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特色小鎮建設在認識上存在偏差, 規劃上“特”色不足, 運營上房地產化傾向明顯。針對以上這些問題, 本文提出了對策建議。
經過幾年探索實踐, 寧夏特色小鎮在培育特色產業、帶動城鄉發展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寧夏特色小鎮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 對特色小鎮的認識存在偏差
一些基層干部對特色小鎮認識不清, 不了解特色小鎮的本質, 導致特色小鎮的發展定位不準。一些基層干部將特色小鎮建設等同為美麗鄉村建設, 更有甚者視其為“要政策”“要帽子”“要指標”的機會。還有一些干部認為建設特色小鎮就是鄉鎮改造, 因此, 在特色小鎮建設中, 跟風、生搬硬套、同質化現象嚴重。
(二) 缺乏科學規劃, 特色不“特”
一些鄉鎮原有的規劃體系本身不完善, 而借力政策“東風”補短板, 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規劃并躋身于申報之列。這種“速戰速決”的規劃, 很難充分考慮小城鎮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特色等, 很難找準小城鎮的特色定位。
(三) 重建設、輕運營, 房地產化傾向明顯
一些特色小鎮在建設中采取租賃集體建設用地的方式, 缺乏嚴格的管理規范, 需予以警惕。一些地方政府一些特色小鎮在建設發展中沒有考慮好產業發展問題, 先發展房地產的結果會導致出現房價較高的問題, 從而阻礙產業發展。
二、寧夏特色小鎮建設問題的對策
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對培育新產業、實現產業聚集、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也有積極作用, 人們應切實解決影響、制約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系列問題。
(一) 切實提高對特色小鎮的科學認識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特色小鎮在產業、規劃、人口、功能和環境等方面的重要性, 加強對特色小鎮的認識和理解, 不能盲目決策;要從鄉鎮實際出發, 培育、開發特色產業, 附以必要的文化、旅游支撐, 走“輕資產”路線, 實現產城融合發展。二是在制定特色小鎮規劃中, 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水平、資源要素, 要對規劃、建設、運營、管理、融資模式和投資主體等進行明確定位和策劃;要在傳統加工業、高新研發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旅游業基礎上選擇聚集人氣的項目;既要考慮美, 重視風貌, 還要考慮特色;要改正“特色小鎮是個筐, 啥都往里裝”的錯誤認識, 防止“虛胖”。三是加大對基層干部的培訓, 切實提高對特色小鎮的認識, 改變政績觀, 切實做好引導和服務工作。
(二) 強化產業支撐, 推動產城融合
人們要重視產業的深度融合, 既要有主導產業, 也要有多元化的產業融合。一是強化產業支撐。產業定位不能“大而全”, 要緊扣產業升級趨勢, 找準特色、放大特色。要深挖、融合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 強化產業支撐。二是深度融合。要把產業發展擺在首位, 打造特色產業, 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實現產業發展和脫貧富民、創新驅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良性互動;要突出市場導向, 因地制宜, 大力培植“一鎮一業”“一村一品”, 并在此基礎上打破鎮域村組界限, 促進多村一業、連片發展。三是產業融合互動發展。要搶抓“互聯網+”機遇, 以靈武市二道溝村的做法為參考, 大力發展農村電商, 培育一批“電子商務村”, 規劃布局一批帶動鎮村經濟發展的服務平臺, 引導社會資金參與, 打造鎮村經濟發展高地。四是加強軟環境建設。特色小鎮的發展不僅需要道路、水、電和氣等硬環境, 更需要人才、科技、信息等軟環境。產業定位明確后, 要圍繞產業目標完善軟環境。
(三) 科學管理、市場化運營
一是對納入特色小鎮建設范圍的建制鎮要逐步實現人權、財權、事權和地權等的有序下放。對規模大、產業聚集強、產業擴大需求旺盛的小鎮, 其管理職能和權限問題可參照縣域或特大鎮予以處理。對跨縣區的非建制特色小鎮, 可采取聯合共建方式, 安排高級別的領導負責籌建。進一步創新補貼方式, 可采用先干后補的方式, 改變支持資金的順序, 待其創建合格時再予以發放獎勵, 以減少資金配給的風險。二是要將特色小鎮培育建設納入效能目標考核中, 有獎有懲。要落實“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評估”動態跟蹤評價制度, 及時掌握匯總進展情況, 定期通報好的做法和存在的問題, 確保建設過程可控、在控, 結果有成效。要建立統計監測制度, 及時反映特色小鎮建設情況, 在全區范圍進行比較, 同時參與全國小鎮建設比較, 取長補短, 推動寧夏特色小鎮健康、順利發展。三是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 保障特色小鎮發展用地。對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的特色項目, 相關單位在確定建設用地指標應予以保護。加強城鄉低效用地再開發, 盤活利用舊村莊、舊廠房等存量資源, 對閑置農村建設用地進行整理復墾, 多出的建設用地, 在滿足農民安置、農村發展用地的前提下, 應優先保障特色小鎮建設用地。集中連片達到一定規模的農業、生態用地, 可在符合土地利用的前提下, 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休閑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
(四) 加強制度創新和建設
一是進一步完善引智措施, 充分調動各智囊機構深入合作。以當地專業公司、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黨校等智庫機構為依托, 大力吸收北、上、廣、深、浙和黔等地專家團隊的智慧和力量, 在培養壯大當地服務團隊的同時, 深入開展東西合作、南北合作。二是進一步壯大核心產業, 盤活內部資源。要與生態建設、精準扶貧、科技創新相結合。在同一鎮區, 多個產業可立體交叉、融合發展。準確定位產業主攻方向, 構筑產業創新高地, 重點扶持競爭能力強的企業成為龍頭企業, 盤活內部資源, 打造牢固的產業鏈紐帶。三是進一步完盤活周邊資源, 聯合發展。以構建穩定的供應鏈體系為目標, 對小鎮周圍的可用資源進行盤活共享, 減少整體投資, 使相關各方也能從中受益。特色小鎮要從功能定位、產業發展布局、建筑風格、功能設計、配套設施和文化挖掘等各方面尋求各產業的合作點。
(五) 進一步強化支持和保障
一是進一步強化投融資支持。要發揮好政府在政策與資金上的推動作用和企業在經營效率上的優勢, 加強溝通、協作, 不斷擴大和增加特色小鎮的產業規模和功能。建議各小鎮積極與寧夏建設投資集團、寧夏旅游投資集團等專業投資公司加強聯系, 密切與銀行、信托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合作, 通過市場化的手段, 以PPP模式、產業基金等模式推動特色小鎮建設。二是進一步強化人才引進、科技服務保障。要與寧夏大學、各職業學院聯合打造人才庫, 推進人才“生根落地”。在人才服務方面, 可配套住房保障和福利待遇, 設立人才扶持基金??赏ㄟ^勞務移民、生態移民等方式, 解決產業工人不足的問題。借助科技來動態跟蹤規劃、投資、建設和運營情況, 利用互聯網技術、GIS技術搭建特色小鎮網, 為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和運營提供智慧服務。三是進一步健全招商體系, 強化服務保障。要圍繞特色小鎮發展目標, 建立上下聯動的招商機制, 開展跟蹤服務。要建立由住建部門牽頭, 招商、發改、規劃、環保和財政等多部門參加的招商引資項目聯合預審會議制度, 強化溝通、協作。要建立健全由牽頭人和各部門負責人參與的重點招商項目聯系會議制度, 重點解決項目引進和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強化監督和服務保障, 確保項目落地。(作者:劉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