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田園綜合體概念及研究進展的梳理, 分析了信陽市郝堂村規劃建設的方法和措施, 提出了田園綜合體規劃應依托農村現有基礎, 充分挖掘當地民俗文化, 構建城鄉綜合發展空間;結合當地產業, 通過多元化產業融合, 實現農業和三產的協調發展;通過盤活土地、加強生態保護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共享, 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在城市生活高速化、樓房高層化、環境惡劣化的背景下, 城市居民對鄉愁的寄托越來越濃, 對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等生活方式的追求增大, 村民對田園鄉村的建設出現了新的需求, 鄉村怎樣規劃?村鎮如何建設?成為學者及設計師重要的研究課題.為此,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到“田園綜合體”的概念, 指出:“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1 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及研究進展
1.1 田園綜合體的內涵
田園綜合體是以村民利益為核心, 以產業升級為驅動, 實現三產融合、產農融合為目標的鄉村綜合發展新模式.它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 在城鄉一體化的格局下, 實現農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2].田園綜合體規劃建設是在傳承傳統民俗文化建設的同時, 提供休閑、娛樂、住宿、餐飲、購物、教育、會議為一體的空間景觀.通過吸引企業投資, 鼓勵村民參與, 不僅對傳統農業升級改造, 而且以新田園主義為指導, 也會對傳統民居提升改造, 實現農村的多元共同發展.
1.2 田園綜合體研究進展
1.2.1 國外研究進展
田園主義 (Arcadianism) 出自古希臘阿卡狄 (Arcady) 山區.早在1899年, 英國學者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概念, 其目標是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和產業發展環境[3].國外“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主要以綠色農業、休閑農場、觀光農園為主, 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體驗.韓國總體注重創新項目, 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和民俗歷史, 發展休閑農業的方式是“周末農場”和“觀光農園”.英國政府實行城鄉一體化管理模式, 鄉村地區的風土人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日本積極發展綠色觀光產業, 注重保護當地居民主體性, 在觀光農園、民俗農園和教育農園等方面重點發展, 管理向網絡化發展, 生產手段逐步轉向自動化、設施化、智能化.在意大利, 利用鄉村特色發展“綠色農業旅游”, 將鄉村變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功能的產業.美國鄉村發展成熟, 采用農場與社區互助的組織形式, 由市民和農民共同投資、獲利, 在鄉村與城市之間架起一座連通的橋梁.法國推行“農業旅游”后, 專業化經營的休閑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4].
1.2.2 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在田園綜合體設計和研究方面也進行了有益探索.張誠基于商業模式和業態經營的角度, 提出了田園綜合體模式, 吸引企業投資建設, 對鄉村進行綜合規劃、調整、開發、運營, 建設具有商業模式的田園小鎮, 帶動鄉村共同發展.2013年, 國內首個以新田園主義為指導的田園綜合體項目落地無錫陽山.2014年, 朱勝萱等用極具創新的理念指導提出V-life理論和商業模式, 創造了以“天空菜園”為品牌的都市農業休閑新方式.2017年7月, 全國共18個省開展了田園綜合體試點工作, 其中包括山東臨沂市沂南縣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 廣西南寧西鄉塘區美麗南方國家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 河北省唐山市供銷社主導開發建設的遷西花鄉果巷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項目,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入選國家試點建設項目, 另外還包括山西臨汾襄汾縣、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鎮等國家田園綜合體的試點項目建設。
2 郝堂村規劃建設案例
2.1 特色自然環境
2.1.1 郝堂村自然概況
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位于大別山余脈的淺山區, 距信陽市區10 km.海拔在95~120 m之間, 地勢起伏較大.夏季炎熱, 冬季干燥, 雨熱同期, 降水量充足, 屬于北亞熱帶過渡區.村域面積為20 km2, 全村2 140人、18個村民組.全村林地資源豐富, 人均山林面積1 hm2, 百年樹齡的榆樹、臭椿、楓楊、板栗較多.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和畜牧業, 農業主要種植小麥和水稻, 經濟作物以茶葉、板栗等為主.茶園和板栗等面積約1 333 hm2, 水田127 hm2[6].村內人文資源豐富, 不僅有民國時期河南省省長陳善同故居, 也是著名作家白樺和葉楠的故鄉.
