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 文化振興體現著鄉村建設發展的內涵和特色。通過對目前多地鄉村發展現狀的觀察和調查, 許多鄉村在治理過程中存在同化現象嚴重、城市景觀泛濫、裝飾膚淺、文化特色不明顯、文化品牌打造牽強且內涵不足、文藝活動缺乏運作機制等狀況, 產生了單調乏味又缺少文化和風情的現象。因此, 亟需對如何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展開思考與整體布局, 以體現地域特色、民俗風情和文化品牌。本文提出, 當前應當梳理鄉村的文化形態、查找短板, 充分發揮城市優勢資源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一是推進升級版“三下鄉” (智力下鄉、作品下鄉、人才下鄉) , 解決鄉村文化人才短缺問題;二是拓寬與完善文化藝術下鄉的有效路徑, 全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 文化強民族強。鄉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是中華民族最厚實和牢固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征程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作為戰略核心內容的文化振興更是重中之重。
鄉村是一個生活共同體,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力量“凝聚樞”和發展“風向標。”振興鄉村文化, 客觀上可以起到活躍經濟文化氛圍、拓展社會生態空間、構建文化傳播語境等作用;主觀上, 則可以達到提升鄉民生產生活質量、文化綜合素養和精神境界的目標。鄉村興, 文化必興。鄉村文化的繁榮程度反映了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狀況。只有鄉村文化振興, 才能樹立鄉村文明新風, 建設和諧美麗的鄉村。
一、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作為國家戰略, 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而文化振興是很重要的一個支撐系,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2]鄉村振興究其本質而言, 也是弘揚與發展中國文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鄉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地方文化的代表, 是鄉村建設的靈魂, 其重要意義大家一致共識, 戰略地位明確, 鄉村文化以其獨特的社會意義和精神價值必將成為未來鄉村發展的源動力。因此, 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 以各種方式推動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一) 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有利于延續和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鄉村文藝是中國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植于中國大地, 隨著歷史的變遷與沉淀, 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寶藏, 同時在社會的發展中又不斷創新, 形成了許多富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文藝。根據非遺文化普查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曲藝、傳統體育、傳統美術、游藝與雜技、民間文學、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11類1372項, 各省、市、縣也建立了相應的文化保護庫, 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 并制定“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3]另外還有許許多多遺落在廣大鄉村的各類民藝。每一種民間文化都在延續傳承中, 都吸收融匯了各地文化的精華, 從價值觀念到技藝呈現、從民風民俗到文化傳遞, 多層次、全方位、廣角度地展示了各個地域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構成。各類文藝都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 傳播著中華文化的文脈。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動人的故事、以及一種貼心的民俗除了其本體的感染力、技藝的嫻熟性, 文化內涵上也總是貼近民眾接地氣的, 總能讓民眾深刻體會到文化淵源, 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可以影響很多人甚至影響一個地方的生活形態和社會風俗, 可以引導人們向往信仰之美、心靈之美、崇高之美, 提升整個民族的精神境界。
廣博豐厚的中華大地孕育了眾多文藝的形成和發展, 豐富多彩的傳統文藝又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滋養。從這個意義上說, 進一步挖掘、梳理、守護、傳承優秀中華文化, 以文藝助力鄉村振興在當代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 文藝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發揮傳統藝術的當代價值, 對于維系民族精神, 弘揚優良品德, 傳播主流價值體系, 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二) 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有利于鄉村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所在。鄉村振興不僅在“形”, 更應在“魂”。隨著新時代的發展, 鄉村發展與文化藝術建立了更為緊密而積極的互動關系。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傳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徑, 同時為文化語境下的鄉村發展提供了優化產業結構、尋求文化認同、共筑“美麗鄉愁”的戰略基礎, 更是加速鄉村轉型發展、產業升級的新引擎。
