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 中國是農業大國, 農村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農村體育事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實現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重要戰略選擇。本文對新時代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特征和趨向進行歸納分析, 以促進全民健身活動和小康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 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建設提供理論參考和政策支持。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 發展農村體育事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意義重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發展群眾健身休閑活動, 加強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建設, 到2030年基本建成縣鄉村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2017年12月24日農業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 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民體育事業, 補齊農村體育的“短板”, 積極推動城鄉健康事業的協調發展, 使全民健身計劃真正成為全民幸福計劃。
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50%以上, 積極推動農民健身工作, 提升農民健康水平是實現全民健身、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內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要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大力發展農村體育事業, 切實提高農民健康水平, 是實現農民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關鍵保障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1 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特征
農村體育是指在農村開展的參與對象為農民的體育活動, 是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 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國的農村體育因受傳統文化、地區經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 表現出不同于城鎮體育的自身發展特征。
1.1 活動時間的季節性和空間選擇的隨機性
農業不同于其他產業, 農業勞動最突出的特點是農忙時節的季節性。在春播夏收等農忙季節, 農民要從事較高強度的農業勞動, 而且農忙時節的勞動持續性較強, 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因此, 農忙季節農民沒有閑暇的時間和多余的精力再進行體育活動, 而休耕禁牧的農閑時節和隆重的傳統節日則是農村體育開展的主要時間。比如北方草原民族的賽馬比賽和南方端午節的龍舟競賽, 都是農民利用農閑和節日的余暇時間開展的及富傳統特色的農村體育活動。
目前我國農村居民日常進行體育鍛煉的場地, 往往存在較大的隨機性, 同時農村居民在對體育活動的場所選擇上也與城鎮居民表現出明顯差異, 體現出了農村體育的鮮明特點。中國群眾體育健身現狀調研報告的統計顯示, 選擇在自家的庭院和空地進行體育鍛煉的農村居民最多, 其次選擇為公路和街道邊 (圖1) 。相對于城鎮居民有目的的到體育活動場所進行鍛煉, 農村居民在鍛煉場所的選擇上則較為隨機, 多體現了主觀的隨意性和就近原則。
圖1 我國農村居民體育活動場所選擇
1.2 運動項目的娛樂性和運動負荷的輕量性
我國有著廣闊的國土面積, 也是傳統的農業大國, 有著將近九億的農民基數。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 不同的風土人情, 不同的氣候變換, 直接導致我國農民體育活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北方的冰上運動, 南方的龍船競技, 河南的散打武術, 廣州舞龍舞獅, 陜西安塞的腰鼓, 山東濰坊的風箏, 不同區域的民間體育文化特色鮮明、交相輝映。各項多姿多彩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在我國廣博的農村土地上世代傳承、生生不息, 也是我國廣大農業勞動者的智慧結晶。這些體育娛樂活動項目雖然內容迥異、形式多樣, 但是都帶有極強的娛樂性和趣味性。
農業生產是一種以體力勞動為主要形式的生產活動, 因此, 作為在農閑時間開展的以娛樂身心為目的的農村體育活動必然是以一些運動負荷量較小的體育項目為主。根據中國群眾體育健身現狀調研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 我國農村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首選項目是棋類活動, 占總比例的10.8%;位居第二項的是散步和慢跑, 占總比例的10.4% (表1) 。由此可見, 我國農村居民所參加的體育項目以運動負荷量小、技術簡單、場地條件簡易以及消費性支出較少為主要特點。
表1 我國農村居民體育活動項目選擇
1.3 參與對象的廣泛性和參與動機的多樣性
本次研究以我國九億農民的農村體育活動為研究對象, 對分布于各個區域的體育活動進行了解, 樣本表現出數量大、廣泛性的特點。由于我國國土面積較大, 各地區文化差異明顯, 農村基礎發展水平較差以及農村地區對于體育活動的重視程度較低等因素, 我國農民體育活動的組織及開展一直并未取得較好的發展, 農民體育活動仍處于一個較為初級的有廣泛參與對象的自發狀態。
體育動機是參加體育活動的心理力量。我國農村體育涉及地域廣泛, 區域間經濟、文化和環境差異顯著, 而且農村居民體育活動參與者之間也存在著個體差異, 各人體育鍛煉的目的都不盡相同, 我國農村居民在體育參與動機的選擇上表現出了多樣個性特征的體育需求。
圖2 我國農村居民體育活動參與動機
統計數據顯示, 16.76%的農民認為他們參與體育鍛煉是為了消遣娛樂;其次選擇的是強身健體, 有13.35%的人選擇;認為參加體育運動是為了與人交流溝通的占9.51%, 選擇學生時代養成的習慣和提高運動能力這兩個選項的也有近5%的比例 (圖2) 。相較城鎮居民參與體育鍛煉主要以強身健體 (45.64%) 和娛樂休閑 (25.18%) 為目的, 我國農村居民的體育參與動機則更加多樣化。
1.4 經濟發展的滯后性和地區間的差異性
為發展農村經濟, 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政府在近年來推出過一系列針對現代化農村建設的幫扶制度及惠農政策, 進而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 同時也刺激農民的消費水平。但是依然沒有轉變我國農村發展滯后的現狀。尤其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以及城鄉消費能力兩個方面, 有數據表明, 201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2363元, 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 0130元, 相當于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的43.8%;作為反映富裕程度的恩格爾系數城鄉間也表現出差距 (圖3) 。
圖3 我國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消費支出及恩格爾系數對比 (2016年)
經過對比可以看出, 農村基礎發展較差、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是制約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 硬件的劣勢使得農村體育存在著先天不足;另一方面落后的經濟造成了農村文化教育水平不高, 缺乏對健康生活知識的了解, 不能正確認識體育健身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經濟發展并未呈現出一種平衡化的發展, 城鄉差異明顯, 地區差異明顯的特點表現在各個領域, 經濟水平的地區間失衡導致了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水平同樣存在著東強西弱的不平衡現象。積極開發農業產業, 以彌補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間經濟水平的差距, 并科學地引導農民因地制宜開展多元化的農村體育活動, 通過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農村體育活動來彰顯不同的文化, 也是之后體育活動發展的方向。
