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諸多政策紅利向醫藥產業鏈釋放,行業發展“風口”正在形成。“兩票制”的全國范圍推行,必將引起醫藥生產和流通領域洗牌,醫藥行業步入整合新時代。
政策集中釋放
2016年是醫藥政策大年?!端幤饭芾矸ā贰ⅰ端幤纷怨芾磙k法》等文件的修訂和公開征求意見,進一步規范了藥品管理和注冊的各個環節;一致性評價、臨床數據自查和工藝核查嚴把質量關,加速了行業的優勝劣汰;“兩票制”、藥品追溯制度、GSP飛檢不僅壓縮了流通環節,更掀起了藥品流通整治風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藥產業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三大問題卻長期沒能得到解決:一是低端產能嚴重過剩;二是本土制藥企業生產的產品約95%是仿制藥;三是高質量藥品和創新產品供應不足。一些創新藥物尚未實現自給,無法滿足百姓用藥需求。
政策的集中釋放,關鍵就在于提升制藥企業的產品質量,并調控藥價。“兩票制”的推出,起到了壓縮流通領域企業的作用,減少中間環節,從而降低流通費用,在總體上降低藥價。而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則實現了有效的控費,原先質量差但價格低的很多不合格的藥品和藥企都將被淘汰,這一方面是提高國內藥企多小、散、亂的集中度,更關鍵的是有助于控費工具篩選有效的藥品。
低端產能淘汰
2016年一份“意見”的落地,引發了制藥行業少有的大震動。國家食藥監總局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凡是2007年10月1日前批準上市并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化藥仿制藥須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這意味著,到2018年底,中國市場上將消失大量曾經耳熟能詳的藥物,一些實力較差的藥企也將被淘汰出局。
上次整個醫藥界的低端產能淘汰發生在2015年。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藥品GMP)認證檢查,在當時清理了一批小、散、亂的藥品生產企業,也讓行業整合升級跡象開始顯現。隨著一致性評價的落地,醫藥行業低端產能的整合也進一步加劇。
中國藥企和外資藥企雖然升級轉型的起點不同、角度不同,但最終會殊途同歸。5-10年后,外資藥企的優勢不再完全壓制中國藥企,到時中國藥企在競爭能力、研發能力、仿制藥營銷能力、全球市場份額獲取等方面都會獲得非常大的成功。但這個過程中,大多數中國藥企會被淘汰。
接軌國際
盡管對于大多數藥企來說,在全行業的政策集中發力下,日子不都太好過。但大浪淘沙過后,依然有部分創新型藥企實現了邁向國際市場的目標。
總部位于江蘇的恒瑞醫藥,目前已有7個制劑產品分別進入美國、歐洲、日本主流市場。同樣實現藥企“走出去”戰略的還有復星醫藥和綠葉制藥。通過運用資本的力量,復星醫藥在去年通過控股子公司出資不超過12.61億美元收購印度企業Gland Pharma約86.08%的股權;綠葉制藥則與瑞士Acino公司簽約,以2.45億歐元購買其旗下透皮釋藥系統和植入劑業務。
未來藥企的發展,一方面要做好實業經營,通過扎實有效的經營手段從實業獲得更多的利潤和更順暢的資金流,為資本運作提供支撐;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資本運作,采用并購、投資、上市、參股等多種形式從市場上、從醫藥行業內獲取更多的資源反哺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