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 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重要批示, 要求認真總結浙江省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經驗并加以推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 更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農民根本福祉與農村社會文明和諧。本文以山西省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現狀為依據, 指出其進一步發展存在的問題, 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一、山西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現狀
1、農村垃圾治理有序實施
2013年起, 山西省省政府在實施鄉村清潔工程中, 省、市、縣三級財政每年投入10億元, 大力推進“人員隊伍、清掃保潔、垃圾收集處理、村容整飾、長效管理機制”五個全覆。2015年底, 省政府、住建部、國家農發行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山西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及改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由農發行貸款支持山西省農村垃圾治理基礎設施建設。2017年6月, 山西省開展了農村環境集中整治行動, 省內95%的村莊實施治理垃圾專項行動, 共整治垃圾亂堆亂放647萬處, 清理各類垃圾2593.5萬噸, 農村環境面貌明顯改善。截至2017年底, 山西省3個縣被住建部公布為首批國家級農村垃圾分類治理示范縣, 18個縣列為省級試點縣。
2、農村污水綜合利用逐步推進
2016年, 山西省啟動了8個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試點縣建設項目, 省環保廳與山西省萬家寨引黃水務集團簽署了《山西省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項目政府購買服務協議》, 省萬家寨引黃水務集團為8個試點縣 (市、區) 、471個村莊生活污水綜合利用項目提供融資服務。截至2017年年底, 離石區9個村、侯馬市4個村、陵川縣5個村、平順縣5個村、孝義市31個村共54個村開展了污水處理設施建設。2017年6月, 結合農村環境集中整治行動, 山西省有4470個行政村實施了治污水專項行動, 初步實現污水統一收集, 占山西省行政村總數的16%。
3、農村改廁工作穩步開展
自2014年起, 國家對農村改廁不再安排補助資金。為確保任務完成, 2015年、2016年省財政每年投入246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 按每座廁所750元給予補助, 推動農村改廁工作。2016年, 按照省政府、住建部、國家農發行《關于共同推進山西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及改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省政府啟動以政府購買服務貸款模式推動農村改廁項目實施。2016年、2017年山西省分別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改造59362座、32519座。截至2017年年底, 山西省農戶總數為718.6592萬戶, 已累計建設改造衛生廁所439.4237萬戶, 山西省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1.14%。
4、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效果明顯
2017年, 在全面推進以村為單位的示范村創建基礎上, 山西省出臺了《山西省美麗宜居鄉村集中連片創建指導意見》, 圍繞有旅游資源、有傳統民俗、有特色產業, 把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整體規劃、系統整治、連點成線成片, 集中連片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創建, 形成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規模效應, 不斷提高山西省新農村建設水平。2017年共啟動了13個片區建設, 走出了一條具有山西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新路子, 助推鄉村旅游大發展。
二、當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存在的問題
1、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不足
由于目前山西省幾乎沒有專門用于農村垃圾處理的規范衛生填埋場, 鄉鎮垃圾中轉站覆蓋率不足50%, 所以農村垃圾處理以簡易填埋為主, 無害化處理率低。而在垃圾分類減量方面, 農民垃圾分類意識淡薄, 大量渣土、建筑垃圾不能就地減量消納, 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低, 增加了垃圾轉運、處理成本[1]。同時由于相關部門之間統籌協調不夠, 缺乏常態化有效監管, 農村垃圾治理市場化運營率低, 垃圾轉運處理設施也缺乏科學運營管護。
2、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推進難度大
農村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不足, 村莊污水亂排現象普遍存在, 部分收集起來的污水無法處理, 造成新的污染源。山西省普遍缺水的省情, 農村污水產生量少, 因此農民群眾多年來形成節水用水的生活習慣, 對農村污水綜合利用的認識普遍不足, 對污水進行處理和利用的村莊較少。目前山西省還沒有真正找到適合山西省實際的農村污水綜合利用技術模式, 且農村污水綜合利用PPP項目缺乏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 需要重新調整項目建管思路。
3、農村改廁缺少扶持政策
