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市鎮為實現全域旅游、農旅融合發展,有效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堅持農旅結合,以農帶旅、以旅興農,秉承文化、旅游、農業互動融合發展的思路,打造“農業+旅游”發展模式,構建以生態為基礎、文化為底蘊、農業為主體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格局。
一市鎮農旅結合的產業之路現狀如何?面臨著什么問題和機遇?又需要在觀念和路徑上作出哪些調整呢?為此,記者走訪了業者、專家和相關領導。
農而優則旅
品質保證是基礎
葉永良是一市鎮最早將水果種植和餐飲民宿經營結合起來的經營戶之一。在此之前,他是臥龍山莊合作社的負責人,在嶺頭村承包坡地100多畝,以種植和銷售白枇杷為主。“當時也是看到了一市白枇杷產業的紅火態勢,所以才決定回來當個農民。”葉永良笑著說。
今年是第十一屆“寧海白”枇杷節,臥龍山莊農家樂也走過了八個年頭,這些年來,一市白枇杷的銷路越來越廣。不過與其他種植戶不同的是,葉永良并不滿足于種植銷售白枇杷,他還努力嘗試其他的經營方式。為打開優質枇杷的銷路,他開辟了20畝枇杷園給游客采摘,同時建起客房,辦起農家樂,建了魚池,打造集觀賞、體驗、餐飲于一體的休閑度假空間。現在,他的臥龍山莊農家樂已經打出了名聲,枇杷節期間天天客戶滿座。“等削壁嶺隧道打通以后,山莊的交通條件就更方便了。”葉永良打算好好規劃下自己的農莊,進一步提升經營水平。
在葉永良看來,一市要走好農旅融合發展之路,“農”字文章最重要,農產品的品質決定了旅游業的發展。紅香園水果專業合作社的葉衛勇也表示了同樣的觀點。2007年便開始種植白枇杷的他每年都不愁水果銷路,今年更是新增加了不少杭州、上海的新客戶,再加上線上線下銷售,今年他顯得格外忙碌。“白枇杷的成熟上市時間幾乎都是在5月24日到6月5日左右,只要把握好了時間和質量,銷售不用愁。”葉衛勇告訴記者,他現在還種上了耙耙柑、血橙、丑八怪等品種的桔子。
一市是個傳統農業鎮,而寧海白枇杷更是一市的“代表作”。記者了解到,目前全鎮“寧海白”種植面積已達12000畝,650多戶近3000人從事枇杷種植。今年白枇杷大豐收,產量大幅提高,套袋(枇杷紙袋)約6000萬個,預計產量達到4000噸,產值8000萬元。
枇杷豐收,不過不少種植戶開始擔心枇杷的銷售問題。記者了解到,往年全鎮一半以上的枇杷在幼果期就被客商預訂,果農們并不太需要擔心銷售問題,而今年的大豐收讓產銷問題凸顯出來。
“不過今年我們有了順豐速運,解決了不少問題。”銀龍水果種植合作社的老板告訴記者,他每天都通過順豐把三四十箱白枇杷寄到杭州、廣州等地,速度快,品質也能保證,主顧雙方都十分滿意。原來,為了更快捷地幫助果農銷售,一市鎮幫助枇杷果農與順豐速遞達成物流配送簽約聯盟,助力“寧海白”走出去。自枇杷上市至5月22日,一市鎮“寧海白”枇杷順豐速遞就已完成銷售量50000多斤。這也印證了葉永良和葉衛勇等一批種植戶說的,品質好的產品才能帶動銷售,從而吸引更多的人來一市。
立足山海資源
豐富內容體驗多元
田園休閑經濟的表現方式,更多的體現在農業旅游方面,即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游活動,滿足游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念好山海經,才能走好田園休閑之路。”寧海經紀人協會一市白枇杷分會會長陳剛滿對一市鎮如何做好旅游發展頗有感觸。他表示,鄉村經濟發展到今天,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活動,而是發展成為一種兼顧物質生產和精神層面的休閑活動,農旅融合也不再是單一的固定模式,而是有主有次各有特色,在專攻的基礎上相輔相成。未來的鄉村,不僅是農村人守望的美麗家園,也是城市人向往的奢侈品。
陳剛滿是一市農產品銷售大戶,他開拓出了農產品銷售的新路徑,將一市的白枇杷和青蟹搬上了網。“白枇杷的品牌效應很明顯,每年枇杷節的舉辦,帶動了一市的農家樂和民宿興旺,而一市的農業發展模式也從一開始的粗放型逐漸轉變為目前采摘、生產、銷售等為一體的精細型。”陳剛滿表示,他接下來的重點,更多的是研究養殖+旅游的新模式。
漁業水產養殖是一市絕大部分村莊的產業依托,因此在陳剛滿眼里,這也是鄉村旅游開發的主要資源。每年5月前和9月后是養殖的空閑時間,運用好這些時間,通過基礎設施的投入,以體驗式游玩的方式開放經營,漁業經營者也能成為旅游經營者。“我們可以豐富體驗,讓游樂方式多元化,在傳統的垂釣基礎上,引入摸魚、捕蝦、抓螃蟹等多種娛樂方式,將捕魚的幾種方法如釣魚、網魚、摸魚做到極致,同時引入相關聯的其他鄉土游樂方式,構筑一個鄉土田園游樂綜合體。”陳剛滿對記者說,“我們團隊則做好前期和后續的服務工作,讓養殖戶們沒有后顧之憂,既不影響生產,又能讓他們二次增收。”
走農旅融合之路
促進鄉村振興
