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9月舉行的北京創新創業“雙創周”上, 由北京市農委重點推薦的一種創新型住房模式——共享農莊引人關注。大力發展共享農莊, 既是因為要落實中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 也是因為要解決云南農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特別是一些已經屢屢出現卻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的沉疴頑疾。本文從對云南發展共享農莊中的典型案例進行研究, 同時借鑒海南、北京等地已有的該方面的先進經驗和摸索, 找出云南各地方在建設“共享農莊”進程中的優勢與劣勢, 提出問題, 為更好地踐行田園綜合體的發展途徑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1 基本概念
1) 共享農莊。“共享農莊”作為一個新出現的名詞, 也是一個新興的發展現象, 一經提出便受到國內外農業農村工作者廣泛關注。它是以信息技術為媒介, 以共享經濟的興起為契機而出現的一種不同于以往的農村發展道路。簡而言之共享農莊的要義是:以充分涵蓋農民利益的經濟組織形式為主要載體, 以各類資本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為建設運營主體, 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支撐, 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 以農業和民宿共享為主要特征的“三農”新業態, 這也是對構建田園綜合體的一種新的模式的探索和創新。
2) 田園綜合體。在我國經濟新常態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 傳統農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出現明顯的瓶頸, 發展思路已經不適合新形勢下去的產業升級、統籌發展等要求。要解決目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的問題, 田園綜合體就是比較好的創新模式之一。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在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 特別注重抓手、平臺和載體建設, 即“三區、三園、一體”, 其中的“一體”就是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 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 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
2 安寧龍溪溝發展共享農莊的可行性分析
1) 與昆明距離近, 交通方便, 市場潛力大。交通與區位作為區域經濟中十分重要的概念, 也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方式。安寧市是昆明下轄的縣級市, 與昆明之間的距離在40公里左右, 處于昆明一小時城市圈內。且昆安高速、安楚高速和成昆鐵路穿境而過, 交通和區位條件良好, 對于“共享農莊”的建設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昆明作為滇中經濟帶, 甚至是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重心, 城市人口達到了約560萬, 市場潛力巨大。其中中等收入家庭占到絕大多數, 而現在人們日益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 在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的心理驅使下, 會釋放更多壓力, 選擇懷舊、舒適的田園生活。2) 少數民族較多, 文化特色鮮明。云南省是全國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份, 而且云南省獨有的少數的民族多達15個,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文化與風俗習慣, 有的民族甚至到現在保留著自己的文字與語言。安寧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彝族、白族、苗族、回族等五個民族, 他們的文化在今天相互融合, 也在融合的過程中保留著自我的特色, 也正是因為這些獨有的文化現象讓云南變得更加五彩斑斕, 同時, 這也會讓安寧龍溪溝“共享農莊”的建設多了一份對外的神秘感和新鮮感。有了這些鮮明的文化特色的注入, 也讓農莊的建設多了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文化內涵與優勢。3) 政府對共享農莊建設支持力度大。以門頭溝區的一套名為“夢我小區”的農莊為例, 一套一宅一院的農莊, 一年的租金為5.46萬元。“市民既可以選擇這種已經裝修好的農莊, 年租金從2萬元到5萬元, 也可以定制或者自己裝修, 自己裝修的農莊僅需要支付土地成本即可。由于是從農民手中統一租賃到宅基地, 所有權依然在農民手中, 但是通過這種模式農民一方面可以實現租金增收,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為自家或周邊農莊提供物業服務的方式獲取工作收入。4) 自然環境保護良好, 資源豐富。有了基礎設施, 有了產業, 有了文化還不足以建設好共享農莊, 還不是一個完整的田園綜合體。開展田園綜合體要堅持以農為本, 以保護耕地為前提,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保持農村田園環境, 保護好農村的綠水青山, 實現生態可持續。共享農莊的創新與建設不僅是為了讓農民共享發展的經濟成果, 更需要讓這一代以及子孫享受到發展的生態成果。安寧市龍溪溝自然環境保護良好, 森林覆蓋面積達到72.6%, 境內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 空氣優良, 對于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的城市人群來說, 是一個體驗農事、躲避喧囂、寄托鄉愁的好去處。
