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其中鄉村旅游越來越受廣大游客的歡迎, 相比傳統農業, 鄉村旅游收益顯著, 同時也受投資人的青睞。本研究通過實踐調研、文獻查閱方法從農村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相互作用、協同發展理論和途徑三方面綜述性研究, 為促進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給予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夯實理論基礎。
基金: 2017年度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項目“貴州仡佬族聚集地鄉村旅游扶貧效益研究” (項目編號:2017jd120);
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鄉村旅游是隨我國三農政策和供給側改革順勢發展起來的, 依靠多種資源的整合, 例如土地資源等, 充實了鄉村旅游的活動內容, 逐漸受到眾多旅客的歡迎。鄉村旅游規模化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 開發土地資源潛力, 盤活鄉村經濟。經濟效益既是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聯動的最直接的表現, 又是土地資源和鄉村旅游連接的樞紐。盡管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有效途徑之一, 但是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等現象, 科學合理的協調好農村土地資源和鄉村旅游健康發展一直是社會熱門話題。關于鄉村旅游相關基礎理論及相關報道較少, 因此開展農村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相關性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通過實踐調研、文獻查閱方法從農村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相互作用、協同發展理論和途徑三方面綜述性研究, 為促進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給予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夯實理論基礎。
一、農村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的相互影響
(一) 鄉村旅游對農村土地資源積極影響
1. 經濟效益。
鄉村旅游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的發展, 同時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破解了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流失, 導致農村空心村難題。讓農民足不出村, 就可以就業, 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水平, 又可以兼顧照料老人小孩,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相比傳統農業, 常規大田種植不但經濟收益低, 且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農資成本和勞動成本投入高。唯獨以大田常規種植業會讓農村區域經濟差, 農民收入來源不穩定。但是鄉村旅通過對土地資源的整合成區塊鏈, 便于集中開發, 節約土地資源。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既能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完善農業一條龍產業鏈, 又能強化農業品牌化、地表化, 還能高效的利用農村土地資源。
2. 生態環境效益。
鄉村旅游是以美好的自然資源為核心旅游資源, 是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因素。鄉村旅游帶來很顯著的經濟效益, 刺激當地政府和農民美好的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流量, 會更好的建設綠化生態環境, 這樣以來, 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形成了良性循環。鄉村旅游業發展起來了, 同時也為農民提供了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保障了當地農民身心健康, 提高了農民幸福指數。
3. 人文交流及文化傳承。
我國地域遼闊, 農村土地資源豐富, 同時形成了很多優秀的地區文化特色, 例如小崗村大包干精神。伴隨著鄉村旅游開發, 鄉村吸引更多的游客, 更多人了解與學習“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等, 促進優秀的文化資源傳播與傳承, 由鮮為人知逐漸變為家喻戶曉。不僅提高了鄉村知名度, 還增強了當地居民人文認識, 為建設文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由于游客來之全國各地、五湖四海, 帶來不同的文化氣息, 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當地農村, 刺激當地居民不斷學習外來文化, 日積月累, 當地居民的人文素養水平也不斷提高, 能夠更高的服務旅客。
(二) 鄉村旅游對農村土地資源消極影響
隨著鄉村旅游日益流行, 鄉村旅游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個別不法商家開拓與鄉村旅游不相關的主題, 偏離鄉村旅游主體, 同質化嚴重等現象, 不規范、不科學和不合理的開發導致農村土壤資源嚴重浪費, 以及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擾亂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 由于旅客量暴增, 部分游客不愛護環境, 隨意踐踏草地, 破壞環境, 隨手丟垃圾, 造成鄉村景觀臟亂的狀況, 嚴重形象村容村貌, 以及游客的體驗感。
二、農村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的相關性
