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園區作為經濟發展轉型、產業聚集化、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在促進產業領域細分和規模效應的同時,對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以及國家和城市的建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國家政策引導,近幾年文化產業園區規模不斷擴大,但在這期間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如文化產業園缺少文化,商業開發氛圍濃厚,濫用文化資源,缺乏合理規劃等,新時代文化產業園區只有與科技結合,增強園區運營模式,打造智慧園區才可以順應時代發展。
一、目前中國文化產業園區現狀
我國的文化產業園最早出現在北京,最近幾年,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類政策支持下,中國的文化產業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文化產業園區作為文化產業領域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文化產業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截至2005年底全國有超過100個園區建成。自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的政策出臺,文件中明確指出從2020年開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將逐年上升,并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直到2019年底全國產業園總量超過3000個。
文化產業在日本,韓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得到大力發展,在中國文化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也是逐年增加。我國文化產業園區主要集中在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及珠三角地區,西三角和中三角地區。2007年以來,我國共建立了12家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和10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可分為利舊型和新建型兩種,利舊型包括辦公主導型(以辦公園區為主導,提供充滿創新創意辦公空間以及相關辦公產業鏈),藝術聚集型(園區表現形式更偏于藝術形式,產業以藝術工作室、畫廊、話劇演出,多舉辦藝術活動),商業體驗型(以開放街區為主要形式,增加了更多旅游屬性的商業區),院校聯合型(關注推動產學融合,以優勢院校優勢學科為基礎,依托人才、知識形成)。
雖然中國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勢頭迅猛,但隨著時代的前進,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問題仍層出不窮。文化產業園應順應時代潮流,與科技融合,提升產業園區服務質量,向智慧型園區升級,才可蓬勃發展、遍地開花。
二、文化產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產業園缺少文化,商業開發氛圍濃厚
從中國的文化產業園區發展進程來看,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區大部分是由政府主導,各級地方政府直接參與組織基本要素完成對產業園區的開發與建設。在政府對產業園區進行規范化管理后,文化產業領域不斷擴寬,具有消費主義的文化特色逐漸進入文化產業園區,產業園中出現了商店、酒吧、餐館、咖啡廳等商業氛圍濃厚的機構。文化產業園區逐漸走向商業化,在園區里藝術家與普通市民混合在一起,藝術逐漸淹沒在商業的外衣之下,整個園區充滿了濃厚的商業氣息,文化價值所剩無幾。文化產業園隨著經濟發展而發展,其本質發展過程就是商業利益與文化藝術博弈的過程,一些開發商為了商業利益,投資文化地產,導致地價飆升、租金飆升。面對這種情況,很多藝術家最終無奈選擇離開。文化產業發展項目最終變成房地產開發項目,開始始于藝術,結局變成了商業。
(二)缺乏合理管理,產業規劃不清晰
近幾年,文化產業園建設迅速發展,產業園區遍地開花,在這期間也是亂象頻生,各地文化產業園增長數量也十分驚人。例如藝術產業園,動漫產業園、廣告產業園等。就最近四五年間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大城市就有300多個文化產業園建成。但這些產業園有很多都是“貼牌”變身,本身并不是文化產業園,也和文化沒有多大關系。
此外,文化產業園的核心優勢就是要構建一套完整的文化產業鏈。目前,一些地區對文化產業園的定位不清晰,對市場研究不充分,對本地區資源不了解,就開始盲目建設園區,導致產業園區成為單一產品聚集地。園區內資源分散,聚集度驟低,沒有形成明顯的上下游產業鏈,產業園與一般辦公寫字樓沒有明顯區別。
(三)濫用文化資源,制造產業泡沫
現在很多文化產業園區為發展自身“特色”品牌,盲目開發當地的文化歷史資源,到處修建文化廣場、文化基地、文化紀念館。其中有一些做的不錯,提升了當地城市人文氛圍。也有一些開發商不顧自身經濟實力,濫用文化資源,捏造虛假文化古跡。有些甚至走文化過場,產業園區沒有任何歷史古跡也沒有任何文化內涵。由于各省支持文化產業的政策相繼出臺,政策紅利信息不斷釋放,民間很多投資人進入文化產業投資市場,在文化創意產業投資熱潮撲面而來時,應防止產業泡沫問題,應該堅持用冷靜、發展的態度看待問題。
