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逐步深入, 我國廣大鄉村正在發生著嬗變.傳統鄉村存在的產業結構落后、聚落文化傳承斷裂、生態環境惡劣等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這其中鄉村旅游憑借其巨大的推動力量成為傳統鄉村嬗變的主要動力之一.南陽唐河縣新莊村成立蓮海福田合作社, 發展鄉村旅游, 是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范例.
南陽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毗鄰陜西省和湖北省, 是一個面積2.6萬km2、1000余萬人口的大市, 在這片土地上, 分布著4539個自然村落, 841萬農村戶籍人口, 因此, 南陽美麗鄉村建設任務艱巨.本文在剖析當前南陽傳統村落發展問題的基礎上, 認真總結唐河縣新莊村成立蓮海福田合作社, 發展鄉村旅游, 建設美麗鄉村的成功經驗, 以期為南陽市鄉村旅游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借鑒。
1 傳統鄉村之困
1.1 自然生態環境堪憂
鄉村, 一直是山清水秀、田園詩意的“代名詞”, 是寄托鄉愁之所.但目前河南省大多數鄉村生態環境堪憂, 且不說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對土壤的污染, 就鄉村聚落本身而言存在諸多嚴峻的環境問題.首先鄉村聚落自然肌理蕩然無存, 過去的池塘、河流已被填平或者淤塞, 失去自凈能力成為臭水溝;鄉村的公共空間由于缺乏監管或雜草叢生或成為垃圾堆放場;鄉村沒有排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 生活污水、廁所污物隨意排放, 到處可見塑料包裝袋和傾倒的垃圾, 居民生活環境非常差, 既沒有景觀美感可言, 還直接影響居民的身心健康。
1.2 鄉村經濟發展緩慢
在大部分鄉村, 農民仍以傳統種植為主, 作物品種單一, 種植手段仍然很落后.部分農民在進行經濟作物種植時, 總是根據當年的市場價格確定來年的種植計劃, 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 往往形成種植實施和市場行情錯位, 晚了半拍, 結果造成“谷賤農傷”的結局.傳統種植盈利有限, 特色經濟種植“賠了夫人又折兵”, 南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發達的浙江省相比較差了一倍, 因此, 農民對環境改造的投入資金和積極性都非常有限.
表1 近3年南陽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河南省及浙江省比較
注:浙江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2年冠居全國各省區。
1.3 鄉村文化鏈條斷裂
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 鄉村文化的組成部分包括聚落建筑文化、鄉村居民和鄉村生活生產文化.鄉村田園文化既是詩, 又是史, 東晉末詩人陶淵明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農村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 如“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巔”“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表現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但目前, 鄉村傳統文化鏈條斷裂, 正在逐漸沒落與消失.鄉村居民是鄉村文化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當前, 由于農業種植和外出務工的比較收益, 導致南陽鄉村大批青壯年農民棄農進城, 常年外出務工.于是, 平時村子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兒童, 農家院里很少見到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而留守兒童問題更是“重災區”, 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陪伴教育, 內心孤獨敏感, 老人一般又比較溺愛孫輩, 導致一些孩子學習觀念淡薄, 早早離開學校在社會上游走, 鄉村文化失去了演繹、承載和傳承的群眾基礎.
傳統村落經過改革開放后幾十年的建設, 居民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的改變, 但鄉村聚落傳統建筑文化符號也接近消失, 村落的民居建筑越來越相似, 越來越多的鄉村被“同質化”。
2 傳統鄉村嬗變的機制
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經濟水平的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 先后提出了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 十九大又提出了田園綜合體的理念.鄉村改造建設的力度越來越大, 目標也越來越明確, 就是要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要“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2.1 鄉村居民內在需求機制
鄉村發展內在的需求主要是鄉村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近年來鄉村居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 村民的平均學歷水平也不斷提升, 加上青年人在城市打工受到城市生活的耳濡目染, 對鄉村景觀化的生產環境、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優良的生活環境空間產生了強烈的需求愿望.其實這種愿望已經內化為具體的行動, 現在村民自己居住的院落、室內空間的美化美飾已經完成, 而鄉村聚落的公共空間和一些基礎設施, 由于規劃建設資金投入量大而無法靠村民自發組織解決, 政府部門已經感受到了居民這種強烈的內在需求, 改善鄉村聚落環境已經納入美麗鄉村建設方略.
2.2 國家政策機制
“美麗鄉村”是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強調中國要美, 農村必須美, 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 并且出臺了一系列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和措施.2017年2月, “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 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 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為鄉村嬗變提供了制度、政策保障[2].
