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逐利的本質就是追求高杠桿高回報和與之俱來的高風險, 鄉村建設的長周期高投入低回報特性和資本目標并不相符。高杠桿融資帶來的地產泡沫已經耗盡了城鎮居民的數代財富, 當下蓬勃發展的田園綜合體最終是否會在2020年將風險從城市轉移到鄉村, 而當那一天來到, 還有誰為中國的信貸危機下的中國接盤和買單。
1 我國鄉村建設發展歷程
1.1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資本推動階段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概念從上世紀50年代提出, 到80年代小康社會構建放大, 到十六大五中全會的倡建。鄉村重點還是局限在鄉村自助的基礎上, 以信貸的方式提供資金鼓勵農民承包土地, 村集體和個人利用鄉村的勞動力和資本組建鄉鎮企業。
不可否認, 這些政策確實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繁榮了我國在當時階段的市場經濟。時至今天, 也不難看出, 責任田的包干到戶直接制約了我國規模化設施農業的發展。而鄉鎮企業粗獷的管理方式、落后的技術研發團隊、缺失的監管標準, 導致鄉鎮企業大多數是低效率低產出的初級產業, 誕生了了大量缺乏知識產權意識、缺乏環保意識、缺乏創新意識的“三缺企業”, 而這些企業隨著我國產業和市場的發展, 迅速成為市場經濟的落后梯隊, 一方面過度消耗了鄉村的資源污染了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鄉鎮企業主流的“山寨經濟”也傷害了地區品牌甚至國家品牌遏制了市場經濟和技術的創新意識的發展。
直至今天, 隨著我國對知識產權、環保、市場供需改革的日益關注, 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的低效低產出的鄉鎮企業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1.2 美麗鄉村———政府資本推動階段
04年開始, 也就是十六大五中全會前后, 鄉村的人居環境與耕地紅線成為國家關注的焦點。國家在全國開展了多個鄉村建設的試點, “村村通工程”新農村建設”, “歷史文化名村”, “美麗鄉村”等政策相繼出臺, 鄉村建設的重心落在了改善村容村貌, 強化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生活配套設施, 這其實是為了解決前一階段帶來的鄉村人居環境惡化、農村勞動力追逐就業機會涌入城市從而引發的村莊空心化, 以及留守兒童與老人過多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
然而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提升雖然改善了環境, 但由于缺乏產業的支撐, 得不到就業機會的農民依然選擇做候鳥, 并沒有真正解決人口流失的問題。大量的資金投入到鄉村基礎設施中, 為地方財政帶來了巨額的壓力, 一方面隨著鄉村勞動力進一步流失, 在村莊改造整治拆遷過程中的過激沖突惡化了城鄉關系, 缺乏人氣的鄉村導致基礎設施維護成本過高, 大量配套設施空置浪費。
可以說以政府資金引導的鄉村美化和人居環境建設確實改善的鄉村的生存條件, 但是從資本的角度來說, 資金的高投入并沒有高回報, 反而龐大了管理機構, 催生了腐敗, 而我國城鄉二元化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激化了矛盾, 戶籍制度改革, 產業改革, 金融改革的呼聲日益提升。
1.3 特色小鎮———社會資本推動階段
2013年3月14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發布, 政府機構改革提出了簡政放權, 轉變政府職能, 尤其重要的是強調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關系。
簡政放權的政府職能改革成為我國導入PPP模式的基礎, 2014年11月, 國務院印發《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 我國開始大模式推廣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模式, 以公私合營的方式來供給社會公共資源和服務, 而在這一模式中政府原本大包大攬的地位調整為監管者與服務者, 更為重要的是在資本的運作中增加了企業和社會資本多元化的投資主體, 希望以此使得資本的運作更為高效廉潔。
