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1990 年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教授正式提出 “ 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以來, 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研究的重要現象一直得到全世界學術界、 企業界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隨著對于產業集群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的拓展, 產業集群理論也逐漸應用到了旅游產業和區域旅游經濟的研究和實踐中, 國外學者和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門已就旅游產業集群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諸多探索。
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對旅游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而旅游業本身作為一個復雜的、綜合性的產業使對其發展的規律探索和理論構建都存在著較大的困難, 多學科理論的引入、多角度探討、多視野研究對于旅游理論的逐步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而基于提高產業和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理論在旅游業中的應用將豐富旅游學理論, 對提高區域旅游業競爭力, 促進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 中機院專家就產業集群理論在旅游產業中的應用展開了討論和初步研究, 分析國外旅游產業集群理論和實踐將有助于國內旅游產業集群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廣泛實踐。
1 國外旅游產業集群研究和實踐的內容
國外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與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
用不同的方式構建產業集群的定義: 第一是集群的功能尺度: 相關的公司和產業經常通過網絡或產品體系結合在一起; 第二是把集群看作是空間現象: 相關或相似的企業在有限的地理空間形成集聚; 第三把集群看成是發展戰略: 采取政策項目形式推動集群發展; 最后一個集群會形成一個區域品牌, 如好萊塢。 從國外關于 Tourism cluster( 旅游產業集群) 的研究和實踐來看, 也包括 Anders Malmberg 對于產業集群界定的三個 方 面內容。
1.1 理論研究
近兩年來, 在旅游權威雜志《 Annals of Tourism Reserch》以及《 Tourism Mannagement》、《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等旅游研究雜志上關于旅游產業集群的文章逐漸增多,研究內容主要是運用產業集群理論分析旅游目的地, 探討旅游產業集群的集聚機制、企業網絡、競爭與合作關系、集群競爭優勢和創新等方面。 如 Julie Flowers 和 Katherine Easterling用鉆石理論分析了南卡羅來納州的旅游產業集群, 研究了如何通過鉆石要素的培育使旅游產 業 集 群 “ 生 長 ”; Sara Nordin 用 鉆 石 理 論 分 析 了 旅 游 產 業 集 群 的 形 成 條 件; PatriceBraun 認為對于旅游中小企業來說, 地方網絡是其對技術創新的保證; 多數旅游產業集群強調地方網絡、社會資本和信任對于競爭優勢的重要性; Ewen Michael 等對旅游微型集群和企業網絡為什么產生和如何產生提供了理論解釋, 并用實踐進行了驗證; 并用網絡合作理論解釋了在傳遞社會成果中當地社區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Denis Redzepagic 分析了克羅地亞旅游產業集群中的社會資本, 認為成功的旅游產業集群在發展的早期階段社會資本是很重要 的, 合 作 和 尋 求 成 員 間 利 益 機 會 的 愿 望 會 促 進 集 群 的 擴 張 ; Julie Jackson 和 PeterMurphy 通過對澳大利亞的案例研究和對集群內企業的實地調查, 認為旅游產業集群中企業能較好理解競爭的特性, 并具有與通過協作競爭的產業集群的發展一致的競爭行為, 這里競爭是以差異性和創新為基礎而不是對抗性競爭活動或削價競爭 ; Sara Nordin 通過對瑞典兩個冬季旅游地產業集群的研究得出結論: 中小企業集聚、地方性特別強、企業關系特別融洽的旅游產業集群并不利于競爭和創新, 而外來資本較強且有壟斷性企業的產業集群則反而會帶來技術、創新和促進創新的競爭氣氛。 集群內旅游企業間缺乏溝通和合作是很多研究者提到的問題, 同時也是限制集群升級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1.2 實踐應用
近幾年, 國外很多旅游目的地的管理部門已經開始了旅游產業集群的實踐, 而在很多旅游業占重要地位的地區已經把旅游產業集群作為重要發展戰略。 對于旅游產業集群的實踐主要是旅游目的地區域為了促成企業合作競爭, 形成區域戰略聯盟或虛擬組織, 實施“ 旅游產業集群戰略”, 強調旅游產業內部的聯合和集團, 旨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體競爭優勢。南非是較早在全國實施“ 旅游產業集群戰略( tourism cluster initiative) 的國家, 旅游產業集群戰略方案集中于三個水平: 國家集群、主題集群和地方集群; 由美國國際發展代理機構( USAID) 在一些小國家如斯里蘭卡、加納、圭亞那、克羅地亞等援助建立的“ Tourism Cluster”,旨在吸納國家或區域旅游各部門積極參與, 強調旅游各部門的聯合, 共同完成提高旅游競爭力的戰略目標 , 再如由牙買加出口協會創始的牙買加旅游產業群網絡, 是由超過 60 個公司組成的協會組織, 旨在強調旅游企業間的合作增強旅游競爭力, 促進牙買加旅游產業各部門的團結、信任和合作 , 這里“ Tourism Cluster”更多的是一種合作組織; 而由非洲管理服務公司發起的“ 加納旅游集群”則是一種虛擬組織, 是把旅游各部門組合到以集群命名的旅游英特網社區, 目的是通過網絡和電子商務提高加納旅游產業競爭力。