農村土地資源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 使土地利用和旅游的協同發展, 必須綜合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 農村豐富的土地資源采用什么方式兌換成鄉村旅游資源, 打造成為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游客眼球的亮點。研究農村土地資源和鄉村旅游聯動關系首先要解決土地資源利用與旅游發展如何科學合理相結合的問題。鄉村旅游以土地資源為載體, 鄉村旅游的開發是以農耕文化、鄉村觀光等活動為中心, 增添古老農業的復合性功能。此外, 農村土地資源成為鄉村一切農事的自然資源, 大田作物、生物、微生物都與土地資源關聯性很強, 農村土地資源的價值體現在鄉村旅游開發的很多方面。
三、農村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聯動分析
(一) 農村土地資源具有物質基礎功能特性
農村土地資源 (例如民風民俗、田園風光和土特產等) 是一切生產活動的物質基礎, 科學高效利用農村土地資源并將其轉化為旅游資源, 使農村土地資源由單一的農耕地變為具有旅游特性的復合型用地。鄉村旅游就是基于其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旅游產業之一。首先, 農村土地資源是農民的基本生活資料, 擁有自然景觀、原生態、空氣清新等特點, 具有很高的關注度。比如安科的油菜花基地, 亳州白芍花海景觀等, 此類景觀能夠讓城里人接近大自然、脫離城市的喧囂, 使身心得到放松與釋懷。其次, 農村充滿了濃厚的民風民俗, 擁有各式各樣的農具, 可以讓城里人和游客體驗當地習俗和農耕生活。
(二) 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提條件為農村土地資源綜合性開發利用
農村土地資源是鄉村旅游開發利用的關鍵要素。縱觀農村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資源的用途觀察可知, 鄉村旅游資源的利用方式和開發方式由土地資源決定。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本質上是農村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的過程。所謂的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 一般認為通過不同途徑滿足農民生活需要的土地資源綜合開發的項目。然而, 鄉村旅游資源是在農村土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過程中誕生, 例如桃花節、草莓節等。當今, 人們不僅僅局限滿足與溫飽需求, 還對精神層面產生強烈的需求, 例如全民自駕旅游。農村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中產生的鄉村旅游資源足夠滿足“世外桃源”的要求。因為鄉村旅游資源在農村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逐漸形成, 鄉村旅游的發展脫離不了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若是沒有農村土地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就不可那能產生鄉村旅游資源, 也就沒有鄉村旅游產業。
(三) 鄉村旅游是農村土地資源價值體現形式之一
鄉村旅游是由農村土地資源發展起來的第三產業, 其商業價值又凌駕于土地資源自身價值的一種新的農業經濟模式。鄉村旅游主要依靠挖掘土地資源的潛力, 賦予農村土地資源復合型功能 (生產屬性、農業價值和旅游價值) , 充分發揮農村土地資源潛力。農業土地資源能夠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品牌化, 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紅利。同時優化農村土地資源結構, 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促進就業, 促進經濟發展, 建設生態宜居環境, 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四、農村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聯動存在問題
(一) 鄉村旅游同質性太強
業主對鄉村旅游業缺乏創新性, 相互模仿性嚴重, 沒有獨一無二的鄉村特色, 盲目的追求經濟效益, 而且由于沒有戰略性的統籌規劃, 既造成農村土地資源的浪費, 又降低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二) 鄉村旅游發展可能破壞鄉村原有村容村貌
鄉村旅游發展要因地制宜, 采取適合當地區域特點的旅游開發模式進行科學的綜合利用。既要融入農村原有的元素, 例如鄉村風貌、鄉情等, 又要保持鄉村原生態和人文自然環境。其中, 鄉村意象情景是廣大旅客游覽的目的, 但是鄉村旅游往往在發展過程中, 開發商在鄉村旅游資源周邊非法修建設娛樂等設施, 對鄉土氣息的環境和資源的造成嚴重破壞, 喪失掉了鄉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 這是典型的撿了芝麻, 丟了西瓜現象。
(三) 鄉村旅游的發展可能導致農村土地資源污染
農村土地資源的污染主要是因為隨身所得的零食和飲品, 在飲用后隨手丟棄。被隨手丟棄的食品包裝都是一些很難降解的材質, 破壞了美麗的環境, 造成土地污染。
五、農村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聯動措施
(一) 充分做好調研工作, 制定鄉村旅游用地規劃
首先必須將農村的土地資源和旅游行業等進行融合發展, 對相應的開發項目做好充分的調研準備以便于后續鄉村旅游用地的規劃使用。在調研階段, 我們首先應該全面的調研鄉村的各類旅游資源等, 并對其中的土壤等元素進行分析, 對于場地內部的用地類型也應該進行合理規劃, 其次, 應該對鄉村內部的旅游資源情況進行全面普查分析, 梳理游客的資源等。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調研階段還應該對游客資源進行分析, 以便于針對不同情況做出相應的規模預測。最后根據相關的調研成果做出有關于鄉村旅游發展的競爭綜合分析。經過多次的調查與研究, 并在反復求證猜想的基礎上, 做出對于農村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的聯動發展的戰略方針預備實施計劃, 并開始村旅游用地的規劃。在制定規劃階段, 決策者應該在熟悉相關地區法律法規及縣官政策的基礎上, 對鄉村旅游業的開發模式提出初步方案, 并在提出有關鄉村的景觀設計規劃帶、鄉村旅游農家樂項目、民俗村開發項目、農業生態園旅游觀光等方面的初步方案。同時還可以嘗試建設農業旅游觀光園、大棚新鮮蔬果采摘區、特色農家樂體驗區、優秀歷史古風保留區等多方面的規劃項目用地。