文化藝術是鄉村發展的重要基礎。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有利于提升鄉村主體的文化素養、道德情操, 提升認知能力, 可以促動他們從被動的參與鄉村建設到主動的投入鄉村振興, 由此產生積極的內生動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因此, 鄉村文化振興將成為未來鄉村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三) 藝術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激發鄉村振興主體的精神動力
鄉村振興, 是農村的整體振興, 是全面發展和繁榮, 不僅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發展, 而且突顯了文化、文明的振興。鄉村振興, 既要發展產業、壯大經濟, 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 兩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只有重視鄉村文化建設、挖掘和利用好鄉村文化, 不斷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 只有完善了鄉村振興主體的精神家園, 才能激發鄉村振興主體的精神動力, 才能夠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絕源泉、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正能量。
二、鄉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 國家大力促進鄉村建設, 打造現代版的中國新農村, 鄉村經濟、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 由于各種原因, 許多鄉村在治理過程中存在同化現象嚴重、城市景觀泛濫、裝飾膚淺、文化特色不明顯、文化品牌打造牽強且內涵不足、文藝活動缺乏運作機制等狀況, 產生了單調乏味又缺少文化內涵和風情的現象。事實上, 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村莊, 其自然條件、經濟條件、歷史文化都有區別, 鄉村的發展應該體現各自的地域特色、產業特色、民俗風情和環境風貌。
(一) 缺乏統一的規劃與梳理
伴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新農村的建設與改造不斷推進, 但是有的政府部門和鄉村領導干部只注重“新”與“形”,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沒有注意保護前輩留存的具有濃厚歲月沉淀的鄉村建筑、歷史遺跡、人文景觀, 以及古樹木, 片面追求城市小區的布局與規劃, 整體布局不接地氣, 不符合鄉村特色與內在需求, 城市化的烙印深深打在了鄉村大地上, 不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 盲目開發建設, 導致生態破壞。因此, 由于缺乏對鄉村生態、鄉村文脈的梳理, 缺乏對鄉村發展的整體規劃, 導致城市元素在鄉村的野蠻植入, 影響了鄉村的健康、和諧發展。
另外, 鄉村建設只重其“表”、不重其“里”, 只注重經濟提升, 不重視文化建設的現象屢見不鮮。對文化建設的認識高度遠遠不足, 對其考核也過于形式化, 只注重建設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送電影下鄉等的數量, 而沒有關注其效果。在當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其戰略高度, 強化公民意識的培養, 讓他們建立對自己的文化認同, 打造良好的鄉風文明。
(二) 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審美高度和特色
經濟的強勢掩蓋了鄉村文藝的價值。在人口逐漸稀少的農村, 古老的文藝正漸漸消失。另外, 由于農耕經濟形態、教育等諸方面的制約, 導致農民知識相對落后、觀念相對保守, 加之新文化又不易植入, 從而造成了農村文化相對于城市文化的落后性、以及對文化的自信不夠。
歷史上, 我國是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 伴隨農耕文明產生的文化, 諸如民藝、民歌、戲曲、扭秧歌、貼對聯、剪紙、年畫等, 充分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然而, 隨著社會的發展, 城市化的加速, 年輕一代不僅沒有發揚光大, 反而輕視傳統文化價值, 對祖先文明缺乏審美認知, 他們所崇尚的是城市文化的膚淺表象, 沉迷于網絡世界, 滿足于流行歌曲, 癡迷于明星大腕、男神女神, 甚至于賭博等不良風氣。
因此, 需要全面審視鄉村文化的重振。在發掘本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行“重建”, 在整體規劃下有策略地對外部文化加以“引入”, 建立起一種合理的、平等的關系, 以此喚醒集體記憶, 把握歸屬感和身份認同, 錘煉文化自信, 提升審美高度。
(三) 缺乏相應的人才和有效載體
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 導致了大批社會精英扎堆城市。新生代農民工與鄉村能人在城市紛紛購置房產, 定居于城市。大部分的鄉村青年覺得鄉村的生活方式是落伍的、單調的, 對鄉村文化與產業經濟逐漸失去了自信心。鄉村中具有生產能力、文藝技能的人口正在減少, 人口結構失調, 鄉村文化振興能力進一步減弱。
鄉村文化生活中除了缺乏基本的人力資源來運行公共生活外, 更缺乏組織社會生活的有效載體和管理機制。一些優秀民俗活動形式失去了運行基礎, 如戲曲、舞龍、燈謎、劃龍舟等優秀的民俗活動正在隱退, 盡管在非遺保護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依然難以復興。鄉村文化禮堂、鄉村大舞臺在植入性的文藝演出之后往往成了鄉村文化展廳和酒宴場所。
因此, 就目前而言, 鄉村文化的建設與振興缺乏專業人才 (包括文藝隊伍) 、缺乏布局規劃、缺乏品牌作品, 缺乏相應的運作機制, 更缺乏有推動能力的管理者, 急需文化藝術資源下鄉, 讓更多專業人士去規劃、指導和引領鄉村文化振興。
三、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和有效路徑
