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城作為一種以“產城融合”為標志的城鎮綜合開發創新模式和形態,在都市圈的建設和發展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未來,產業新城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有必要緊扣發展戰略,通過整合創新資源、發揮聯動效應、強化城市功能和創新體制機制,在規劃布局、產業體系、協同發展、反磁力機制構建和要素保障等方面著力,從而推動都市圈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立足區域協調,科學規劃布局產業新城
產業新城應綜合考慮都市圈內中心城市、次級中心城市、所在縣域及都市圈內其他產業新城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立足所在縣域發展基礎、發展優勢和發展特色謀篇布局,對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準確定位,尋求新城發展的最佳模式和路徑。在新城選址方面,應突出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導向,以輕軌和快速路交通為基礎連接軸謀劃建設新城,同時應摒棄“選新址建新城”路徑依賴,探索充分利用所在縣域老城區原有土地空間及其良好的“鄰里”關系,評估在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的基礎上建設產業新城的可行性,推動實現重振老城區活力。在規劃設計方面,應更多地邀請國內外優秀智庫資源和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對產業新城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科學性規劃設計,在謀劃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強城市綜合功能服務配套供給的規劃,推動產業新城規劃與區域重大戰略規劃、都市圈規劃、縣域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有機銜接。此外,應加大對新城規劃的法治保障力度,以正式制度或上位規劃等方式保障運營商權益,不斷提高規劃的權威性和執行力,確?!耙粡埶{圖繪到底”,防范“新官不理舊賬”風險。
(二)堅持協同互補,積極培育現代產業體系
產業新城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整合創新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引資引智,加速集聚創新創業要素,推進產業區域合作分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首先,突出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地位,借助運營商的產業發展團隊優勢,積極承接中心城市擴散出來的創新活動以及與產業配套的創新活動,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并建立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打造創新創業孵化器和科研轉化平臺,不斷提升區域技術消化轉化能力和市場匹配能力。其次,引導產業新城在培育引進產業過程中聚焦都市圈產業鏈的構建開展產業招商,提高產業在都市圈產業鏈中的生態位;發揮龍頭骨干企業的示范作用及其帶來的“雁陣效應”,以產業吸引力的提升推動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的集聚;加強新興產業園區配套建設和政策扶持力度,為吸引產業入駐提供高效、便利和全方位的服務。最后,聚焦產業新城所在縣域內仍具備發展潛力的傳統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進行產業鏈招商,通過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推進工業閑置資產合理流轉,加快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以及縣域現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現縣域新舊產業的有序接續替代和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發揮聯動效應,推動新舊城區協同發展
產業新城應秉承“跳出新城發展而發展”的理念,加強與所在縣域其他城區及村鎮的聯動發展,避免所在縣域的發展“顧此失彼”。在規劃設計之初,不僅要考慮與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耦合聯動,還要對產業新城帶動所在縣域整體發展的效應進行評估分析,綜合考慮產業新城的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乃至城市特色塑造等方面要與所在縣域的發展相銜接,與縣域其他區域保持協調統一。在建設過程中,應堅持交通先行,加快推動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與所在縣域主城區互聯互通,逐步推動新城的生態廊道、綜合管廊、能源信息等公共設施融入老城區現有的基礎設施網絡,為新城生產生活提供便利的市政保障。在城市運營管理方面,既要構建產業新城與老城區公共服務體系一體化機制,推動新城與老城實現優質公共資源的共建共享,還要發揮產業新城運營商的專業能力,在城市更新、產業升級、城市功能品質提升等方面著手,積極為老城區的提質改造提供專業性服務,確保老城區與產業新城實現同步發展。
(四)強化功能支撐,加快建設“反磁力”中心
產業新城要根據未來發展定位,不斷強化城市功能支撐,提升城市品位,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吸引力,逐步構建自身的“反磁力”機能。一方面,以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助力疏解核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為導向,加強與中心城市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對接,積極推動中心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軌道交通等設施向產業新城延伸,建設針對性、特色性的功能服務區,重點應提升產業新城與中心城市公共服務的同城化、一體化水平,打造都市圈交通互聯互通的支撐點、產業優化升級的新引擎和公共服務的微中心;另一方面,以實現“職住統一”為目標,按照適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協調的要求,產業新城在優化產業布局的同時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布局,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加快建設新型城市,為新城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更高品質的城市環境及更加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通過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建設、高水平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高端化的住宅和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逐步打造出高品質的城市“底板”,建成能夠吸引集聚產業和人口的“反磁力”中心,化解中心城市的過度虹吸。
(五)創新體制機制,完善要素資源保障體系
在資金保障方面,持續創新投融資模式,拓寬項目融資渠道,發揮產業基金的撬動作用,將新城PPP項目與資產證券化模式相結合,通過多種途徑解決資金問題;產業新城所在市縣政府還應加強屬地管理,協助產業新城運營商通過快速處置資產、提升資金水平、盤活存量資源、提高資產價值、引入戰略合作的手段,幫助協調金融機構解決融資方面的問題,為可持續開發建設贏得時間和空間。在土地保障方面,堅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的原則,圍繞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升及城市人居環境改善,在都市圈范圍內合理確定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范圍,實行嚴格的土地審批制度,創新城鄉建設用地流轉的體制機制和區域土地流轉制度,提高對所在區域土地開發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在運行機制方面,地方政府應著重考慮在項目建設前期,信貸優惠、供地保障、稅收減免等多項措施并舉,兼顧產業新城PPP項目的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構建更具競爭力的新城建設回報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保障政府支持政策在整個項目周期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強化項目監督監測,加強運營商風險甄別,建立完善產業新城建設風險預警機制和應急預案,確保產業新城健康發展。(作者:易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