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機院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和意義、政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深入剖析了鄉村振興戰略背后經濟效益及投資機遇,在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半農半X莊園、文創街區、鄉村特色產業園規劃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
針對農村地區的科普一直是科普工作的難點和重點, 農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有助于鄉村振興的實現。文章在認真梳理農村地區科普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基礎上, 提出提高農村地區農民科普有效性的途徑, 并在此基礎上指出了農村科普工作的重點和方向。
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關心的重要問題, 包括農業、農村、農民, 其中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行動主體, 農民素質的提高勢在必行。科普是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有效途徑, 通過科普一是可以宣傳黨對農村農民的致富政策, 宣傳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可在農村地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凝聚力, 提高人民群眾的政治思想覺悟;二是為廣大農民提供科研成果、科技信息、市場信息, 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 增強農民的科普意識, 增加農民收入, 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是通過科普使農民能夠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能夠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能夠進行自我教育;最終通過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助力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的實現。然而, 當前農村地區的科普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在分析農村科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基礎上, 提出提高科普有效性的途徑和今后的工作重點, 為農村科普工作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1 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農村地區科普效果不理想,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普人員不了解科普對象的需求和特點, 科普人員與農民的直接接觸較少, 科普團隊組織松散, 隨意性較大;二是科普管理制度不健全, 沒有良好的考核激勵制度;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差, 缺少相關的場館、會議室、宣傳欄等科普設施[6];四是科普媒介單一, 新媒體應用匱乏;五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搞集中培訓比較困難;六是農民文化程度低, 學習能力差, 對新知識接受較慢;七是現有的科普方式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
2 提高科普有效性的途徑
農村的科普對象包括青壯年男性農民、青壯年女性農民、老年人、兒童、青少年、農村干部等各類人群, 每一個人群的需要完全不同, 應針對不同的人群設定不同的科普內容, 形式和媒介[7]。我們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了解到, 當前農村地區急需進行科普的對象是農村干部和廣大青壯年勞動力, 因此本文主要針對這一群體提供他們比較喜歡的科普內容、科普媒介與方式等, 在此基礎明確今后的發展方向。
2.1 選擇合適的科普內容
農民所關心的內容無非是與他們的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密切相關的一些知識內容。包括政策法規、組織化與管理、農業市場經濟知識、農業生產專業技術、非農業生產專業技術、生活健康安全知識、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等。
2.1.1 政策法規
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政策、農民增收政策、糧食政策、養殖業政策、農業機械政策、農產品市場及質量安全政策、農民投入政策、扶貧開發政策、發展鄉鎮企業政策、種子管理政策、農業科技政策、耕地保護政策、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能源開發政策、農村社會保障政策、農村教育政策、農村村民自治政策等。通過以上內容的宣傳, 使農民了解和他們相關的政策, 看到農村發展的希望。
2.1.2 組織化與管理
包括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相關知識。通過以上知識的普及提高農村的組織化與管理制度的建設, 讓廣大農民認識到農村民間組織是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然選擇, 是增加農民自身收入、豐富自身業余生活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 主動發揮創造性與活力, 克服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小農經濟缺陷, 以形成農民組織的形式, 抱團融入市場競爭, 全面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2.1.3 農業市場經濟知識