(二) 切實提高鄉村旅游產業化規模效應
鄉村旅游的產業化規模效應是社會化大生產及家庭生產為主導的市場主體的重要連接點, 也是我國目前農村土地資源與鄉村旅游的聯動發展的比有選擇, 它最重要的原由就是規模經濟效應的客觀存在性。通過對于鄉村旅游業產業模型的規模化分析, 我們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充分發揮鄉村旅游業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 這不僅能夠提高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程度, 同時對于鄉村農業的發展也有協同作用。因此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上, 筆者認為應該采取如下措施。第一, 進一步完善農村市場發展機制, 只有農村市場更加完善, 才能進一步深化鄉村旅游的體制改革, 疏通多方面鄉村旅游的便捷通道。同時對地方保護主義也有一定的打擊意義。第二, 對于鄉村旅游化產業的龍頭企業, 政府應該采取相應的政策完善相關企業的組織管理程度。由于該類企業的員工主要來自鄉村之中, 知識文化水平大多不高, 所以有必要提高管理能力, 實施現代化管理。第三, 健全各經濟主體的利益分配關系。由于鄉村旅游的規模化效應不是一家獨大的, 需要諸多個體的相互配合, 所以合理清晰的利益分配機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非必要麻煩。
(三) 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民利益補償機制
由于鄉村旅游的事業發展必然會引起部分農民與業主的利益糾紛和利益沖突。所以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民利益補償機制。在利益補償機制的建立過程中, 筆者認為業主應當以市場機制與知道, 堅持共同富裕的原則, 堅持以農為本的原則, 必須對農村的相關權益等給予充分尊重, 并相對充分尊重農民的合法權益, 并以公平的眼光看待農民, 確立農民的土地使用權, 并承認其相關的承包經營權, 做到切實保障農民的相關利益。
(四) 加大對農村土地用途監督管理力度
進一步加強土地信訪工作的展開, 對于違法占地等相關土地違法行為一旦查出要嚴肅處理, 同時進一步加大對于土地執法的監察力度, 以確保相應法律的嚴格實施。同時, 緊抓預防工作, 對于巡查管理、網絡監管等相應的有效措施應積極使用。在深入貫徹和落實對違法用地以預防為主、預防和查處相結合方針的前提下, 建立包括鄉、鎮村等多級的巡查管理機制, 形成合理高效的監管網絡, 將違法用地的現象杜絕在萌芽階段。同時, 要搞好土地的跟蹤監管的相應工作, 對于不安合同約定使用的違法用地和違法占地行為, 要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給予嚴厲的懲治工作。在此基礎上, 迅速快捷的建立土地信訪工作, 對于多種上訪現象, 應采取合理的處置方案, 及時化解矛盾雙方的矛盾。讓農村基層的組織負責人作為土地執法的第一負責人, 大力構建群眾舉報制度和協調互動的執法體系。
(五) 積極推動信息流轉平臺的完善工作
為進一步完善信息流轉平臺的推動工作。農村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等的宣傳較為重要, 我們首先可以通過各類傳統媒體的方式與各類新媒體融合進行相關事件的播報。建立相關工作機制, 并對相應平臺的有關項目實施考評制度, 對于考評不合格的服務人員應該采取相應的積極措施。再此基礎上, 對土地信息流轉工作采取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發展多種積極組織的帶動流轉工作, 并強化服務推動流轉。在強化服務推動流轉的過程中, 一方面要完善延包的相關手續, 另一方面也要搭建合理的土地流轉平臺。
(六) 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整治的規劃與編制
增加對當前農村土地整治的規劃和編制, 應當加大農村土地的綜合整治力度。一方面要通過對現有耕地的整治加強對于農田、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等相關用地的整治, 同時集中考慮農田、渠水、道路等多方面的規劃和使用問題。在合理的開發農村旅游業的同時, 進行規模化經營, 對農村的土地資源等進行全面規劃。另一方面, 應當積極推進村莊的統一規劃和編制問題, 使用統一提供宅基地, 統一配套農村公用設施的解決方案。在搞好人居建設和保證基礎設施完善的前提下, 完善對于土地流轉平臺和農業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把城鄉建設用地和城鄉的優勢相結合, 充分發揮土地整治的規劃和變質作用。將集約節約用地, 土地流轉,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置換工作結合起來。在堅持原有行政措施, 使用相關經濟手段的前提下, 積極推動政府社會和農村土地保護的積極性。并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 如建設耕地保護基金等相關項目, 以確保農村土地整治的有效性。
六、結語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 人們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程度逐漸增加, 我國農村低地區的土地資源豐富, 可用資源眾多, 全面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 并提高其經濟效率勢在必行, 是當前我國縮小城鄉差距, 更好的發展城鄉旅游的關鍵, 土地的資源等有著有限性的特征, 必須通過一定的措施, 確保城鄉的可持續發展,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中, 農村土地資源將會與旅游業形成更加緊密的聯合, 并能夠較好的改善旅游業的勞作方式, 增加就業崗位, 較好的改善其生活環境。農民的收入也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 農村經濟發展更加迅猛。將鄉村陸游與農村的土地進行統一處理, 并最終促進, 有利于實現共贏的最終目標。城鄉經濟同樣會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作者: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