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視角, 將AHP與DEA評價相結合, 根據農業新技術的發展特征和戰略發展重點, 構建了農業合作社在新技術轉移系統中的效率評價指標體系, 并以河北省渤海糧倉14個農業合作社為研究對象, 進行實證分析。最后, 提出了針對河北省農業合作社提升在新技術轉移中的效率相應的改進措施和對策建議。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就是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1]。然而加強農業合作社在新技術轉移過程中的引領作用, 提升農業合作社技術轉移效率, 就抓住了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 為實現鄉村偉大振興奠定基礎[2]??茖W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 是糧食增產、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因此農業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積極參與農業新技術轉移, 對于促進糧食增收, 保障糧食安全,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合作社在新技術轉移系統中效率實證分析———以河北省滄州市為例
河北省滄州市作為渤海糧倉工程的重要試點, 截至2015年, 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8 631家, 土地流轉入合作社的面積逾4萬hm2, 出資總額達到192億元, 入社農戶達到38.6萬戶[9]。農業技術推廣單純依靠農戶個體、政府部門或者社區組織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而農業合作社以農民為主體, 組織分散農民承擔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的任務, 對渤海糧倉區域農業新技術轉移、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保障糧食安全與增收有重要作用。
從DEA模型計算的結果可以看出, 被評價的14個合作社中, 農業合作社在農業新技術轉移推廣中總體狀況良好, 其平均綜合效率為0.917。其中8個農業合作社綜合效率達到1.000, 說明這8個合作社運行狀況優異, 也為農業新技術推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編號為13的農業合作社運行狀況相對較差, 在運行管理中存在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低效現象;從規模報酬看, 編號為4、10的2個農業合作社規模報酬遞增, 表明這2個專業合作社在小于最適規模狀態下運行, 其產出大于投入, 合作社未來技術推廣效率潛力良好;而編號為2、4、7、12、13的合作社規模報酬遞減, 表明這5個合作社在最適規模狀態以上運行, 太大的規模導致產出小于投入, 合作社技術推廣效率的成長性較差。
河北省提升農業合作社在新技術轉移中的效率對策建議
中機院根據分析河北省渤海糧倉農業合作社農業技術轉移的結果, 結合河北省農業合作社發展的實際情況, 通過借鑒發達國家以及我國發達地區農業合作社在新技術轉移中效率較高的經驗, 提出優化和提升河北省農業合作社在新技術轉移效率對策建議。
4.1 因地制宜, 發揮市場推動作用
依托當地資源稟賦, 發揮市場效率, 提高新技術轉移效果。農業合作社推廣新技術必須結合當地要素稟賦, 如土壤情況、氣候條件、水質狀況等, 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 因地制宜。各個合作社根據所處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經濟結構的不同特質, 結合自身的農業資源進行農業新技術的轉移, 這樣既充分科學的利用了現有農業資源, 又提高了新技術轉移的效率, 增強了新技術的適用性。
4.2 加強政府扶持力度, 提高自我創新能力
從政府層面來說, 各級政府要積極出臺推動農業合作社發展以及有利于發揮農業合作社在技術轉移過程中引領作用的相關支持政策;同時農業合作社本身需要借助政府扶持引導作用, 積極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為了更好地搞好“渤海糧倉”工程, 各級政府對農業合作社提供了大量的政策、資金以及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為新技術的推廣提供了基礎。合作社也需增強自己的綜合實力, 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支持, 提高自身創新能力, 積極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帶動社員和農戶能力強、文化水平高的新型實用人才人員和現代新型職業農民。這些人員通過發揮自身創新能力, 能夠為合作社突破地域和行業限制, 積極進行新技術的轉移, 實現合作社生產的規?;F代化和信息化。
4.3 實施規范化管理, 加強主體合作
加強規范化管理, 跨區域、跨行業、跨國界與其它相關主體建立合作關系, 各類農業合作社要定期給社員與農戶進行技術培訓, 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農資采購、統一育秧、統一機耕、統一機插、統一配方施肥、統一機收和統一銷售。并要與農業技術推廣單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科技公司等相關新技術轉移主體進行合作, 多方共同經營, 共同開發和推廣農業新技術, 達到雙贏戰略。發揮合作社的技術傳播優勢, 農業龍頭企業的資金優勢和農業科技公司的技術優勢, 達到新技術從創新與開發到快速推廣的高效率轉移。
4.4 完善公共信息網絡, 創建大數據平臺
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 信息作為農業全要素的要素之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網絡的建立和完善對于信息共享, 更有效的發揮各類農業合作社的技術轉移引領作用, 進而促進農村三產融合, 實現農業現代化有重要意義。農業合作社需要搭建一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以及積極與政府共建大數據平臺, 加強與外部和社員、農戶之間的信息交流, 提高信息服務質量, 完善公共信息網絡, 形成上下貫通、縱橫相連的立體服務網絡, 以市場為導向指導社員和農戶進行生產和銷售。構建以農業合作社為基礎的農業現代信息化服務體系, 利用信息化平臺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新設施和新模式, 這不僅能夠有效的拓展農業新技術應用領域、服務范圍和轉移方式, 而且提升新技術轉移的效率和服務水平, 加速了農業可持續性健康發展。
4.5 建立深加工企業, 擴充新技術轉移的內容
學習發達地區農業合作社經驗, 積極建立與糧食生產相關的深加工企業, 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目前農業新技術的轉移內容和方式比較有限也基本處于較低層次, 主要集中在種子技術和生產機械化技術等生產領域, 使得農業新技術的推廣不夠豐富。基于此, 生產類合作社可以根據產業鏈發展要求向糧食深加工方面進行新技術的轉移, 不僅使得糧食生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也拓寬了農業新技術轉移的內容, 實現新技術更進一步的高效利用。(作者:李嫣資 白靜靜 王健 馬思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