一市的休閑農業蘊藏著豐富的潛能,也吸引了不少有識之士前來支招。上海金鍵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孫金濤甚至九訪一市調研考察,尋求發展思路。他和他的專家團隊用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踏遍一市的重要山脈、河流、村莊,對一市的產業整合、民宿發展、旅游振興等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
孫金濤告訴記者,鄉村旅游是做好振興鄉村經濟的工具之一。一市要農旅融合發展,首先要有策劃的主題,再從生態的保護、修復與重塑,創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和諧”型自然田園社區,農業及自然景觀專業設計,“人本”型田園活動空間和鄉土文化等方面進一步科學規劃。“但無論如何規劃,都要體現出真正的鄉村振興,讓百姓有收入,提高百姓的綜合素質,引導當地人才回流,并把鄉村建設成美麗家園。”
同樣,5月27日,由寧波惠元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對話一市、問計于林”甬商企業家考察一市活動在一市鎮舉行。包括浙江銀晨集團、寧波耒陽投資、東錢湖奇奇田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在內的20家甬商一行實地考察了一市鎮的產業經濟、“愛晚”工程等項目。
甬商們在實地參觀了“愛晚”養老工程項目沙盤并聽取了具體介紹后認為,一市具有得天獨厚不可多得的寶貴山水資源,北靠寧波,南瀕三門灣,與三門濱海新城隔水相接,交通便利,條件優越,非常適合打造休閑旅游產業小鎮。但同時他們也表示,目前在產業規劃、道路交通配套以及政策條件等方面,還需要政府部門做出明確的指導性意見和可操作流程。
“而隨著農旅融合的深入推進,一市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產品供給、宣傳推廣、市場秩序等需要不斷完善和提升。”孫金濤表示。屆時,田野、農場、果園、村莊等優質旅游資源將備受游客青睞,自駕自助、背包露營、綠道騎行、登山遠眺、采摘垂釣、品嘗農家宴等體驗游也將受到“熱捧”,田園休閑旅游成為一市新的經濟增長極。
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打造“未來田園”
作為一座生態資源優勢突出的小鎮,一市農副產品極其豐富。同時,大交通建設也讓其從交通末端一躍而成為交通樞紐,一市鎮正面臨著發展的機遇期。鄉村旅游是未來旅游發展的方向,如何更好做到農旅結合,推廣一市休閑旅游資源,從而帶動群眾增收,是一市接下來的重要工作。
那又該如何持續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如何搶占農村旅游先機,為農業發展開拓出一片新天地?記者采訪了一市鎮黨委書記劉軍平。“在如今,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就要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創造‘現代田園’。關鍵的平臺就是‘田園綜合體’。”劉軍平表示,一市正在以打造田園綜合體為目標,致力于發展綠色經濟和美麗經濟,努力在一、二、三產業上融合發展,鞏固白枇杷等特色優勢產業,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全域旅游開發建設,促進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
夯實產業基礎,打造名特優農副產品。我們生活在高品質、高質量的時代,以白枇杷為例,一市鎮在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寧海白枇杷實現萬畝規模化種植的基礎上,著力拓展產業鏈,枇杷產業已經由單純的果品獲取延伸出枇杷花茶、枇杷酒、醋、飲料等支線產業,枇杷花茶、枇杷酒等高附加值產品已研發成功,其中“寧海白”枇杷酒已通過QS認證。白枇杷現已真正成為一市乃至寧海的主導特色農產品及農業支柱產業。“當然,我們在不斷提升品質的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品牌保護意識,這除了行業協會的自律外,包裝、宣傳、營銷途徑等都是重點。”劉軍平說。
挖掘鄉村文化,做好農旅文結合大文章。一段溪流、一座斷橋、一棵古樹、一處老宅、一塊殘碑都有訴說不盡的故事。褚家祠堂、箬岙村、東岙古村……一市的傳統古村落不少,而所蘊藏的傳統文化更是豐富,漁歌、把酒舞、箬岙舞獅等比比皆是。“我們要把這些充滿一市特色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發掘出來,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游客多了之后也能反之壯大農業發展。”
劉軍平表示還要辦好枇杷節、青蟹節等鄉村旅游節慶活動,借助宣傳平臺,擴大一市鄉村旅游對外宣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