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對“三農”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職教育作為提升農民職業技能的重要教育載體, 需要結合“三農”發展面臨的重點問題, 轉變教育資源的開發與職業教育培訓的方式, 構建多元化的服務模式, 以提升農民的職業技能與文化素養為目標, 為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教育支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國家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要求社會各行各業支持“三農”發展, 特別是在國家精準扶貧的背景下, 高職教育需要面向農村農民開展創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 以全面提升農民的素質。因此, 高職教育需要改變教育思想, 主動適應鄉村鎮振興戰略的要求。
1 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對高職教育的要求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民實現了由“求溫飽”到“求增收”, 再到“求小康”“求富裕”的階段。隨著我國社會法治的不斷健全, 在公正、公平、民主的社會治理環境下, 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鄉村振興戰略適時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 是政府支持“三農”發展向更深層次邁進的重要體現。
1.1 以農村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農村經濟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將農業生產的產業鏈整合在一起, 提升農業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高職教育需要與產業發展結合, 對農民進行創新創業教育, 提升農民的職業技能, 培養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 幫助農民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以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2 整體提高農村的村容村貌滿足生態宜居的要求
當前, 農村的村容村貌是影響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將農村的循環經濟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 合理地規劃農村土地、治理農村生態環境, 將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在一起, 全面整治農村的村容村貌, 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高職教育利用農村成人教育, 對農民進行職業培訓與生態環境保護教育,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加強農民對生態宜居環境的理解與認識。
1.3 滿足農民精神生活的需求
目前, 我國大多數農村已進入到“求富裕”“求美好”的生活狀態, 對豐富的物質生活與美好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斷增加, 農民對社會供給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就需要為農村提供豐富的精神生活, 通過高職教育能夠為農民量身定做培養方案, 在提升農村職業技能的同時, 也能夠向農村傳遞致富信息, 進而能擴大農民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 提高農民的基本素質, 促進農村教育公平、公正發展。
1.4 以治理有效來促進農村管理民主
現代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 要尊重鄉村發展的規律與實際生產的需要, 尊重鄉村的傳統文明與文化, 促進農村社會民主、和諧發展, 需要多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到鄉村治理, 將精準和有效作為農村治理的首要目標與任務, 為農村社會的發展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下, 高職教育不僅要為農村提供專業技能的教育, 還需要為農民提供法律知識、文化知識的教育, 幫助農民理解社會治理的內涵, 積極參與到和諧農村的建設中來。
2 鄉村振興戰略下高職教育服務“三農”的優化策略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需要提升農民的基本素質, 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傳統人文教育, 促進農村的快速發展。因此高職教育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 為農民量身定制培訓服務, 才能有效地支持“三農”的發展。
2.1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 加強農民基礎素質教育
將農村文化的建設作為高職教育服務“三農”發展的重點,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 以“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為主要目標, 以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求為導向, 結合現代農業與現代農村建設的要求, 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職院校開發多種農民教育資源, 來促進農村的整體發展, 提高農民的素質, 強化職業教育引導, 優化農村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結合農村成人教育機構、農家書屋等資源, 形成系統化的農村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的課程體系, 采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遞職業教育內容, 提升職業教育的適用性, 對農民實施潛移默化的影響。
結合當前農村發展的現狀, 以構建和諧農村的發展為前提, 制定高效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計劃。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 推廣農村實用技術, 為開展特色農村建設服務, 充分運用“互聯網+”的思想, 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培養農村網絡經營型人才, 拓展農民的視野, 開辟現代農業生產的新思路, 以促進農村的整體發展[3];另一方面, 積極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 通過職業技術能力、思想道德素質提升、文明禮儀養成等教育活動, 不僅有利于提升鄉村的村容、村貌, 還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提高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 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快速融入城鎮化的發展中, 促進農村的整體性發展。
2.2 高職教育要為農村精準扶貧提供教育支持服務
提高農民收入需要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職業技能與文化道德素養, 特別是針對新生代貧困人口, 需要為他們制定多元化的教育扶貧措施, 重點以促進他們就業為目標開展相對應的職業技能培訓, 真正做到“扶貧先扶志”。高職教育可以融合成人教育機構、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等社會力量, 將他們引入到農村精準扶貧中, 為其量身定做個性化的教育與幫扶方案, 提供個性化的教育資源。提供精準化的職業技能提升、營銷服務, 實施多渠道的教育幫扶措施, 將扶貧和扶智、扶志、職業技能提升、文化素養提高等結合起來, 為重點貧困人群提供就業指導服務, 例如通過電商培訓、生態農業生產、適用生產技術、勞動就業指導、普法維權等課程, 提高貧困人口的脫貧意識, 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和自身發展的動力, 進而能夠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在扶貧中, 職業教育要能夠結合“三農”的基本需求來完善教育支持服務, 通過教育培訓促進當地生態農業生產, 完善農業產業鏈, 著力打造農村生態宜居環境, 為貧困農民注入發展后勁。
2.3 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為農民培訓提供支持服務
隨著新媒體、“互聯網+”技術在農村的普及, 高職教育要能夠結合農村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充分利用高職、成人教育平臺來實施信息化教學, 提高高職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高職教育要將現代網絡技術、新媒體技術等作為職業技能培訓、文化教育的手段, 改變傳統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方式, 開發出多元化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為農民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支持服務, 建立農村教育的數字化學習空間與學習共同體。移動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的重要學習方式, 高職教育可以結合農民的特征, 利用新媒體技術, 開發出多種多樣的“微資源”, 以滿足不同層次農村學習者利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學習, 這不僅能夠擴大農民接受教育的范圍, 轉變農民的學習方式, 還能使成人學習者隨時隨地進行移動學習, 合理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時間, 來學習與自己生活、生產等相關的知識。
與農村成人教育機構合作, 利用網絡閱讀推廣、公益講座、在線交流與討論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向農民宣傳科技致富、科學生產、電商培訓等知識, 還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新媒體構建新型的農民學習共同體, 提供關于現代農業生產、農耕文明、生態保護、和諧鄉村建設等重要話題, 幫助農民掌握鄉村振興戰略的必需技能。此外, 利用各種微媒體技術, 結合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 為農民主動推送個性化的科技信息、職業技能培訓信息、資訊信息、農產品銷售信息等, 增強農民數字化資源的體驗服務, 提高高職教育對農民的吸引力, 進而能夠吸引更多的農民提高自己的職業適應能力。
2.4 構建農民學習共同體, 加強對重點人群的生活、技能教育
高職教育對“三農”的教育服務, 不僅要為整個農村的發展提供教育支持服務, 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為農村的重點弱勢群體提供教育支持服務, 結合當前農村發展的現狀, 加大對農村教育資源的支持力度, 并結合網絡技術與新媒體工具, 建立農民學習共同體, 使農民能充分利用高職教育資源, 并能利用共同體的平臺進行學習交流。例如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健身、閱讀、藝術活動的空間, 也可以農村留守兒童開展課后輔導服務, 開辦假日學校, 豐富農村兒童的節假日生活。因此, 高職教育支持“三農”發展, 需要在服務空間的設計、服務設置中創新, 加大對農村重點群體的教育扶持力度, 體現出“以農民為中心”的教育服務理念, 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 并將農村成人教育的物理空間與數字化空間融合在一起, 為農村重點人群職業技能培訓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
3 結論
鄉村振興戰略對高職教育服務“三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就需高職教育要與農村成人教育機構合作, 充分利用農村成人教育的優勢, 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與文化素養教育, 開發出多樣化的學習資源, 真正做到“扶貧先扶志”的基本要求, 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與“三農”服務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翟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