上本次披露135.25億元,累計金額為307億元,約占全年額度的13.55%。
政府存量投資金額為276億元(三十五期)。主要用于償還政府拖欠企業賬款,涉及184個項目,約占全年額度的12.18%。
日前,四川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聽取了《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2025年預算調整方案的報告》,審查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四川省2025年預算調整方案。會議同意省人民政府關于2025年預算調整方案的報告及四川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預算委員會的審查結果報告,決定批準2025年省級預算調整方案。
2025年地方政府債務舉借規模
財政部明確我省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2699億元。其中:一般債務限額433億元;專項債務限額2266億元。
(一)新增地方政府債務
為籌措資金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省政府擬使用全部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舉借債務。扣除已編入年初預算并報省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審查批準舉借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務1517億元(一般債務229億元、專項債務1288億元)后,此次擬新增舉借1182億元(一般債務204億元、專項債務978億元)。具體方式為:通過中央政府直接轉貸向國際組織借款新增一般債務1.2億元,全部轉貸市縣;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202.8億元,省級留用8.2億元(主要用于教育、衛生健康方面),其余全部轉貸市縣;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978億元,全部轉貸市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四川省預算審查監督條例》等有關規定,現將新增地方政府債務1182億元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
(二)再融資債券
財政部確定我省2025年地方政府再融資債券發行規模上限為1155.1億元。其中:再融資一般債券826.8億元,再融資專項債券328.3億元(較報省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預計金額減少1.2億元)。省政府擬發行再融資債券1155.1億元(省級留用93.1億元、轉貸市縣1062億元)。1至4月已發行再融資一般債券87.1億元,再融資專項債券25.1億元。再融資債券按規定全部用于償還到期地方政府債券本金,不增加地方政府債務總額。
(三)債務余額
2024年末全省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24028.9億元,加上省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舉借債務2665億元、本次擬新增舉借債務1182億元、發行再融資債券1155.1億元,減去全年應償還到期地方政府債務1293.9億元后,全省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將增加至27737.1億元,距目前我省地方政府債務限額29601.7億元還有1864.6億元的空間,債務風險繼續處于可控范圍。
2024年末省級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1406.5億元,加上省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舉借債務56.3億元、本次擬新增舉借債務8.2億元、發行再融資債券93.1億元,減去全年應償還到期地方政府債務109.4億元后,省級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將增加至1454.7億元,距目前省級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601.3億元還有146.6億元的空間,債務風險繼續處于可控范圍。
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方面
(一)用好專項債券“自審自發”政策。落實債券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推進機制,按照“申報以條為主、使用以塊為主”,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作用,自上而下推動儲備一批跨區域、跨領域的大項目、好項目,提升項目儲備質量。聚焦項目重要性、成熟度,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級主管部門協同加強項目把關,實現項目優中選優。
(二)鮮明債券資金安排導向。額度分配“獎勤罰懶”,對重大項目多、經濟發展快、管理水平高的地區予以傾斜;資金安排“聚焦重點”,優先支持現代基礎設施、新質生產力、民生消費等重點領域,重點保障跨區域、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等輻射帶動強、投資撬動大、經濟支撐好的重點項目。
(三)嚴格債券資金使用管理。建立專戶管理機制,指導市縣在同級國庫開設項目建設專項債券資金賬戶,專門用于歸集、撥付和核算債券資金,確保專款專用,嚴防擠占挪用。按周調度、定期通報資金使用情況,通過線上系統監測和線下實地核查等方式,做好債券資金常態化監管,穿透跟蹤資金最終流向,確保資金投入項目建設,對違規問題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四)系統推進債務風險化解。加強化債工作統籌調度,分級分類推動化債方案落實,確保按時完成各項化債目標任務。用好一攬子化債支持政策,多方籌措資金,為債務化解提供有力支撐。實施隱性債務負面清單管理,嚴格平臺公司融資計劃審核,堅決整治違法違規新增舉債融資行為。加大平臺債務置換力度,大力推動非標債務置換,嚴防債務違約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