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部署, 農村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的農民合作社, 在產業發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回顧了近年來學者們對農民合作社與產業發展的相關文獻,梳理了合作社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并對農村產業發展進行展望, 以期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這是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的重大舉措。作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之一, 產業興旺被擺在第一位。產業興旺必須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 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 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 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 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農民合作社 (以下簡稱“合作社”) 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 因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特點, 有著加快轉變農業經營方式、保障農產品供給、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功能, 作為鄉村產業發展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織, 將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還將協調各有關要素產業的均衡發展, 達到鄉村產業興旺的目標。因此, 本文將主要從合作社產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產業融合、產業扶貧四個角度來對文獻進行梳理, 厘清合作社在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興旺的作用機理, 探尋合作社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促民增收的作用。
一、不同合作社經營類型產業發展現狀
合作社可以按照實際經營的類別劃分為農業合作社、畜牧業合作社、林業合作社、漁合作社等, 不同種類的合作社將在產業發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韓秋明, 2015) 。在畜牧業合作社方面, 目前發展中最尖銳的矛盾是牲畜數量遠遠超過草地的承載能力, 組建畜牧業合作社能進行統籌協調, 使得以能有效降低草地的牲畜承載量, 扭轉草地大面積沙化的惡劣局面 (韓國明、看召本, 2011) , 同時畜牧業合作社有助于實現畜牧業的產業化, 促進畜牧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孟凡新, 2014) , 特別是鑒于牛奶的特殊性和奶業的“資本與勞動雙密集”性, 奶農專業合作社的社會化服務功能尤為突出 (鐘真、程瑤瑤, 2015) 。在林業合作社方面, 首先其能夠作為林農、林企、科研院校和科技服務機構之間的橋梁, 有效推動林業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 有著不可或缺的協調作用 (李湘玲、余吉安, 2012) , 但同時林業合作社因為林業發展時間較為緩慢, 并沒有能夠馬上有效地組織起農民經營林業、減少林地的拋荒、帶動農民顯著增收 (羅攀柱, 2015) 。在漁業合作社方面, 結合漁業一、二、三產業產值及其占比的數據, 發現我國漁業產業鏈還未成熟, 以及我國漁業專業合作社還處于初級階段 (王福林, 2016;王清清, 2016) 。
二、合作社促進產業鏈延伸發展
學術界針對合作社在農業產業鏈中的服務功能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諸多研究, 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左兩軍等 (2003) 提出農業產業鏈包含了上游、中游以及下游產業鏈。從產業鏈上游看, 合作社擔當著凝聚者、信息者和協調者的職責 (韓秋明, 2013) , 從產業鏈中游看, 合作社扮演著實干者和監督者的角色 (彭青秀, 2016) , 從產業鏈下游看, 合作社肩負著創新者、推進者和完善者的責任 (韓秋明, 2015) 。劉圣春、隆定海 (2013) 總結出合作社在農業產業鏈中起著引領帶動、融資融智、延伸、激活與聚合的作用。同時其在解決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問題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合作社不僅能夠節約農戶交易成本, 還有助于把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所形成的經濟剩余保留在農業產業內部, 增強農業產業自身積累和發展的潛力 (黃祖輝、梁巧, 2007) 。黃季焜等 (2010) 、黃祖輝等 (2012) 從合作社的服務功能出發, 提出其主要有產前生產物資的供給服務、產中農業技術服務以及產后銷售服務等;扶玉枝等 (2017) 通過對合作社的產前、產中、產后和融資服務供給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 論證了合作社所提供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對農業產業鏈發展的促進作用。彭青秀 (2016) 從整體出發提出合作社不但將分散的農戶聚合起來, 增強了農民的話語權, 而且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 使得各方資源得到有效整合, 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壯大。廖祖君、郭曉鳴 (2015) 則通過四川某縣獼猴桃合作社與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的實例論證了合作社等新的經營主體在農業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的各個環節中的發揮著重要作用。
然而, 當前我國各類產業鏈組織的整體發展質量參差不齊, 表現出明顯的短、窄、薄等特點 (戴孝悌, 2015;彭青秀, 2016) ;目前農業產業鏈整體價值水平低, 多數產業鏈組織的服務功能和治理機制都比較薄弱 (湯旭、王凱, 2015) 。多數合作社的組織形式還比較松散, 仍停留在提供一般性技術服務的層面, 難以向產前和產后延伸。針對農業產業鏈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 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解決策略:戴孝悌 (2016) 提出要大力推進以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 實現農業產業鏈整體價值最大化, 從而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扶玉枝等 (2017) 認為應鼓勵合作社之間的聯合與合作, 增強服務能力, 比如擁有運輸、加工等設施的合作社可與沒有這些設施的同類合作社進行合作, 實現優劣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良性局面。