PPP模式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新一輪鄉村產業政策出臺。201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2015年1月國辦發[2014]71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 (國辦發[2014]71號文件) ;8月,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 (國辦發[2015]59號) ;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 四個意見的相繼出臺, 農業經濟改革和農村體質改革取代農民人居環境被拉到了幕前。
2016年, 特色小鎮由國家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 隨即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田園綜合體, 而在這兩種鄉村發展模式中都無不例外的利用了PPP模式, 在各類政策文件中一概強調政府的主導職能為監管, 同時在項目的審批入庫, 以及政府資金運作上, 財務部發改委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指令來規避違規舉債等不良行為, 目的就是要將田園綜合體或者說公私合營模式推廣到底, 并以此達到轉變政府職能、杜絕腐敗、強化行政效率最終保障鄉村建設和體制改革能夠成功實現。
2 我國的金融發展特性
健康的金融目標為M2增速等于GDP增速與CPI增速之和再加上2%-3%的增速變量。

圖1
那么如果我們將我國歷年的經濟數據代入后將得到一個歷年增速變量a的曲線。 (見圖1)
由圖1中可以看出上我國實際的增速變量遠遠大于2%-3%的區間, 在2009年甚至達到了19.08%的峰值。也就是說我國的貨幣流通大幅增加的同時, 而產出的生產總值和物價的增速卻并極不相符.分析09年前后我國的社會現狀, 初步判斷該差額是由于為了對沖08年全球化的金融危機, 國家大幅增加貨幣流動性, 以信貸杠桿緩沖經濟危機, 然而由于我國的產業結構并不健康, 即使是發達的長三角地區, 依舊存在大量低能級低產能的鄉村經濟, 加上世界經濟環境惡化, 需求下降。從而導致大量資本不得不流入了地產行業, 從而使得房地產成為一個金融工具。通過土地抵押和房產抵押的方式向金融機構借貸, 以高杠桿的方式使資金在一年內實現2-4次的滾動投資, 資本回報率高達到200%-300%。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企業融資, 企業以項目作為抵押從銀行借貸并投入到房地產內, 以同樣的方式完成資本的多次杠桿。
通過信貸抵押從銀行獲取的大量資本, 并沒有為經濟注入血液, 而是通過不斷的循環增加了銀行的資產不良率, 因此也沒有實際的反映在CPI指數上, 從而成為增速變量a最大的組成部分, 也是我國金融信貸危機最大的隱患, 導致了房價暴漲, 產能過剩, P2P膨脹等一系列的經濟問題。
3 現行PPP模式下的投資風向
3.1 地產的融資杠桿工具屬性
一直以來, 我國都被認定為一個高儲蓄的國家, 其峰值儲蓄率出現于07和08年兩個年份, 分別為51.97%與51.52%。我國高儲蓄率的原因通常被認定為三個因素社保保障制度欠缺, 投資渠道單一、貧富差距較大, 而房產的增值成為解決這三大因素的最佳金融工具, 萬達模式、華夏幸福模式、萬科模式最終的目標都是利用房產作為融資杠桿工具, 將所有的風險凝聚在金融體系。
3.2 PPP項目的融資杠桿屬性
然而“房住不炒”這一方向的明確, 我國對房地產業整頓的力度逐漸加強, 金融資本急需一個替代品出現, 能夠代替房地產來撬動我國居民的儲蓄從而再次實現資本的滾動和增值。
PPP項目在前期可以完成這一目標, 通過少量資本投入組建SPV公司, 以政府信用作為擔保進行巨額融資, 完成項目后即使政府無法如約付費存在還貸風險, 也只需斷肢求生舍棄SPV公司將風險直接留給政府, 而套利后的資本可以繼續滾動尋求下一個PPP項目, PPP項目不過是第二個房地產。
3.3 后PPP項目的屬性
2017年5月, 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 (財預[2017]50號) , 通知中叫停了將政府擔保融資, 然而這并沒有使企業追加資金的投入率, 而是為了提高政府還貸的穩定性從而增加向社會融資的成功率, PPP項目開始向財政收入較好的發達城市聚集, 而真正需要公共供給品投入的欠發達地區及鄉村成為資本的荒漠, 從而背離了PPP建設模式的本質目的。