2.1.2 依山順水回歸自然
郝堂村依山傍水, 自然環境優美, 其鄉村規劃充分利用當地地形地貌, 順應自然山水環境, 通過對鄉土環境的營造, 打造高質量、高品質的生態鄉土生活.通過對小樹林、水田荷塘、茶園的人性化改造, 形成富有特色的馬頭門樓、村頭大腺柳 (圖1) 、岸芷軒 (圖2) 、十里荷塘 (圖3) 、清水墻等多處自然景觀節點.遵從原本的自然環境進行營建, 將景觀植入自然之中, 雖是人為改造, 看上去卻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 成為舒適的、生態的、宜人的、具有鄉土氣息的觀光游覽環境。
圖2 岸芷軒
圖1 村口的大腺柳
圖3 十里荷塘
2.2 鄉村文化特色
2.2.1 嫁接城鄉生活營造鄉土文化
充分挖掘鄉土文化, 打造人文景觀.郝堂村規劃建設首先對村名進行文化挖掘, 以郝堂音意為“荷塘”印證郝堂“十里荷塘”的美譽.另外, 將村口130年樹齡的國家五級古樹腺柳和村里照清禪院里的400年的大銀杏樹塑造成為重要景觀節點 (圖1) , 以展示鄉村歷史文化的沉淀.郝堂村是民國時期河南省省長張善同的故居, 是翰林修編所在地;村子建設過程中將英烈張玉珩的故居建設為博物館, 用來陳列宣傳郝堂村事跡.
2.2.2 突出農村美麗、樸實的特色
郝堂村的鄉土建筑從“一號院”開始設計改造, 是孫君著手為村子改建的第一所鄉土建筑.整個設計建設過程中設計師完全尊重村民意愿, 有不同意見的地方大家一起協商討論, 直至村民自己滿意.房子改造如果按照建筑設計的圖紙進行可獲得130元/m2的補貼, 補貼政策引領村民住上現代的、舒適的庭院.自古東方有儒家的民本, 西方有文藝復興的“人本主義”, 這表明先人早已意識到尊重人的意愿的重要性 (圖5) .這種自下而上以農民為主體的模式正逐步取代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模式, 這也是村民自愿改建的原因。
圖4 一號院
2.3 可持續發展建設
2.3.1 變廢為寶可持續發展生態
1987年,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其理論基礎源于生態學.我國鄉村村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淡薄, 管理不善, 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沒有長遠考慮, 農村自然環境破壞嚴重.郝堂村利用“小手拉大手”的模式, 構建垃圾管理新體系.他們讓村里的孩子們擔當“監督員”, “監督”家長們改掉亂扔垃圾、混裝垃圾的惡習, 在全村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通過設置沼氣池, 完善污水處理系統, 既節約了能源, 也保護了環境.資源的循環利用, 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對生態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2.3.2 可持續發展金融
郝堂村成立“夕陽紅”金融合作互助社, 實現村民自治.互助社將鄉村資金循環利用, 讓村里輩分較長的老人做擔保, 讓村民愿投資、敢受益.他們把村內金融循環管理方式納入到鄉村可持續發展建設之中, 互助社使郝堂村經濟得到循環利用, 壯大了村莊的中堅力量, 增強了當地人的返鄉意識, 加快了各要素之間的交流.
總之, 郝堂村通過對特色自然環境的利用以及鄉村文化的挖掘, 對舊村進行規劃改造, 營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模式.但是, 在繼村莊改造之后, 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于民宿、個體商業經營等第三產業, 觀光游人也以休閑旅游為主, 這種單一的產業發展模式, 對經濟發展帶動不夠大, 村民基本收入仍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在環境優美得以展現的同時, 村民對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更高的訴求, 急需將規模較大且村民賴以生存的傳統農業進行轉換、升級, 農業產業是農民生存獲益的重要部分, 需融合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 以便于農產品的輸出, 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3 田園綜合體模式對鄉村規劃的啟示
3.1 構建城鄉綜合發展空間
3.1.1 借力自然環境
城市景觀環境本源就是由鄉土景觀發展而來, 面對城市景觀環境逐漸模式化的今天, 應該讓景觀回歸自然美, 回歸田園美.在自然生態景觀基礎上融入現代景觀符號, 既是對歷史性和地域性的尊重, 也不失現代景觀的魅力.各村鎮景觀差異是具有標識性的景觀要素之一, 這種差異也是我國多元文化的體現.