3 共享農莊項目行進中的問題與困難
1) 產業基礎較為薄弱。一個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包含了農、林、牧、漁、加工、制造、餐飲、酒店及旅游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對農民來說, 遠走他鄉和拋家別親的進城務工犧牲太大, 在本區域內多元發展, 從多個產業融合發展中獲取收益的模式更為可行。沒有一個比較高的生活水準, 人心必背, 沒有產業支撐的田園綜合體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而現在安寧龍溪溝的產業僅有一家養老生態基地, 規模較小, 主要是服務業為主。想要增加當地老百姓的收入, 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就需要延長產業鏈, 帶動除農業本身的發展外, 還可以產生發展乘數效應, 如旅游、運輸的收益等。2) 農莊品牌知名度較小。云南老來壽養生基地位于安寧市太平鎮龍溪溝, 對于云南這樣一個旅游大省來說, 這里并不是一個久負盛名的地方。云南省的旅游資源豐富, 大多數游客來云南會去到大理、麗江等旅游熱點, 而忽視了這樣一種集休閑娛樂、農事體驗、旅游觀光于一體的農業農村發展“新世界”。就旅游價值來說, 龍溪溝的農莊不比古城更有特色;就農事體驗來說, 它沒有石林臺創園的集約化;就休閑娛樂來論, 云南省乃至全國范圍內都有這項功能的地方比起“共享農莊”更有吸引力。所以, 如今安寧農莊品牌知名度小成為了共享農莊建設進程中的一座大山, 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個不確定因素。3) 特色足但是融入不夠。一開始的發展理論僅是認為增長即發展, 這樣的建設既沒有沒有營養, 又不具備可持續的條件。農莊的建設如果缺乏文化, 也就是缺乏當地老百姓的充分參與, 它就不具有特色, 更別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發展進程中的文化虛無主義, 會來諸多工作上的困難, 比如說征地困難, 民族沖突等等。文化能夠提供緩沖作用, 能使變革的沖擊和損傷減到最小。經濟現象終究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和文化之中, 并依托于其特有的文化價值而發生變遷。
4 安寧市龍溪溝共享農莊規劃與建設的建議
共享農莊在具體建設實踐中必須清醒認識自身特色和任務, 做到正確定位, 確立并踐行自身建設思路和發展目標, 避免在發展中出現迷失方向、開發變味、損害廣大老百姓合法權益等情況。
4.1 宣傳特色文化, 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加強民族特色文化融入、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文化設施建設管理, 支持利用節慶日在共享農莊中舉辦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 不斷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廣播、網絡等傳播媒介, 擴大地區內獨特文化節日宣傳普及面, 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 讓游客真正地去感受當地的特有文化, 而不是簡簡單單單地來認識它。
4.2 夯實原有產業基礎, 打造特色產業
依托昆安高速、安楚高速和成昆鐵路的便利交通, 充分發掘市場潛力, 加強原有的養生休閑產業基地的建設工作, 打造集產業發展與旅游發展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利用原產業所創造的效益, 繼續推進該模式的發展腳步, 夯實基礎。云南有著多元民族文化, 在建設共享農莊方面應該充分發揮民族特色, 充分運用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保存完整性、充斥的神秘感, 實現小鎮內各產業之間的互動融合, 形成特色產業。
4.3 加大宣傳, 提升品牌知名度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等先進媒介, 進行廣告、宣傳, 不僅讓云南當地群眾知道安寧共享農莊, 更要將該農莊品牌喊到全國;不僅平時要加大宣傳力度, 更需要利用好云南的旅游資源, 運用好云南的旅游形象, 為了提高農莊知名度, 在旅游旺季做好自己的準備工作, 路標識別、特惠活動、民俗表演等都是提升自身形象, 將農莊品牌打響, 打好的一個重要契機。
4.4 腳踏實地, 扎實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共享農莊的建設工作, 耗時耗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必須堅持腳踏實地, 一步一個腳印的穩步發展。由于當前共享農莊處于初期發展階段, 各種理念還沒有理清楚, 盈利模式也處于摸索狀態。不能簡單運用行政命令, 發布相關政策, 規定共享農莊建設的特定時間、數量以及規模。好的共享農莊是由下而上生成的空間和產業組織, 差的共享農莊往往是人為規劃的, 政府指定的, 政府花大力氣財政補貼, 趕工期建設而成的。必須做好長期規劃的準備, 另外要防止房地產化的傾向。(作者:周志文 季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