由于山西省各地自然環境多樣、水資源匱乏嚴重, 改廁模式多元, 施工難度較大;各地啟動實施招標采購和后續建設受施工期限限制;環保的政策達標要求限制;廁具及建筑材料和人工成本逐年增加, 所以農村改廁制約因素較多。且在具體實施中, 各級政府對農村改廁統籌推進力度不夠, 在污水處理項目推進中沒有統籌考慮廁所改造, 影響了工作推進。而如今大多數留在村里的村民受生活習俗、衛生意識、健康知識和對農村改廁認識不夠的影響, 參與改廁的積極性不高。
4、美麗宜居鄉村特色風貌不鮮明
本文通過調研發現, 各地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中, 過多注重農村基礎設施等硬件和外在建設, 而忽略了特色風貌、傳統文化和鄉風文明等軟件和內在建設, 地域特色農耕文化傳承不力, 農村樸素鄉風文明丟失嚴重。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以打造點居多, 集中連片創建力度不夠, 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放大效應不夠。農民群眾參與度低, 政府大包大攬的多, 民營企業、社會力量參與的少, 沒有把農民主動建設自己家園的熱情激發出來。
三、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建議
1、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首先要推進農村垃圾中轉站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 因地制宜建立符合農村實際、方式不同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體系, 提高農村垃圾轉運和無害化處理能力。其次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集中整治, 對摸底建檔的非正規垃圾堆放點逐個清理銷號, 著力解決“垃圾山”、“垃圾圍村”和工業垃圾“上山下鄉”等突出問題[3]。最后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 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生活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方式。對于治理成果, 要按照國家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驗收標準, 加強督導考核, 逐步開展對山西省農村垃圾治理的驗收工作。
2、梯次推進農村污水治理
在切實掌握山西省農村污水治理現狀與需求的基礎上制定梯次治理方案, 分批次進行推進。推動城鎮污水管網項周邊村莊延伸覆蓋, 縣域周圍村莊污水管網能與縣城互聯互通的, 盡可能統一收集處理;不能和城市互聯互通的村莊, 根據村莊規模、住戶集中度合理確定分散式處理方式。也可以考慮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管理, 在經濟發達農村、重要飲用水水源地農村等重點村莊率先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和污水產生規模等, 研究制定山西省農村污水綜合利用技術標準
3、有序推進農村廁所改造
農村廁所改造應與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和生態示范區建設相結合, 因地制宜制定農村改廁實施方案。確保2020年實現國家確定的衛生廁所普及率目標。出臺農村“廁所革命”資金保障和相應的資金管理政策, 保證農村改廁資金足額到位和有效監管。在加快農村戶廁改造的同時, 加快推進農村中小學校、鄉鎮衛生院、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集貿市場、鄉鎮政府機關、村衛生室以及旅游景點等建設衛生公廁的建設改造, 統籌“廁所革命”一體化建設。
4、大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
開展農村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提煉晉北、晉中、晉南、晉東南等不同區域民居建筑代表元素符號, 出臺山西省《農村建筑風貌設計導則》, 示范引導建設體現地域特點和時代特征的鄉村建筑。并以沿河、沿路、沿景區村莊為重點, 因地制宜對現有農房院落、鄉村道路及周邊設施進行特色風貌整治, 突出鄉土特色和民族地域特點, 促進村莊整體風貌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 消除殘垣斷壁、私搭亂建和亂堆亂放, 清理農村“四堆”, 依法整治違建違占行為。推進村莊綠化、公共照明設施建設等工作。
5、加快推進鄉村規劃編制與實施
全面開展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 科學預測鄉村人口流動趨勢及空間分布, 劃定縣域范圍內的村莊布點, 明確鄉村建設用地規模和管控要求, 科學規劃鄉村水電路氣暖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提檔升級。同時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 創新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方法, 推行村莊規劃編制“一圖、一表、一說明”, 使村莊規劃編制更實用、更簡潔、更高效, 做到農房建設有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生產生活空間相分離。在進行編制時要積極探索鄉村建設規劃和國土規劃“二規合一”, 將縣域鄉村建設規劃與鄉村土地利用規劃充分銜接、高度融合, 減少規劃調整頻度, 使項目選址更加精準、鄉村土地利用更加高效。
四、結語
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 應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 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 動員各方力量, 整合各種資源, 強化各項舉措, 為鄉村振興的實現提供更好的環境。(作者:賈璟琪 王鑫 魏旺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