2 國外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路徑與方法
國外對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和實踐也是進入 21 世紀之后才得到重視和廣泛開展, 旅游研究在經歷了從旅游目的地整體角度的空間分析和旅游產業整體的產業關系研究之后,學者們開始從微觀角度剖析旅游目的地的內在演進機制, 而運用產業集群理論研究目的地旅游企業間的關系尤其是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 對于揭示旅游目的地生成、發展和保持競爭力無疑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理論工具。
2.1 用集群理論解釋客觀存在的旅游產業集聚特征
一直以來, 對于產業集群的研究和實證都是集中于制造業領域, 非制造業領域如文化產業、服務業等是否存在集群現象、能否用產業集群理論進行研究一直存在爭議, 而作為客觀上存在產業聯系緊密、 集聚特征明顯的旅游產業能否形成集群也成為最近兩年旅游學界和區域經濟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從國外旅游學者的案例和實證分析以及很多旅游目的地政府的報告中可以看出: 在旅游業發達, 旅游發展歷史較長的地區的確出現了明顯的旅游產業集群現象; 用集群理論對這種現象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將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和旅游經濟的持續增長, 對區域的旅游經濟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2.2 多學科參與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
產業集群的復雜性和它對地區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使其成為近年來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產業組織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的研究對象; 多學科的參與使產業集群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學派。由于旅游業本身的復雜性和綜合性產業特點, 使得對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更是呈現出多學科參與, 多角度討論的特點, 如經濟學學者對于產業集群內部旅游企業間競爭與合作機制的研究, 經濟地理學學者對于旅游企業集聚機制以及旅游產業集群與區域旅游關系等的研究, 社會學者對于旅游產業集群內企業網絡和社區旅游的研究等等。這種多學科多視角的對于旅游產業微觀領域的研究, 將有助于豐富旅游學科理論, 推動旅游學科理論建設。
2.3 運用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展開旅游產業集群研究
由于產業集群的研究主要是揭示微觀經濟主體間的內在關系和由此引致的群體發展規律, 再加上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產業集群形成背景、集群特點和層次的差異, 因此案例研究是產業集群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基礎。 旅游產業集群理論研究起步晚, 盡管研究成果逐步增多, 但對于理論應用的科學性和現實性仍存在爭議, 所以, 對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需要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總結和范式歸納。 國外學者對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一般是理論和實證研究相結合, 增強了理論應用的現實性和說服力。
2.4 旅游產業集群實踐強調政府等協會組織的作用
一方面, 由于旅游產業的核心產品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 地質歷史和人類歷史時期遺留下的旅游資源都有“ 公地資源”的性質, 其開發利用和保護都需要政府的參與、規劃和引導; 另一方面, 旅游產業集群內部企業完善的合作性競爭關系往往不能自發生成, 需要政府或企業協會組織、集群項目組織的引導, 因此, 一個成功的旅游產業集群, 政府、協會或項目組織者或協調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 從國外實踐來看, 政府更多的是在資源開發與規劃、目的地營銷及資源與環境保護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 而能夠較好協調企業內部競合關系的往往是協會或集群項目的組織者。
3 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和實踐
