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
1、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把信息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推動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應用,培育互聯網農業,建立健全智能化、網絡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強耕地、水、草原等重要資源和主要農業投入品聯網監測,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和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生產全過程信息管理服務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解讀:我國農業長期以來,以小農經濟為主,面臨著標準化、信息化嚴重落后的問題,《綱要》提出通過信息化對農業改造升級,培育互聯網農業,有利于農業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2、實施網絡扶貧行動計劃
構建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加快貧困地區互聯網建設步伐,擴大光纖網、寬帶網有效覆蓋。開展網絡公益扶貧宣傳,鼓勵網信企業與貧困地區結對幫扶,開發適合民族邊遠地區特點和需求的移動應用,建立扶貧跟蹤監測和評估信息系統。

解讀:目前中國還有五千多萬的貧困人口,這些人在信息化時代不能落后,國內的數字鴻溝不能太大。因此,需要要給這些貧困人口進行能力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如“村村通”,過去是發展廣播、建高速公路,現在則是信息化時代,要修信息高速公路。
二、文化產業
1、提升網絡文化供給能力
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加快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提高網絡文化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水平。整合公共文化資源,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信息服務水平。引導社會力量積極開發適合網絡傳播特點、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的網絡文化產品。

解讀:目前,網絡文化已經在全方位影響著公眾的思想和工作生活,對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為此,《綱要》對網絡文化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規劃,成為了又一亮點。
2、加強網絡文化陣地建設
推動文化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建立多元網絡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鼓勵優秀互聯網企業和文化企業強強聯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文化集團、媒體集團。

解讀:網絡思想文化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并存在亞文化占主流,主流被邊緣化的趨勢。面對新形勢,能否順應互聯網發展特點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能否使互聯網發展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更加關系到國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
三、健康產業
1、推進智慧健康醫療服務
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務體系,推進全國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整合共享,實施健康醫療信息惠民行動,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滿足多元服務需求,推動醫療救治向健康服務轉變。

解讀:看病難、看病煩、看病成本高是基層群眾醫療健康的主要問題。當前“互聯網+健康”應時代發展而生,互聯網將優化傳統的診療模式,推動醫療救治向健康服務轉變,從而有望從根本上改善醫療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