包括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農民經紀人隊伍、農村產業化經營、金融服務、農產品的特點 (包括糧食、奶類、酒類、水果、蔬菜、花卉等) 等。通過以上知識的普及使農民了解市場的運行規律和特點, 做好自己產品的市場定位。
2.1.4 農業生產專業技術
包括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技術、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技術、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技術、農資產品市場安全及產品選擇知識、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設施農業技術、循環農業技術、立體農業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等。通過以上知識的普及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2.1.5 非農產業培訓技術
包括農產品的深加工、農產品的市場營銷、農產品的物流、農產品的保險與儲藏、鄉村旅游服務、網絡知識、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科普知識。通過以上知識的普及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 農村地區產業鏈的形成。
2.1.6 生活健康安全知識
包括用電安全知識 (高壓線下的安全問題、電器發生火災的處理辦法、雷雨天使用電器的安全知識等) 、用氣及冬季取暖安全常識 (煤氣中毒的處理辦法、熱水袋使用注意事項、取暖爐的安全知識) 、驅蚊安全常識 (驅逐蚊蟲的方法、驅蚊劑的正確使用) 、衛生健康安全常識 (肺結核的傳播途徑、預防冬季感冒小知識、艾滋病的預防與治療) 、交通安全常識 (乘坐飛機的注意事項、機動車使用規定、農村常用機動車的種類) 、飲食安全常識 (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的區別、農藥殘留的危害、選購螃蟹的正確方法) , 其他安全知識 (地震如何逃生、心理健康、如何預防詐騙等) 等。通過以上知識的普及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2.1.7 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包括什么是PM2.5, PM2.5的來源及危害、重金屬污染、土壤污染、森林的生態功能、什么是可持續發展, 為什么要退耕還林, 生態建設產業化, 產業發展生態化及可持續發展、露天燒烤危害、新型節能家庭如何打造等。通過以上知識的普及使農民理解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2.2 選擇合適的科普媒介及形式
好的科普內容需要借助適合的媒介和形式才能達到好的效果。調查發現農民比較喜歡的科普形式是體驗參與式的。因此我們在進行科普宣傳時, 針對一些技術含量較高, 不易理解的內容可以采用專家團隊精心指導、技術培訓、體驗、交流、參觀等直觀的方式進行科普教育, 針對一些簡單的常規的知識通過紙質宣傳資料如報刊、圖書、科普手冊、通知通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進行宣傳;也可借助網絡、電子屏幕等新媒介進行間接科普宣傳。
2.3 建設穩定的科普隊伍
深入挖掘科普隊伍的培訓資源, 組建一個懂農業、愛農業、善科普、有情懷的科普團隊, 努力提高科普團隊的培訓能力, 加大服務力度。團隊成員可以來自企業、大專院校、政府機構、相關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公眾、媒體等。這個團隊要與農村建立緊密的協作關系, 形成穩定的團隊結構。
2.4 加強科普設施建設
包括科普活動室、科普圖書室、科普展廊、科普宣傳欄, 新媒體的建設和應用等。通過科普設施的建設, 提高農村科普活動的硬件支持, 促進科普活動的有效開展。
2.5 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進行科普活動
可利用農閑時間、科普活動周、科普活動日、食品安全周等時間進行日常的科普宣傳;而針對突發事件、大事件、重點、難點問題, 可進行及時的快速宣傳;針對農民平時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要隨時出現隨時解決。充分利用博物館、科技館、農業博覽園、農業展銷會、農業博物館、田間地頭、學校、鄉鎮活動中心、村委會、農戶家中等地點進行科普宣傳活動。
3 今后科普工作的重點
3.1 豐富科普形式
農民比較喜歡科普專家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因此應聘請專家教授, 在開展科普講座和技術培訓的同時, 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進行面對面的指導交流。積極組織并開展農民的學術交流活動, 開闊農民的視野。
3.2 加大科普投入
設立專項的職業培訓基金, 用于科普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 可以通過政府撥款、單位自籌、社會捐款或有償服務的形式獲得科普資金。
3.3 豐富科普內容
增強農民的誠信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心, 使其積極投入到科研和生產管理工作中,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科學知識普及。
3.4 加強科普團隊建設
對科普的師資進行全面的培訓, 提高他們的科普能力和水平。科普活動可由政府機關、工作單位或學校、科協或社團組織、村委會自發進行組織開展, 也可由固定的農業科普技術推廣站進行聯系有組織有目的進行開展。(作者:王漫冰 劉海榮 齊立海 強昕 曹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