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城融合是在我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相對于產城分離提出的一種發展思路。要求與城市功能融合、空間整合,"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城市沒有產業支撐,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產業沒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轉"。城市化與產業化要有對應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脫節分離。而且產城融合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理解產城融合的內涵,有利于提出更為合理的規劃建議。
產城融合發展路徑:
(1)產城規劃先行,實現產城互動。核心在于產業、城市做好前瞻性的規劃和定位,避免盲目地城市化導致城市空心化,真正落實產業定位,實現城市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
(2)把握產業趨勢,引領產業變革。產城融合在于突破早期城鎮化的弊端。而城市更新的土地資源、空間資源用于發展新興產業(或未來前沿產業)具有非常重要的城市發展意義,如此落實產城融合,城市才具有發展的可持續性。
(3)兼顧國際化城市競爭。國際化競爭格局是中國搞新型城鎮化不可回避的問題,當前,全球產業正在發生新的重點轉移。借助產業結構轉型機遇,吸引優質產業,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參與國際化競爭,不斷提升城市的國際影響力。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是產業發展的載體,城市和產業共生、共利。具體意義體現在:
1、有利于實現城市土地集約化,擴大產業空間加速產業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業人口,規避盲目城市化帶來的空城現象;
3、有利于構建城市產業生態體系,增強產業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鎮化有序推進,促進城市一體化建設。
產城融合發展建議:
1、以政府為主導,定位好符合區域持續發展的產業、城市規劃及城市功能配套,鼓勵發展新興產業。
2、積極引入優質的開發工業園(產業園)區企業,借助社會進行招商引資。一方面,降低了政府打造開發區(工業園)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通過市場化提升產業競爭力。
3、整備產能落后的工業園區,由政府和相關的企業機構進行統一管理,加大產業結構轉型力度。
4、加強城市功能規劃(住宅、商業、道路、市政等城市規劃)與產業發展定位的"規劃與定位同步原則",以落實產城融合推進城市化建設。

天津爆炸事故后,外界對天津產城融合的發展方式開始質疑不斷。那么,一個城市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是否應該產城融合?產城融合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提出產城融合的發展原則:產城融合首先要考慮科學布局原則,科學布局原則就是要考慮安全。如果是生產企業,特別是化工生產企業要和居住區留下足夠的空間,還有就是要考慮它的風向,一年四季以什么風向為主,不能讓污染影響居民的居住。
產業集聚專家楊建國指出:實際上,濱海新區危險品爆炸事故并不是今年第一起重大化工廠爆炸事故。今年4月6日,福建漳州古雷PX項目就曾突然發生爆炸,并引起了一陣恐慌。這兩起事故發生地有著兩個相同的特質:沿海、人口密集區,而這也是目前我國重化工產業布局的普遍特征。根據環保部數據顯示,全國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局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究其原因,除了化工產業本身對資源、水、交通條件要求較高的客觀需求之外,“人為”因素更是占據了十分關鍵的位置。

同時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政府招商 “饑不擇食”。經濟新常態下,迫于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不少地方政府“饑不擇食”,一味追求經濟數字。眾所周知,煤化工項目一方面投資數額較為巨大,另一方面還能解決大量就業,出于GDP考慮,一些地方政府對該類項目自然是“擠破頭”、“搶著上”。
另一方面,在企業落地后,招商后續服務同樣“饑不擇食”。在不少地方,GDP貢獻巨大的企業,項目從落地開始就高人一等。除了超出法律法規范圍的減稅免稅等優惠政策之外,有些地方還把安全生產的法規也擱到一邊,對該類企業的監督檢查也形同虛設。

趙弘院長就如何規避產城融合的誤區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是規模較大的區域可以考慮產城融合的引入,小的園區,小的區沒有太多考慮產城融合的必要,因為它實現不了產城融合,并且往往就會成為一些開發商多圈地的借口。產城融合要真正實現需要有配套政策,比如說對于本區域就業的人購買住房有一些什么樣的政策支持,同時對于一般性的購買者,有一個什么樣的約束。如果你沒有這些差別化的商品房消費政策,產城融合實現起來很困難,起的作用很小。
第二個是服務業應更多地去考慮產城融合,對于制造業特別是對于化工危險類的、有污染的生產企業就不要強調產城融合了。特別是,搞產城融合一定要充分的考慮它的氣象條件,比如說風向。現在我們國內確實存在類似這樣的問題,在搞產城融合,然后我們居住者每天要聞著刺鼻的氣味,其實對我們的健康也不利。所以產城融合需要很好的科學理解和科學利用。
楊建國專家同時提出以下建議:
要加強監管機制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理念、制度和行動的綜合,需要通過制度規范和引導行動。在對化工項目的監管中,不能僅靠蠻力、靠領導重視、靠企業自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監管機制。這方面,可以借鑒貴安新區生態環境負面清單制度和環評預估制度。
除此之外,公眾監督機制的建立和實施同樣十分關鍵。在移動互聯時代,讓公眾能夠通過互聯網監督、反饋相關企業生產、運輸、運營中的各個環節,借助全民的力量,來“緊逼”企業強化安全投入和保障。

根據上述內容,政府要真正做好產城融合,實現為人民、為社會謀福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