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2月,國務院第123次常務會議研究討論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目標到2020年中藥工業總產值占醫藥工業總產值達到30%以上,中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7月26日,國家旅游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于開展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項目)創建工作的通知》,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國建成10個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100個示范基地,1000個示范項目。顯然,國家對于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視前所未有,而且我國市場上關于中醫藥產業相關的研發、投資和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中醫藥界在傳承與發展上受到嚴重制約,導致中藥科技基礎相對薄弱,中成藥功能主治模糊、制藥工藝粗放、質控技術落后、過程風險管控薄弱等,制約中醫藥產業做大做強,更談不上造福人類健康而成就獨具中國特色的世界品牌。那么,在如今中醫藥產業政策形勢大好以及國際中醫藥市場日益活躍的背景下,我國中醫藥產業如何做大做強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并在全世界樹立自主品牌?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強化中醫藥學研究開發與投入,全面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六十周年指示精神和李克強總理2016年1月9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各級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應著力把中醫藥產業開發列入國計民生和產業轉型升級與“健康中國”的頭等大事來抓。由此,我們認為,首先,加大對中醫藥產業科技創新投入,加強中醫基礎理論和戰略攻關課題研究, 制訂各項措施,鼓勵中醫藥人員科研創新。明確扶持重點,設立政府科研專項基金,重點扶持有優勢、有特色的中醫藥學科研究單位及企業搞好科技創新、產品創新。 著力加大中醫藥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學科與技術研究, 使之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中醫藥學科創新的重要基地。
其次,轉變觀念,打破常規,突破界限。組建適應課題需求的科研團隊,構建科技資源有效利用新模式,鼓勵多學科交叉,解決中醫藥學的重大科技難題。不斷創新中醫藥的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從國家層面為自主知識產權、專利技術提供政策與法律保障。強化科研院所與大中型企業、基層醫療單位“聯姻”進行技術轉讓、技術合作。使中醫藥科研成果轉化為新的生產力,為人類健康事業和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及時破解中醫西管的被動局面,徹底為中醫藥松綁,重點扶持有良好資質的中醫藥醫療機構的建設和發展,讓中醫藥醫療科研機構為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助催器。
另外,破解中醫藥與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起步晚、投資少而形成“先天不足”的怪圈。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真正使各級中醫藥醫療機構的基本建設與同級醫療衛生機構同步。讓國內中醫藥療機構全面形成設備先進完善、人才充實、管理健全的各級中醫藥醫療機構,使其真正擔當起我國中醫藥科研、醫療及預防保健工作上創新與發展的偉大重任。
二、構建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為中醫藥產業發展夯實基礎。
目前,我國中醫藥人才存在結構不合理,知識面窄,創新意識淡薄,創新思維欠佳,實踐能力不強,學科之間缺乏相互交融。使中醫藥學學生思想不活躍,缺乏創新沖動與欲望,思維方式呆板,忽略醫學實驗活動,而多在理、法、方、藥等方面傾注力量,導致當代中醫藥學學生動手能力不強。
面對這些情況,中醫藥人才培養須以繼承為基礎,培養具有扎實寬厚的中醫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拓寬專業口徑,將中醫藥學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最新科研成果納入課程中去。不斷推出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參與式的教學方法,竭力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發散性和求異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開發學生身上潛在的創新品質與創新潛能。
加強中醫藥學生的科研實踐是院校教書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科研實踐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創造機會和空間。徹底改革較為僵化的中醫藥高等教育體制,為培養創新性人才創造條件。
構建符合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把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與中醫藥人才和醫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融為一體。積極實施國醫大師等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教育工作項目,建立全面覆蓋中醫藥師承教體系。強化醫教協同改革力度,以臨床中醫藥學為重點,構建中醫藥學人才供需平衡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探索舉辦中醫藥臨床研究,把中醫藥學人才培養工作納入持久化、法制化。
各省級衛生計生和中醫藥管理部門將全科和中醫(民族醫)專業納入到醫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地方三級綜合性醫院設立全科醫學科,強化對縣、鄉村醫生的培養。統籌管理、整合資源,推進基層各類在職、在崗人員的培訓。同時,進一步完善中醫人才使用激勵政策,加快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基層和急需緊缺專業崗位中醫人才收入分配機制,并向全科崗位與基層傾斜,為“健康中國”造就一大批德備的中醫人才隊伍。