(四)科學技術利用率不高,缺少政策支持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為文化產業園發展提供了基礎,目前文化產業園區仍然沒有對最新科學技術進行充分利用。雖然一些高校已建立了科學研究團隊,在一些學術期刊、研究網站發表了科研成果。但是產業園區與科研所、策劃機構聯系不夠密切,缺乏相對有效的對接方式,沒有形成以科學研究為依托的技術融合服務體系。
另外,文化創意產業園開發具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已不是傳統的原生態聚集、大規模開發的狀態。而是形成了注重營銷、傳播、融資,資源對接的問題階段。具有較高的資金門檻和投資風險,所以需要政府和銀行給予多方面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缺乏好的政策引導,導致文化產業園在投資、運營、交易、功能上都受到了制約。
三、提升產業園區運營的發展對策
(一)提升文化產業園區文化氛圍
文化產業園區擔負著文化資源活化、產業轉型升級、新型產業培養、城市人文環境和文化消費提升等一系列重要使命。文化產業園區的設計要具有極高的藝術性,要營造出一種開放、靈活、自由、變通的創意氣氛和文化氛圍。文化產業園區除了要表現過去的文脈精神與人文氣息,同時也要表現出當代城市的人文精神與時代風貌。產業園區既要有濃郁的歷史文化內涵,又要富有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時尚性特點。年輕化元素與傳統元素相結合才更具有活力。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風格要提升藝術性、觀賞性、展示性、要有濃厚的藝術氣息,這也是文化產業園不同于其它產業園的特點,如北京的798藝術園,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對游客吸引力非常大。
(二)利用孵化器,提升園區服務質量
從過去的政府投資運營模式、土地盈利模式逐漸向提升企業服務運營模式轉變。孵化器一直是文創園的標配,也是激發產業園活力的重要保障。文創園的孵化器轉型要有“科技金融的理念”,為產業園發展提供足夠資金。同樣,應推進重創空間與孵化器融合,打造“科技+苗圃+孵化器”的產業鏈。政府應出臺政策鼓勵加強孵化器延伸服務,提升產業園區互聯網軟件服務助力孵化器轉型。
文創園首先要解決企業入駐問題,使園區服務適應市場需求,未來文創園收入不是以房租經濟為主,而是要建設共建共享,信息相互溝通,項目互相幫助的園區。以盤活園區企業資源,建設服務體系為未來產業園區發展方向。也是獲取租賃費以外收入的重要藍海。
(三)打造品牌,加強文化聚集
目前,文化產業園區并沒有起到傳承文化的效果,要走出傳承文化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打造品牌,培育產業園品牌可以提升園區的競爭能力與創新能力。產業園區應結合自身的文化優勢、地緣優勢、人才優勢、對產業園區的生態鏈條,服務內容以及園區的類型都進行多角度創新。其次,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本就是不同特色美的發展,為園區制定特色化的定位,凸顯園區文化特色,打造出一批效益突出,知名度高的產業園區品牌。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園的集聚規模遠遠不夠,文化產業園的內容品質提升,就是要以匠心態度打造產業園區集聚的模式,才能產生集聚效應。集聚效應的產生最終將帶動溢出效應產生,使資金、能源、技術、信息等要素獲得發展動力提高園區的辦事效率。文創園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入駐企業的業態,包括園區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合作關系,這就是園區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構建“文創+產業”生態鏈,以項目建設帶動文化產業集聚,以資源優勢打造文化產業精品,才能成就文創產業園區發展壯大。
(四)園區模式升級,建設數字化園區
園區在建設升級中,以及在建設運營管理過程中要融入最新科技方式,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高度集中展示園區與園區運營。
1. 文化產業園區+5G。
《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數字文化產值從1.03萬億增加到1.19萬億,預計到2020年中國文化產業規模將達8萬億。未來文化產業數字將呈幾何倍的增長,藝術產業園區將與數字產業園區融合。在數字產業園區之中,有大量可供藝術產業園發力之處,而數字產業園缺少了藝術的靈魂,也會給人有骨架,沒有血肉的印象。同時,數字產業園區為藝術品發展和藝術產權提供了保護,在發展中,藝術產業園擴寬產業鏈,反哺藝術創作,進一步規避了藝術家創作的高風險。
2. 互聯網新模式。
文化產業園中很多單位受到疫情影響,不得不進行互聯網線上辦公,很多畫廊,展覽館不得不開啟線上展覽,一些工作室開發了本工作室APP,創新工作模式,出現了“云辦公”“云協作”“云簽約”。后疫情時代,文化產業園出現新業態,將大數據等智能新技術運用于文化產業園,建設物理分散、邏輯集中,文化共享的文化產業園,助力文化產業園新運營模式。
3. 文化產業園區大數據應用。
“得大數據者得天下”,在當今社會大數據在文化產業園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大數據為企業發展提供了重要資產。北京的文化產業園就積累了大量數據,通過開發數據、發行數據給園區的企業提供市場活力分析、品種規模分析、零售市場成長性分析等綜合分析服務。從供給端、需求端、生產端、云端發力為企業制定精準的發展戰略和提供服務保障。(作者:王瀟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