2、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趨向
農村體育事業是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三農”工作的重點任務, 體育事業“十三五”建設期間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將以建設體育強國為目標, 構建覆蓋城鄉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各項措施要向西部、老少邊窮地區、農村基層傾斜, 以鄉村為陣地, 通過強農補短、重點推進和延伸覆蓋, 加快農村體育發展步伐, 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伴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完善, 我國農村體育也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向。
2.1 生活質量的提高與農村體育人口的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 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 綜合國力空前增強,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人均收入和余暇時間不斷增多, 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改善。繁榮的經濟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日益富足的物質基礎和充裕的閑暇時間為新時期農村體育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與此同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為體育參與意識的培養提供了必要條件, 激發了農村居民的健身意識, 提高了主動鍛煉的積極性。在衣食無憂的生活方式下, 農民追求身心健康的愿望更加強烈, 越來越多的農民能夠主動的參與到體育鍛煉的活動中來, 推動了農村體育活動的發展。我國農村居民人口是一個龐大的基數, 農村體育活動的良好發展也就標志著我國農村體育群體的增加, 使得農村文化建設更加豐富。
2.2 科學教育的普及與農民體育意識的覺醒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速科技進步的決定》的文件中首次確定我國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在科教興國戰略思想的指引下, 我國的科學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中小學等初等教育逐漸施行義務教育, 教育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高等院校的擴招使更多的人接受到了高等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 我國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建設形成學習型社會, 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將達到90%, 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40%。
科教興國戰略實施以來, 農村科學教育的普及率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 使得人們的體育參與意識漸漸覺醒, 終身體育的思想也受到人們的重視, 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開始主動地投入到各種農村體育運動中。新時期, 農村科學教育的普及必將喚醒農民沉寂已久的體育意識,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曾提出“意識決定行為”, 這也就意味著培養農民體育意識勢必會促進農村體育活動的發展, 農民體育意識的覺醒將會給予農村體育活動改革注入蓬勃的動力。
2.3 經濟水平的發展與農村體育經費的投入
社會的經濟水平從根本上主導著農村體育開展的規模和速度, 決定著農村體育事業內部的結構和比例。可喜的是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恩格爾系數數值是一項反映人民生活富庶程度的指標, 以往的研究數據表明, 恩格爾系數在50%之下時, 居民用于娛樂休閑的開支將呈持續上升的趨勢。數據顯示, 伴隨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 我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從1995年的50.1%下降為2016年的32.2% (見圖3) 。
經濟因素直接制約著農村體育工作開展的數量和質量。新時期我國農村體育工作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國家體育總局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下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的計劃, 到2020年將達到農民人均體育健身場地面積達到1.8m2, 切實落實行政村體育設施維護和開展體育活動的基本補助, 真正實現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不但對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還將為其進一步發展壯大給予持續的經濟支持。
2.4 政策法規的完善與農村體育制度的確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 我國對農村體育將逐步通過法律條款的控制、監督與調節, 使之走向法制化的軌道。為更好地配合中共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 保障我國農村體育文化構建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順利實施, 國家制定和頒布了的多項關于農村體育的法律和規章制度。2017年底農業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快發展農民體育事業, 切實提高農民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 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頒布施行了《農村體育工作暫行規定》, 從組織管理、物質保障、體育活動、體育訓練、體育骨干和體育產業等八個方面對農村體育進行了詳盡的表述和規定。此外, 《全民健身計劃 (2016—2020) 》、《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以及各級地方關于發展農民體育活動的相關政策法規相繼頒布, 標志著我國農村體育的制度建設越發完善。新時代我國農村體育法規制度的完善和高效監管機制的建立, 將進一步推動農村體育的法制化進程, 完成我國農村體育制度化的確立。
3 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 發展農村體育事業是黨和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村體育不同于其他體育形態的突出特點, 我國農村體育活動受傳統文化、地區經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 表現出其自身鮮明的特征。
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完善使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呈現出新的趨向。新時期強大的經濟實力將為我國農村體育工作的發展提供扎實的物質基礎, 農村體育法規制度的繼續完善也將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村體育制度化的發展進程。(作者:程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