三、強化責任和民族擔當精神,優化中藥審批準入,擴大中藥醫保目錄。
目前,全國獲批藥品生產批文為16.9萬件。其中2012—2013年獲批的中藥數量分別為27個和37個,只占當年新藥總數的6%。而2014年獲批的501個新藥批文中,中藥只有11個,僅占2.19%。業內人士表示,中藥面臨邊緣化局面是審批太難。對此,筆者強烈呼吁有關藥物審批部門,以大眾健康和振興中醫藥產業為己任,給中藥審批大開綠燈,迅速助推中藥產業的創新發展。
中藥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們要倍加珍惜、保護,傾力開發中醫藥這一寶藏,并將轉化為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優勢。對此,須徹底砸粹目前藥物審批以西藥模式為主的桎梏,根據中醫的辨證施治,采取多靶點驗證來優化中藥審批準入門檻,必須把“與疾病作斗爭為綱”的“醫療衛生”健康模式轉移到“以健康建設為中心”的“醫養強生”的健康發展道路上來。
在中藥藥效評價上,積極創新中藥直接審批流程,建立動物模型,讓小白鼠“點頭”。打破嚴重制約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條條框框,對上千百年傳承的經典名方,其療效已經長期的臨床實踐獲得驗證,直接授予許可批準,對含毒性的中藥處方,進行安全性評價。中醫藥國情調研組執行組長陳其廣研究員建議,院內制劑應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實行中醫藥行政部門備案報批,由醫療機構自主管理,保證質量與治養功能。充分發揮我國中醫藥的特色優勢,讓中醫藥產業更好造福人類健康。
同時,據據習近平總書記“一切為了人民的幸福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的執政理念和為順利實現“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我們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和民族擔當精神,一切為了人民健康,一切為了中醫藥產業的全面復興,及時把有損人體健康的“三素一湯”及毒副作用較大的化學藥品進行全面清理并盡快取締。著力把那些濟世名方,療效好,治養功能確切的中藥制劑、丸、散、膏、丹列入全民醫保目錄。積極在中、西醫院向廣大患者全面推廣,提高國藥在人民治病養生上的使用率,讓中藥名方真正惠澤于世!
四、強化企業經營主體責任,鑄造中醫藥產業世界品牌。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元年,也是中醫藥產業轉型升級和實施“供給側改革”的關鍵之年,一輪圍繞大健康、大衛生、大醫學的醫療產業轉型發展呼聲強烈。由此,我們認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須突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強化企業經營主體責任抓好以下工作。
1、強化中醫藥產業經營主體責任,提高民族自主品牌競爭力。在新常態下的市場競爭模型中,中醫藥產業的產品與服務競爭日趨激烈而其效果弱化。企業與商家必須在產品技術上不斷創新,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以過硬的品質與服務,提升品牌附加值來謀求市場競爭優勢。強化自身經營主體責任,把社會事業與企業經營戰略有機結合來贏得消費者和公眾對品牌的認同,無疑是企業一種深層次、高水平、智慧型的競爭選擇。
強化企業經營主體責任,向社會利益群體作出姿態,勇于承擔品質保證、誠實經營等社會責任,主動讓企業產品與服務接受監督,使之值得信賴。這樣,一方面能在消費者當中樹立良好形象,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另一方面則應旗幟鮮明向政府及利益相關部門表明態度,獲得社會認同和支持。云南白藥就是典型的成功個案,他們斥巨資積極參與社會各項公益活動,從而也獲得了各項政策性扶植,而使云南白藥成為內外公認的民族品牌,產品旺銷國內外市場。
2、強化中醫藥產業經營主體責任,增強親和力,實現企業永恒發展。在中醫藥產業轉型升級的今天,強化企業對國家、民族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否則,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永恒發展。值得欣慰是,國內許多中醫藥產業企業在誠信經營與社會責任方面上做出了表率。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廣藥集團、揚子江藥業、廣東省中醫院等做得較出色。他們在狠抓產品質量、服務提升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同時,為員工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為消費者提供盡善其美的服務。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贏得社會各界好評,增強了企業與產品在市場的親和力,產品與服務暢響國內外市場,自身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形成雙贏而實現企業永恒發展。
3、強化中醫藥產業經營主體責任,榮耀中華民族自主品牌。中醫藥大產業企業經營理念,須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能體現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高尚的人文情懷,讓企業與社會和諧相處。這樣,就能引起員工的認同,企業員工就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充分激發員工的自豪感、使命感,真正使員工樹立積極向上的社會道德價值觀,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抗風險能力。
在企業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中醫藥產業企業應著力在經營責任與生產方式上創造和諧、健康的經營環境,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經營目標和企業精神。有助于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更好地實現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以企業經營主體責任為導向的企業精神,乃是當今與未來中醫藥產業全面振興的根本。順應市場與社會消費新要求,才能得到全社會認同;才能贏得更多的顧客;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產品在市場上占有率;才能在殘酷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真正榮耀中國中醫藥產業民族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