3.1.2 全民參與鄉村規劃
田園綜合體規劃建設的核心是農村、農民和農業.從根本上解決村民的生活需求, 提供給村民良好的生活環境.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產業有序對接, 讓農民意識到田園綜合體未來發展的空間, 讓農村耕種更有效、更便捷、更有價值.因此, 在鄉村規劃建設中, 充分發動群眾力量, 以村民利益為主, 共建、共富、共享美好的鄉村氛圍.
3.1.3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
村莊是村民生存的地方, 鄉土文化是當地村民生活形成的積淀, 離開文化就是離開了魂.規劃建設應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宗教文化、河流文化等, 將民俗文化與體驗農耕文明結合起來, 重拾童年記憶、品味鄉野生活、收獲有機農產品.村鎮建設必須全面普查登記、修復和保護歷史文化村落, 研究歷史文化村落經濟社會變遷, 編制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總規劃.在歷史文化村落物質文明遺存的修復、保護和利用基礎上,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和建設。
3.2 實現農業和三產的融合
3.2.1 農村合作社助力
田園綜合體產業的發展要學習郝堂村“夕陽紅”成功模式, 并在此基礎上創新推進民宿合作、農家樂互助等, 因地制宜推進企業投資、集體及農戶土地資本合作的PPP模式, 加快資金運轉與流動速度, 讓村莊重新興旺起來.同時, 互助社解決了市場主體的散、小、弱、差的不足.通過一條龍的接待、管理、經營、營銷的統一合作社模式, 面向市場, 走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道路, 使鄉村由農戶兼業化向集聚型專業化轉變.把有限的資源集中使用, 解決公共資源濫用、同質化發展和惡性競爭等問題.
3.2.2 多元產業融合
在鄉村規劃中, 傳統農業無法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 必須把農業創新發展作為鄉村規劃發展的首要任務.通過特色產品篩選, 先進技術和規范制度引領, 形成綠色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與制作、休閑農業與農旅等多種功能, 緊跟現代商業模式, 形成農業與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郝堂村通過引進桑葚、藍莓、火龍果種植, 開展集水果生產、加工采摘、旅游為一體的新型經濟模式.將農、林、漁、牧等產業與農產品加工、制造和旅游業、養老業相融合, 實現“農業+加工業+文化旅游”的綜合發展。
3.3 保護生態可持續發展
3.3.1 盤活土地加強生態規劃
土地的規模化、企業化、科技化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重中之重.鄉村規劃必須堅持以保護基本農田為前提, 將閑置宅基地向民宿、餐飲以及教育、醫療、養老等鄉村公共建筑功能置換, 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產.讓土地整治模式由政府主導型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導型轉變;拓寬融資渠道, 建立穩定的土地整治資金籌集機制和“以獎代補, 獎優罰劣”評價指標體系, 做長期的生態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 實現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
3.3.2 對接城鄉共享基礎設施
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核心是城鄉共享發展.要建設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景觀的田園綜合體, 根據鄰里鄉村的親疏程度, 以新田園主義為指導, 積極營造田園社區.充分利用城鄉公共資源, 實現城鄉路網、路燈照明、城鄉供水、垃圾處理、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一體化, 全面實現城鄉污水處理、供氣、園林綠化、住房保障建設一體化.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共享, 營造統一管理的小街區、低密度的田園社區.
3.3.3 依托產業共享休閑農莊
目前, 全國已經進入共享時代, 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書籍等已經被市民所接受.但是, 鄉村地區偏遠、人口偏少, 這些商業模式尚未融入鄉村生活, “共享農莊”正是鄉村得以發展的契機.生產、生態、生活是田園綜合體發展的方向, 引導傳統農業逐漸向農旅結合轉變, 通過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場共拓、產業共建, 做到相互融合, 實現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新模式.通過共享農莊向新興產業過渡, 將農事體驗與教育相結合, 拓寬和拉長產業鏈條, 形成產業融合、產業發展和繁榮的新局面.
田園綜合體是一種可持續、可復制的發展模式.田園綜合體規劃要構建城鄉綜合發展空間,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以合作社為主體支撐, 尋找自身優勢, 實現農業和三產的融合發展.突出農村側供給的“優”、“綠”、“新”, 增大優質供給, 保護生態, 強力推進農村環境整治, “以人為本、以農為主”, 創新可持續發展理念, 因地制宜地推動傳統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企業化發展.同時, 通過提供更多旅游度假空間, 促進休閑旅游業的發展, 建設生態特色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