作為國家發展戰略, 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而文化振興是很重要的一個支撐面,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7]從世界上一些鄉村發展富有特色的經典案例來看, 英國注重保護鄉村的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傳統文化, 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鄉村;德國的施雷勃田園被譽為童話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已成為世界當代藝術的大型國際基地。借鑒這些國家鄉村發展的經驗, 因地制宜、特色化、藝術化是我國當前鄉村發展的內在需求, 也是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然要求。
當前應當梳理鄉村的文化形態、查找短板, 充分發揮城市優勢資源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一是推進升級版“三下鄉” (智力下鄉、作品下鄉、人才下鄉) , 解決鄉村文化人才短缺問題;二是拓寬文化藝術下鄉的有效路徑, 全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一) 推進升級版“三下鄉”, 精準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1. 推進智力下鄉, 助力鄉村謀篇布局。
鄉村文化振興, 統籌規劃是關鍵。必須立足大文化概念, 以本土文化為基礎, 以更高的視野和長遠發展戰略做好布局。目前, 一些鄉村文化品牌項目的實施中出現了一些缺乏規劃、缺乏整體推進的現象, 如“盲目的打造花海”、“無端建造洋項目”、“重復建設風情區”……。因此, 急需文化藝術專業人士參與到項目的規劃與設計, 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 特色化、差異化的推動鄉村文化品牌的打造, 并且要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使命, 上下結合, 梳理鄉村的文脈和文化基因, 強調個性與特色, 關注和把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 推進作品下鄉, 挖掘內涵創特色。
鄉村文化振興要強調個性、強調特色。要尊重村莊的歷史、尊重當地的資源環境、尊重村民的發展愿望和需求, 還要關注鄉村的未來和設計的可持續性。就目前農村的文化團隊而言, 他們無法完成作品的創作、品牌的打造, 需要文化藝術界專業人士有針對性的進行創作, 完善后進行植入。如, 通過輸入表演性作品 (如文藝展演、民藝展示) 充實鄉村文化禮堂;美術與設計人才去從事村莊美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項目 (包括景觀) 的打造。從而形成民族風情與產業特色突出、個性語言鮮明的鄉村文化。
3. 推進人才下鄉, 提升內生動力, 形成長效機制。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 黨中央和國務院確定了鄉村振興的總方向、總方針, 而具體政策措施實施則需要各界人才介入, 在實地實操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索與實踐。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建立更多的平臺, 讓各方力量聯合起來, 這樣才能形成建設的合力。推進文化藝術人才下鄉, 有效發揮各專業的特長和優勢, 多渠道著力推進文化建設。
文藝的生命之源是創新, 廣闊的鄉村大地為藝術創作提供了無盡的源泉。通過實踐, 為藝術家開闊視野與思維提供無限可能性;通過實踐, 也可以發揮村民自主力, 激發源動力, 從而提升鄉村振興主體持續的內生動力。在此基礎上關注村民的需求與亮點的展示, 挖掘特色項目, 培養專業人才, 建立有效運行機制與載體, 從而建立鄉村文化振興長效機制。
(二) 拓寬與完善文化藝術下鄉的有效路徑, 全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1. 整體謀劃, 多種路徑全面推進文化藝術下鄉, 繁榮鄉村文化藝術。
整體謀劃鄉村文化發展, 多種路徑全面推進文化藝術下鄉。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文藝團體、藝術機構、高等院校的資源和人才優勢, 推進文化藝術下鄉, 改變鄉村內生動力;利用鄉村藝術舞臺、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送電影下鄉等平臺全力推動文化藝術下鄉、志愿者下鄉、大學生藝術實踐, 幫助農民全面提升文化藝術素養。通過鄉村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等載體開展常態化的文化惠民活動, 立足鄉村文明, 挖掘鄉村文化潛力, 培育良好的鄉風文明, 繁榮鄉村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下鄉的形式可以是項目合作、配合鄉村文化活動、定點長期對接等方式開展。
2. 定點推進, 打造精品, 實現鄉村文化品牌的內涵提升。
根據鄉村實際, 深入調研, 從農村的需求出發, 跟農民對接、融合, 為鄉村發展整體謀劃, 定點推進, 打造精品, 實現鄉村文化品牌的內涵提升。定點打造的項目可以是為鄉村環境改造作總體規劃, 凸顯鄉村特色;從農村的文創資源出發, 激發鄉村主體的文化意識和動力, 開發文創產品, 推動產業升級;藝術家主動挖掘、創作富有地域和本土特色的文藝節目, 為鄉村文化品牌打造增添亮點;對傳統手工藝進行挖掘、梳理、植入, 形成完整的傳承與發展的特色文化……。如, 我院對接的安吉縣中張村畬族特色品牌文化的設計就是比較成功的一個案例。在安吉中張村, 我們學院經過前期三年的對接, 通過鄉村規劃設計、節日文化活動策劃與演出、鄉村環境美化等服務, 圍繞畬族民族特色, 打造成功了一系列優秀的文化項目和作品, 進一步推動了該村的文化建設, 打造了文化品牌, 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3. 推動鄉村文化禮堂 (鄉村大舞臺) 的轉型升級, 持續推進鄉村文化建設。
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 鄉村文化禮堂 (鄉村大舞臺) 成效顯著, 但也存在管理缺乏長效機制、缺乏管理人才、缺乏文化品牌、禮堂功能發揮有限等問題。文化禮堂是農民公共文化活動的場所, 是繁榮農村文化, 形成文明鄉風的重要平臺, 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厚植文化力量??梢月摵细鞑块T組織開展“高校與鄉村文化結親幫扶”活動, 從文化發展策略總體規劃與管理、文化品牌的打造、人才的培養等多方面入手, 打造鄉村文化禮堂升級版, 持續促進鄉村文化建設。(作者:張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