自 2003 年底起, 在由我國著名的產業集群研究專家王緝慈等發起的研究集群的虛擬平臺— —“ 中國地方產業集群研究網” 的論壇上, 包括王緝慈在內的眾多旅游學者、 經濟學者、 地理學者也針對旅游產業集群的有關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爭論的內容包括旅游產業集群是否存在、旅游產業集群的概念、形成條件、旅游產業集群的特征、產業關系、旅游產業集群的創新等, 其中的焦點仍是作為服務業中最重要的產業,旅游業能否用集群理論研究的問題。另一方面, 近幾年關于旅游產業集群研究的論文也日益增多, 尹貽梅 2004 年發表《 旅游企業集群: 提升目的地競爭力新的戰略模式》被認為是國內研究旅游產業集群第一篇文章, 2005 年吉首大學商學院王兆峰以 “ 旅游產業集群實現區域旅游競爭力提升”為內容, 申報國家社科基金課題, 獲得立項, 這是國家級基金首次對“ 旅游產業集群”進行研究資助 , 由于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既有官方成分也有學術界參與, 可以看出旅游產業集群逐漸得到官方和學術界的認可。
3.1 研究現狀和實踐
國內關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論證旅游產業集群的科學涵義和系統框架,探討旅游產業集群的基礎理論如集群特征、形成、類型、競爭優勢及內部結構。 如尹貽梅、魯明勇、陶文杰、莊軍、麻學鋒等從不同角度定義了“ 旅游產業集群”和“ 旅游企業集群” , 聶獻忠等提出了主題旅游集群的概念; 張俐俐從廣義和狹義角度定義了酒店業集群; 莊軍認為在旅游產業集群研究過程中, 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搭建旅游產業集群的系統架構[16];張夢通過對大九寨國際旅游區的實證分析, 探討了實現由產業集聚到產業集群的演變的限制因素[21]; 顏醒華等分析了旅游企業間圍繞特定旅游項目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形成產業集群的機制, 并進一步對其協同合作關系進行博弈分析; 尹貽梅等探討了旅游產業集群的優勢、構成, 把旅游企業集群作為提升目的地競爭力的戰略模式 ; 石建中等認為構建旅游產業集群應在發揮區域優勢的基礎上, 從橫向和縱向層次展開, 同時要注重對集群網絡、文化整合、網絡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以提升旅游產業、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 陶文杰在其碩士論文中對旅游企業集群形成的條件、發展模式和生命周期、可持續發展路徑進行了研究; 聶獻忠等認為主題旅游集群的形成發展, 主要是受追求規模經濟、游客差異性偏好和要素集聚積極推動的影響, 研究分析了我國主題旅游集群的成長、擴張及其空間效應 ; 麻學峰則通過多篇文章應用產業集群的理論一些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進行了研究 ; 張俐俐等分析了我國酒店企業集群形成的條件與基礎、發展現狀與分類, 應用企業集群競爭優勢理論對我國酒店企業集群優勢與競爭力提升進行了研究。但總的來說, 國內對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剛剛起步, 目前主要是停留于把產業集群的相關理論機械地應用到旅游產業的研究中, 對旅游產業集群的理論研究浮于表面, 缺乏對于集群內產業間關系、集群內部的競爭與合作機制、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模式、社會資本和創新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尤其是針對以上問題的案例研究極其缺乏。
近幾年, “ 旅游產業集群”也見諸于一些地區的政府文件和產業規劃中, 但由于對于旅游產業理論的研究還比較滯后, 所以政府對于旅游產業集群的關注也僅僅是在口頭上或書面上作為一種新的戰略提及, 到目前還幾乎沒有旅游目的地真正用旅游產業集群的理論指導旅游業的發展, 也很少對本地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進行資助和支持。
3.2 國外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和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和國外發達國家有一定差別的, 旅游產業的發展歷史和成熟度與國外也有較大差距, 但是形成旅游產業集群的產業聯系和產業集聚等條件客觀存在, JulieJackson 認為中國特有的“ 關系”和“ 人情”的文化特征和集體主義的歷史在中國發展旅游產業集群中更可能滿足波特認為的“ 對于私人關系和維持合作的信任的特性”。因此, 未來我國對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和實踐應注重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 盡快開展實證研究和案例總結。我國學術界不能再停留于對旅游產業集群的無謂爭論和初步探討, 而應盡快對全國旅游業規模大, 歷史長的地區開展實證研究, 只有通過大量案例的總結才能發現我國旅游產業集群存在的客觀性和現實性, 才能研究我國旅游產業集群形成機制和演變的特殊規律, 探討促進旅游產業集群“ 生長”和升級的路徑及集群治理的方法。 由于旅游產業集群的實證分析需要進行大量的實地調研和資料收集, 因此, 這方面需要政府和相關機構給予資金支持和調研渠道的協助。
第二, 政府部門應對旅游產業集群給予足夠的重視。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的延續和整體競爭優勢的維持離不開旅游地企業和社區旅游經濟的持續發展, 而在培育經濟增長和旅游發展中集群是最有效的工具, 波特的“ 集群”可以作為旅游產業的一般范式, 促進地方社區的經濟發展和提升旅游功能; 大量旅游產業微觀集群對于以當地社區資源為基礎的旅游活動中的旅游企業建立地方競爭優勢能提供有效的方式。 因此, 政府部門應在旅游發展較充分的地區實施旅游產業集群戰略, 規范旅游企業間的競爭, 積極推動旅游企業間的正式和非正式合作, 提供旅游從業人員培訓結構, 為旅游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創新創造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