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則地方興,產業強則經濟強。在機遇與挑戰同在、發展活力與多方制約并存的新形勢下,云南產業園區應當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用創新的理念、全球的視野,搶抓泛亞經濟發力、新絲綢之路崛起的重大機遇,用活用好云南資源豐富、綠色生態、亞歐地緣中心三大優勢,科學謀劃、精準布局,創新圖變、后發爭先,推動產業園區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切實擔負起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提速發展的“突破口”和“加速器”。
堅持科學定位,用高起點規劃引領高品位建設
追求國際標準,提高規劃水平。按照國際化、高水平、前瞻性的理念,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云南特有的自然環境、歷史人文、產業特色和生態體系,邀請國際國內知名的規劃機構,對云南產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重點建設曲靖—昆明—楚雄、玉溪—昆明—武定發展軸,以園區為依托,合理布局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物流業、新型服務業等中高端產業,科學統籌產業園區總體規劃、產業規劃、土地規劃等。
完善銜接機制,實現“六規”融合。堅持適度超前、量力而行、多規融合的原則,加強城市(城鎮)規劃與土地規劃、產業規劃、林業規劃、交通規劃、生態環境規劃的銜接,完善統一的規劃空間體系。規劃、國土、林業、發改、環保、建設、交通等部同頻共振,把握好彼此的角色和作用,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妥善解決產業園區“六規”融合問題,確保規劃的完整統一、無縫對接。
推進產城融合,實現和諧發展。堅持產城一體規劃先行,各企業相互獨立,在低密度、低容積率、高綠化,景色優美的“逆城市化”生態環境中工作,避免盲目的城市化導致城市空心化,實現城市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借助產業結構轉型機遇,吸引優質產業,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參與國際化競爭,不斷提升城市影響力,實現和諧發展。
用活歷史稟賦,提升文化品位。在歷史文化的積淀和傳承中,云南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園區規劃中要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歷史資源,體現規劃的文化歷史品質。
嚴格規劃執行,確保科學布局。嚴格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審核、統一發證、統一監督”,做到“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配套一條龍”。嚴格執行《城鄉規劃法》,加強城鄉規劃法配套法律法規建設,逐步健全完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技術規范性文件構成的城鄉規劃法規體系;建立一整套規劃技術報批流程、規章制度和辦法,逐步實現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督全面依法管理。
注重多方合力,用高水平的服務加速產業集聚
制定產業政策,打造特色園區,構建園區產業發展新格局。促進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要靠產業政策,通過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加強產業協調,強化政府引導。制定云南省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統一布局,梯度推進,各產業園區要制定切合實際的產業發展綱要,重點突出產業政策對產業集群的導向作用,明確重點扶持的產業,引導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和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向產業集群傾斜。要統籌協調特色園區建設。在省級層面建立園區發展縱向協調機制,加強對各產業園區發展的統籌協調,選擇部分有條件的產業園區發展為特色園區,在招商引資、產業政策和產業服務方面形成合力。
發展2.5產業,增強創新驅動,培育園區產業發展新引擎。大力發展總部經濟,設立工業設計服務中心和研發服務中心。積極引進專業服務機構,大力開展管理咨詢、信用評估、法律服務、科研培訓等專業服務。鼓勵各類創新平臺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通過科技市場、技術入股和科技要素參與分配等方式和機制,加快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建議制定加快全省2.5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2.5產業認定、政策支持、組織領導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加快發展。
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產業層次,增強園區產業聚集新優勢。產業園區要從當前的零散抓項目向抓產業鏈轉變,依托現有優勢產業、龍頭企業進行改造升級,使龍頭企業產業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研發和服務能力,促進產品向精細化、終端化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豐富產業層次,強化產業集群功能,形成以核心企業領頭、大量中小生產性服務企業配套跟進的“金字塔”型產業結構,在實現產業集中、集群、延伸、循環發展上下功夫,打造產業發展升級版。
強化科學招商,用高新優項目提升發展質量
依托自身產業“有中生新”,讓老樹發新芽。緊緊圍繞產業園區現有的傳統優勢產業,如云南現有的冶金、能源、煙草、生物制藥等,借助龍頭項目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上下游配套項目入園發展,提升產業層次、延伸產業鏈條,并積極促成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升級,推動現有產業、老項目產生新的生機和活力。認真分析各地園區自身產業鏈的缺失環節、提升環節,把重點定位在具體關聯產品上,選準突破口,形成以龍頭企業、核心產品為立足點的招商重點。園區要創新招商思路,注重依托本地優勢資源和產業,圍繞大企業實施產業鏈招商。
放大自身優勢“無中生有”,栽幼苗培大樹。產業園區招商引資要把生物制藥、中醫中藥、生物農業、健康保健、基因工程、生物信息等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從無到有、以小見大、扶弱促強,推動生物產業成為一些有基礎、有條件園區產業集聚的新亮點。站在全省統籌的角度,制定生物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和政策,加強空間載體建設,優化生物產業發展環境,加快引進一批重大生物產業項目,培育一批生物產業特色園區,推動云南生物產業持續做大做強。堅持“無中生有”,千方百計打好自身獨特的生態牌、氣候牌和資源牌“三張牌”,推動招商引資在引進和聚集現代物流、文化創意、養生養老、健康旅游、科技研發、總部經濟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瞄準產業前沿“借雞生蛋”,打好產業轉移接力牌。圍繞云南“大生物、大旅游、大能源、大制造、大服務”五大超萬億產業培育思路,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實施走出去招商、駐點招商等方式,以煙草、能源、冶金、生物、化工、裝備制造、旅游文化、商貿物流、2.5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招商重點,深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區域,打好承接產業轉移的接力牌,大力引進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努力推動園區形成新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