三、合作社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 它對延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等具有重要作用。三產融合并不是僅僅是簡單相加, 而是通過技術創新、要素滲透、模式再造等, 打破產業邊界, 拓展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功能, 實現1+1+1>3的融合效果 (唐仁健等, 2016;尹成杰, 2016) 。而合作社在資源動員能力、服務能力、帶動農民增收 (張曉山, 2006) 以及向產業融合縱深發展等方面更具優勢, 是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載體。我國已有超過一半的合作社提供了產加銷一體化服務 (張紅宇, 2018) , 并拓展到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產品電商等領域 (湯洪俊等, 2017) 。已有實踐表明, 合作社參與農村產業融合不僅有效緩解了自身業態單一、產品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不強等困境, 而且對于實現農村業態進一步融合、推進農民持續增收乃至鄉村振興戰略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在促進融合發展方面, 合作社在產業發展中還能通過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 能夠延長產業鏈、價值鏈,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劉北樺、詹玲, 2016) , 其融合過程中可在不增加農業資源的投入和不加大對環境影響作用的基礎上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 有利于緩解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剛性約束 (廖祖君、郭曉鳴, 2015) 。目前主要有農業產業鏈延伸、三次產業集聚集群發展、農業農村功能拓展、種植業重組主導的循環經濟等幾種農業產業融合模式 (蘆千文、姜長云, 2016) 來提升融合質量。王樂君、寇廣增 (2017) 指出合作社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 與社區、超市、企業、學校進行直供直銷對接, 從而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質量。但目前, 合作社在推進產業融合的進程中, 還面臨著經營主體發育遲緩、相關行業發展水平不高、農村各產業之間融合水平低、生產要素瓶頸約束等問題 (蘆千文、姜長云, 2016;湯洪俊、朱宗友, 2017) 。
四、合作社在產業扶貧中的作用
合作社具有天然的益貧性, 在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此學者們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徐旭初、吳彬 (2012) 認為可通過產業支持型的有效項目發展和帶動模式來帶動貧困地區脫貧;李紅玲 (2014) 認為可以通過福利保障型的特殊救助和就業機會及提供資本支持型的合作金融扶貧;趙曉峰、邢成舉提出 (2016) 可以通過能力支持型的農業科技扶貧、以及貧困農戶自有或注入資產的盤活升值等方式實現扶貧。
合作社組織優勢及其對農戶生計影響使得合作社能夠降低貧困人口生計的不穩定性與脆弱性, 從而提高貧困戶整體素質、就業水平, 貧困農戶由此獲得市場準入的機會和優質服務, 并在此基礎上帶動產業的發展。趙曉峰、邢成舉 (2016) 以“整合國家財政扶貧資源與合作社進行對接, 再吸納貧困農戶的自有資源, 使貧困農戶能夠更好地參與合作組織”這一理論邏輯構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精準扶貧的協同發展機制。李國祥 (2016) 論證了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能夠以產業扶貧參與精準扶貧, 創新扶貧開發方式, 從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邵科、于占海 (2017) 提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實現產業精準脫貧的理想載體, 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劉北樺、詹玲 (2016) 闡述了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頭戲, 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需要通過發展生產實現脫貧, 與此同時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也都離不開產業扶貧的支撐。在此基礎上, 陳莉、鐘玲 (2017) 提出應該鼓勵創新適宜貧困農戶生計發展的產業, 促進產業鏈不同主體的融合發展, 輔助支持貧困農戶生計需求的外界表達, 以合作社產業體系發展為平臺, 調動內外扶貧資源動態支持貧困農戶發展。總體來講, 這些路徑實施更多強調合作社能動性的主動選擇, 強調現代規模農業的發展。
五、結語及進一步思考
綜上所述, 合作社已在農村產業發展實踐中起到重要作用,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實施, 合作社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將日益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們已經在合作社推動產業鏈發展、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以及產業發展扶貧等方面取得豐碩的成果, 為深入開展該領域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然而, 由于合作社本身在產業發展實踐中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 因此, 眾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社描述性分析或案例研究, 鮮有學者系統闡述合作社與農村產業發展興旺的內在邏輯, 且合作社在自身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仍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本文認為, 要進一步挖掘合作社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深入開展合作社產業發展研究, 有兩方面的問題亟待深入研究:一是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的體系問題。眾多研究關注到合作社在產前、產中、產后環節對產業鏈延伸拓展的作用, 以及合作社與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的聯系, 相對忽視了合作社與整個產業發展的整體邏輯。二是合作社的轉型升級及可持續發展問題。鄉村振興為合作社突破發展瓶頸帶來了新契機, 但合作社仍存在數量快速增長而總體水平不高等諸多現實問題;合作社在產業發展過程中, 重組了要素資源, 拓展了經營范圍, 發展了新產業、新業態, 但原有利益格局已不完全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 利益聯結機制亟需探索與創新。(作者:杜致敬 陳抒陽 張希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