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Uber專車再次陷入輿論風暴,此次是源于一場車禍引起的責任糾紛。事件是有乘客乘坐Uber發生車禍,指責司機疲勞駕駛,向平臺發出提出幫助、處理賠償等訴求,Uber方面則回復按正常程序賠償,并指責乘客敲詐,司機方面否認車禍是因疲勞駕駛。
一時間責任在誰引起熱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專車企業,對平臺本身、合作租賃公司及司機監管的機制是不完善的。專車企業合作的車輛,大多是非營運車輛,即所謂的“黑車”,一旦發生事故,乘客、司機雙方的理賠都將變得困難。
專車自興起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爭議,企業借助高額補貼、低價策略迅速搶占市場,贏得了大量用戶的擁躉,但也因此沖擊到了原有的出租車市場,曾遭到出租車司機的大規模抵制。與此同時,專車的出現,讓出租車行業的改革再次提速。
專車能夠受到大眾歡迎,除了價格優勢,還側面反映了出租車行業的痛點,如拒載、打車難等現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于出行要求更高,而全國各地出租車供應不足一直未能解決,這才讓專車有機可乘。
根據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出租車行業經營管理模式與投資發展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擁有出租車輛規模119.31萬輛,隨后逐年增加,到2013年,出租車輛規模增至134.00萬輛,但年復合增長率不到3%,各地出租車的供應仍相對較少。
2005-2013年上海市出租車數量與出租車人均保有率走勢圖(單位:輛,%)
資料來源: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整理
出租車行業在“總量控制”的規定下,各地出租車人均保有率一直偏低,以上海市為例,根據上述報告提供的數據,上海市出租車數量從2005年的47794輛增長到2013年的50612輛,但上海市人口規模逐年攀升,人均保有率呈現出下降趨勢并且在不斷走低。
除了出租車輛供小于求,出租車的“份子錢”同樣飽受詬病,據統計,各地出租車司機在扣除平均的“份子錢”后,工資收入只剩下一半不到,可見“份子錢”之高。背后的根源則是出租車行業的壟斷,若不進行改革,出租車司機的收入只會越來越少,乘客打車難的問題將更為嚴峻。
因此出租車行業應放開數量控制,由市場決定車租車輛的規模,同時放開準入限制,允許社會資本進入出租車行業,必要時甚至可以放開價格限制,由經營者根據市場行情自行定價。當然這些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結合實際情況推進。
出租車行業改革還需提升服務質量及性價比,通過改革調動起出租車司機的積極性,解決當前打車難、拒載等問題,以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專車的高額補貼并不能長久,失去價格優勢后,對出租車的需求將恢復增長,出租車市場活力將被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