2.3 鄉村旅游推動機制
大量的實踐證明, 鄉村旅游是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機制之一.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環境為依托, 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民俗風情、生活形式、鄉村風光、鄉村居所和鄉村文化為對象, 利用城鄉差異來設計和整合產品, 集觀光、娛樂、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形式[3].鄉村旅游的形式豐富, 有以農家田園風光和綠色景觀為主題的觀光游, 如位于成都的AAAA級景區“五朵金花”農業觀光園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有以民俗鄉情、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鄉土游, 如位于關中平原的袁家村馳名國內外;還有各種經營得風生水起的采摘園、生態園及康體療養院等[4].
鄉村旅游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吸引大量流動人口, 通過游客的消費給目的地鄉村帶來就業崗位和巨大收益.2016年, 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 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 使672萬戶農民受益.同時, 鄉村旅游發展, 大大美化了周邊環境, 完善了鄉村的基礎設施, 更進一步的是對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3 鄉村旅游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以唐河縣新莊村蓮海福田合作社為例
新莊村毗鄰312國道、滬陜高速 (G40) , 距離南陽市區約30 km, 距唐河縣城21 km, 交通便利.新莊村是一個典型的平原村落, 村域面積約15 km2, 總人口1160人, 外出務工經商求學人員200余人, 村民們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要經濟來源, 收入十分有限.
3.1 蓮海福田合作社的基本情況
2015年元月, 福田農業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通過3年的發展, 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擁有耕地200公頃左右, 種植方式改小麥、玉米種植為蓮藕種植, 并營造了200公頃的“連天荷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壯觀美景, 成長為一家擁有員工100人左右, 集蓮藕及盆景花蓮育種、蓮魚混合養殖、蓮荷產品加工銷售、鄉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觀光農業公司.2016年, 公司投入近2000萬元, 對蓮田的基礎設施進行升級, 如部分道路改為木棧道, 有的路段硬化后改為自行車道, 布設涼亭, 用景觀樹進行綠化, 開挖出面積13余公頃的水面, 增添娛樂休閑設施, 逐漸把蓮海福田打造成一處集特色種植、養殖、蓮荷文化觀光體驗、鄉村旅游體驗于一體、深受游客喜愛的旅游景區.
3.2 蓮海福田合作社的發展模式
鄉村旅游發展有多種途徑和模式, 蓮海福田發展可歸納為特色種植+旅游景區融合, 帶動反哺鄉村建設模式.首先, 蓮海福田改變了傳統旱作農業的生產結構, 發展特色種植, 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 無償為社員和群眾提供技術服務, 帶動本地及周邊地區農民從事蓮藕種植.其次, 在蓮藕生產種植的基礎上, 引進生產線3條, 建成生產車間2個, 對蓮藕及副產品進行深加工, 推出一系列具有保健作用的新產品, 如培育新品種、藕粉、藕粉餅、荷花荷葉茶、蓮藕美食等.再次, 對蓮園的基礎設施進行旅游設施化升級, 增添鄉村旅游體驗性產品, 如果蔬采摘體驗、水上娛樂、自行車健身休閑、蓮荷文化體驗等, 使該區域從傳統種植到特色種植+旅游景區, 2016年游客量達到12萬人左右, 旅游綜合收入3000萬元, 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后合作社反哺鄉村, 拿出發展基金美化改善周邊鄉村環境, 把鄉村聚落生活場景景觀化, 凸顯傳統文化特色, 形成田園綜合體.
3.3 美麗鄉村建設———新莊村的嬗變
蓮海福田合作社成立三年來, 特別是大力發展蓮海旅游功能以來, 周邊鄉村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變.
第一, 提高村民收入, 鄉村人氣漸濃.在合作社的帶領下, 村民們對種地有了信心, 通過合作社組織的專門培訓, 科學育藕, 由合作社統一負責銷售, 有效解決了“產品滯銷”問題.土地收益由種糧時的不足1000元/畝增長為5000元/畝, 僅此一項, 農民收入增加了幾倍.同時, 合作社的生產線以及蓮海觀光園也為當地百姓提供了300多個就業崗位, 吸引外出務工150人回流, 外出務工青壯年勞動力的回流, 使留守兒童家庭越來越少, 農家院里又蕩起了歡聲笑語, 逐步恢復鄉村的生機和活力.