但即便如此, 發達地區的項目終歸是有限的, PPP項目很快成為資本紅海。這時, 中央一號文件田園綜合體的提出給了資本另外一個選擇———田園綜合體。
4 田園綜合體如何吸引資本的導入
4.1 田園綜合體的產業構成
田園綜合體的提出是建立在三農問題的基礎上, 主導田園綜合體的部門正是農業部和財政部農業司, 在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項目中, 農業是繞不開的核心產業, 農、旅、居的概念貫穿在田園綜合體的各色文件中。
4.1.1 農業
然而剖開農業和旅游的外衣, 這兩個產業均擁有高投入低回報且產業周期長的屬性。拿荷蘭為例[4], 雖然荷蘭農業是公認的農業強國, 22萬農民在2015年產出了820億美元的農業出口。但是這仍不能代表農業的前景良好, 高度的機械化和設施農業強化了生產效率, 但是高產出的背后是單位農戶需要耕種管理的土地相當廣闊, 即便如此一個荷蘭農戶平均的年收入也只有6萬-10萬歐元, 以荷蘭的戶均收入而言并不算特別出色, 因此即使以設施農業和現代農業的高投入做前提, 農業依舊是一個投入大回報較低的產業。
那么作為剛剛起步的中國而言, 首先責任田包干到戶已經對大幅的推廣設施農業造成了不小的阻礙, 即使是利用向集體和個人規模租賃的方式, 復雜的鄉村鄉俗仍然會讓企業在于村民的溝通上面臨許多阻力, 從而大幅影響項目運作效率增加融資成本和項目的不確定性[3]。因此至少在目前, 農業的投入對企業來說一筆有去無回的壞賬。
4.1.2 旅游業
而隨著大連萬達大規模地出售萬達文旅, 旅游的面紗也逐漸被撕下, 大部分的文旅項目只是應付政府信任的幌子, 即便是付諸于行動也不過是負資產運營, 待真正的盈利收益到手, 就立刻低價拋售。何況作為田園主導的鄉村旅游, 大部分并無真正的稀缺旅游資源, 而我國在旅游運營上仍在起步階段, 大部分成熟景區盈利能力非常脆弱, 一擁而上的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民宿項目爭奪有限的市場更讓鄉村旅游項目對資本毫無引力, 少量成功的案例只是因為有著區位的優勢, 而區位又將這些成功的案例牢牢鎖在了發達城市的邊郊。而那些地方本身就是地產資本垂涎的肥肉, 即使少數的幾個鄉村旅游項目看上去很成功, 也不過形象營銷而非真正旅游經營的成功, 實質上做的還是地產的買賣。
4.1.3 養老產業
我國養老產業的市場信用和消費觀念還并未養成, 作為一個比旅游和農業投入更大, 經營要求更高回報率更低的產業, 國內并沒有一個真正健康運作的實質案例, 即使現在各大地產公司推出了各式各樣的養老養生項目, 其本質依舊無法擺脫地產屬性。
4.2 田園綜合體的企業盈利模式究竟是什么
沒有規模化的土地供給就沒有規模化的二產, 沒有規模化的二產就沒有產業投入的高回報, 去掉農業, 旅游業, 以及需要人氣和二產提供支撐的商業和文創等產業配套, 那么對于企業而言, 田園綜合體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魅力能夠可以在政府界定的框架下吸引企業去投資和運營呢?
華潤模式, 綠城模式, 以及田園東方模式, 其本質依舊是利用各種包裝的房地產來做最終資本的落腳點, 即使這樣他們的盈利能力依然堪憂。在投資渠道單一, 社會保障脆弱的中國來說, 房地產仍然是目前快速回收資本的最好方式, 畢竟當投資的回報率及其微弱的時候, 能做的只有加快資本的利用率才能得到高回報。
隨著我國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用房以及集體土地的土地改革政策出來, 鄉村地產這條路徑已經逐漸明朗, 包括田園綜合體多個試點選擇距離主城區邊郊的這一條件, 也讓鄉村房地產之路更加直白, 然而這條路真的能夠走下去嗎?
5 結語
資本的杠桿已經在連續的攀升, 2017年IPO的大肆放行使得企業的資金本身已經充滿了高杠桿率, 如果再以這種問題資金附加上更高的杠桿去投入一個只能靠地產盈利的田園綜合體, 那么可以預見到不遠的未來, 金融危機的腥風血雨即將撲面而來。
田園綜合體的出路在哪里?或許現在還沒有答案, 而資本逐利的本質就是追求高杠桿高回報和與之俱來的高風險, 鄉村建設的長周期高投入低回報特性和資本目標并不相符。高杠桿融資帶來的地產泡沫已經耗盡了城鎮居民的數代財富, 當下蓬勃發展的田園綜合體項目會呼嘯而來, 而帶來的后果則會在2020年浮現, 以PPP模式的運作方式最終是否會將風險從城市轉移到鄉村, 而當那一天來到, 耗盡了城鄉居民的儲蓄之后, 還有誰為信貸危機下的中國接盤和買單。(作者:李蘇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