第二, 提供村容村貌景觀化建設資金.合作社先后投入300萬元進行基礎設施改造.現在的新莊村, 鄉間小路全鋪成了水泥路, 路的兩側安裝了太陽能板路燈.為了配合旅游觀光, 村子里種上了各種綠植花卉, 四季有花可賞;統一對民居進行裝飾裝修, 突出蓮荷文化, 使得村子有了屬于自己的建筑符號.村里的基礎建設也日臻完善, 設置了專門的垃圾處理站, 村口沒有了堆滿垃圾的現象;科學規劃污水排放系統, 通過建設沼氣池育肥, 形成循環生態農業, 綠色環保, 一舉兩得.
第三, 豐富娛樂生活, 提高村民文化素養.合作社出資50萬元為村子修建了專門的廣場, 購置了多套健身器材, 為村民娛樂休閑提供了好去處.荷花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操, 村民生活在此處, 接受著熏陶, 詩意自上身.福田聘請繪畫老師, 周末在蓮海湖畔免費教村里的孩子畫荷花.“小小荷童蓮中畫”, 這既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又給鄉村孩童帶來了藝術的熏陶.城市游客的到訪為村民們帶來了城市的現代文明, 村民們耳濡目染, 改掉農村的一些陋習, 行為舉止變得莊重文明.
第四, 未來更美好.2017年5月, 新莊村作為唐河縣田園綜合體項目的試點, 爭取到2500萬元的建設基金, 未來蓮海福田合作社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從現在的200公頃荷田擴展到660余公頃, 蓮海福田周邊將會有三個自然村落連體, 逐步恢復重建水寨原貌, 新莊村逐步建成“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三要素融合而成的“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綜合體。
4 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鄉村旅游為美麗鄉村建設插上了翅膀, 成為傳統鄉村嬗變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但是, 也應該看到, 鄉村旅游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 甚至影響到了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作用的發揮.
4.1 鄉村旅游內涵不豐富, 缺乏核心競爭力
當前人們對鄉村旅游內涵的認識比較膚淺, 一般認為所謂鄉村旅游無外乎是果蔬采摘、吃農家飯、到田園里游覽觀光這幾類產品[5], 因此鄉村到處可以看到生態農莊、采摘園等招牌, 如在南陽到唐河幾十千米的路上, 就有漢冢盧園、蓮海福田、博納葡萄采摘園等10余處鄉村旅游點, 這些旅游點大同小異, 缺乏核心競爭力.其實鄉村旅游最核心的競爭力是文化, 最核心的賣點是鄉愁體驗和娛樂體驗, 因此鄉村旅游要結合地域文化和產業文化, 打造特色, 增強游客體驗[6].
4.2 鄉村旅游發展缺乏資金, 低品質復制
鄉村旅游開發建設初期需要大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同時特色植物種植從幼苗到掛果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 這期間主要是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 鄉村旅游的投資者一般是有一定資本積累的鄉賢和外來投資者, 往往對鄉村旅游發展資金需求估計不足, 有的投資者開始時信心滿滿, 但很快在建設周期內就失去信心, 勉強支撐下去的也對一些基礎服務接待設施建設投入大打折扣, 結果是所建項目品質較差, 缺乏舒適度和吸引力, 也就失去了后續發展的潛質[7].蓮海福田合作社董事長前期有一定的資本積累, 同時經營多家超市, 有融資渠道, 加上蓮藕種植周期短, 資金回籠快, 還有政府的扶持, 才在眾多鄉村旅游點中脫穎而出.
4.3 鄉村旅游缺乏專業的、高素質的從業人員
鄉村旅游發展的起步大多是從農業種植開始, 從農業種植園到旅游景區, 兩者在規劃建設和管理制度上大相徑庭.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 有的鄉村旅游地不重視規劃, 存在建了拆拆了建現象, 有的請專業人員做了規劃, 但在規劃實施階段, 沒有專業人員指導, 建設時不能落實規劃要求, 結果事倍功半.第二, 有的鄉村旅游地為了節約人力資源成本, 不愿聘請專業人員對景區進行營銷管理, 景區建成后旅游市場反應冷淡, 不能收到預期的效益, 更談不上對美麗鄉村建設的推動.第三, 有的鄉村旅游地缺乏智慧旅游專業人員.互聯網+的時代, 景區借助便攜終端上網設備, 設置線上預約、網絡購票, 可以主動感知游客的反饋和要求, 通過網絡渠道營銷, 既能銷售農產品增加收入又能打響知名度.因此, 鄉村旅游地要引進一批懂專業、懂管理的人才充實管理隊伍, 保障規劃的落實, 規范化要求管理和服務, 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總而言之, 雖然鄉村旅游在發展中存在種種問題, 但毋庸置疑, 它確實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成為推動傳統鄉村嬗變的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