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概述
2016年11月四川省達州市被列入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達州市政府就具體推進達州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以科學規劃為“綱”,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自然稟賦, 因地制宜、依山就勢、顯山露水、彰顯特色, 高水平打造城市生態, 建設現代山水生態城市。
2017年2月, 在《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鎮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在“十三五”期間, 四川全省重點打造旅游休閑型、現代農業型、商貿物流型、加工制造型、文化創意型和科技教育型六大類200個左右特色小城鎮。達州市羅江鎮作為第一批旅游休閑型的小城鎮, 充分利用其特色景觀、歷史文化、民俗宗教、休閑養生等優勢資源, 以此推動羅江城鎮建設和旅游休閑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
山水城市發展模式是在中國傳統山水文化的基礎上提出的, 融入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同時凝聚了中國山水畫、中國園林建筑的特有精神。川東北地區獨特的地形地貌, 以及宜人的山水特征, 為構建山水特色小城鎮提供了基礎條件。
1.1 山水城市的概念與內涵
1.1.1 山水城市的概念
“山水城市”理念最早是由錢學森先生提出的, 其在1990年7月31日給清華大學吳良鏞教授的信中首次提到“把中國的山水詩詞、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 創‘山水城市’的概念”[1]。吳良鏞院士后來發表題為《關于山水城市》的論文中也提出城市要結合自然, “山水城市”要強調城市的山水, 含有生態學、城市氣候學、美學、環境科學的意義。吳良鏞院士在定義“山水城市”時提出不妨將他稱為城市的一種模式, 即“山—水—城市”, 在城市形態上強調其山水的構成作用和城市的文化內涵[2]。
1.1.2 山水城市的內涵
從表面來看, 顧名思義“山水城市”就是由山水構成城市環境的特征, 并成為一種特有的城市環境意境。從空間構成上山水城市應該具有山水生態要素, 并作為城市空間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深層次來看, “山水城市”不應簡單地理解為有山有水的城市, 他是具有山水物質空間形態環境和精神內涵的理想城市, 應該有中國獨特的文化風格與底蘊。所以說山水文化的體現才是山水城市的深層次特征, 也是山水城市的靈魂所在。
1.2 山水城市的本質與路徑
1.2.1 山水城市的本質
正如吳良鏞院士所言, 山水城市的發展模式強調城市的山水文化理念[2], 筆者認為這種理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 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分析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演化過程的相互影響, 處理好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互動關系, 力求達到城市空間與山水環境的融合。第二, 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 即山水城市應該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之一, “天人相應、道法自然”的思想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由此延伸出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的關系, 正如中國山水畫作一樣, 山水城市應該體現中國傳統的山水文化意境。第三, 錯落有致的城市形態。山水城市應是山水與城市的呼應與延續, 具體表現在城市形態中就是空間的多樣化, 如同自然界的多樣化形態一樣, 山水城市應摒棄均質化與同質化的空間形態, 塑造出城市街道、園林、建筑等多層次的趣味空間。
1.2.2 山水城市的路徑
山水城市的發展模式力求將城市發展與山水環境相融合, 其具體發展目標可分為空間形態、場所精神、永續發展三個層面的內容。在空間形態層面, 山水城市應展現“顯山露水、山水相依”的發展目標, 從城市生態景觀層面塑造山水城市意象;在場所精神層面, 山水城市應給人足夠的山水生態意境, 山水城市的發展模式應以人為本, 尊重人的感受, 讓人在城市中感受到如同身處山水生態環境中的場所感受, 在城市中塑造師法自然的場所精神;在永續發展層面, 也就是山水城市的終極發展目標, 筆者希望借助山水城市的發展模式引導城市與自然山水的良性互動, 最終達到最小干預下的平衡, 即城市和自然山水的永續發展。
1.3 特色小鎮的景觀與文化問題
1.3.1 特色小鎮的景觀問題
特色小鎮發展中產業特色與景觀特色密不可分, 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顯現出愈加密切的關系。良好的生態景觀環境不僅是人們生活的空間, 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質的空間。我國大部分小城鎮進入城鎮化進程中后期, 產業業態的升級同時也要求整體城鎮環境相應提升。產業特色與景觀特色是特色小鎮發展相輔相成的重要砝碼。有些特色小鎮在發展之初, 由于多種原因犧牲了生態環境, 盲目修建了大馬路、大廣場, 大搞與小鎮氣候環境不符的人造景觀, 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又給小鎮風貌帶來了負面影響。
1.3.2 特色小鎮的文化問題
特色小鎮積極發展產業特色的同時, 往往忽視了小鎮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使本土文化面臨著荒廢的困境。另外, 很多特色小鎮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對傳統文化與地域特色缺乏認知, 拆除傳統風貌區, 建設與文化相背離的新式建筑, 割裂了傳統文化與生態景觀肌理的關聯, 使得城鎮風貌與特色文化大相徑庭。
2 山水城市理念與特色小鎮建設的系統邏輯
2.1 特色小鎮的“山水理念”解析
特色小鎮在發展過程中應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進行, 并始終貫徹產業—景觀—文化三者之間協調與互動的發展理念。山水城市理論則在整體自然生態環境的背景下協調山—水—城之間的發展關系。由此可見, 山水城市模式符合特色小鎮的發展理念, 二者在終極目標與實現手段等方面存在相似性 (見圖1) 。
2.1.1 產業特色
產業特色是山水城市理念下特色小鎮發展的根基。山水城市理念強調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 是對城市產業發展的更高要求。特色小鎮產業應符合自然與人文特征, 并成為特色小鎮的“立鎮之本”。2017年12月,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強調“堅持產業建鎮”。由此可見, 特色鮮明、動力強勁的產業是特色小鎮經濟建設的根本, 也是國家在新型城鎮化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培育特色小鎮的立意的體現。
圖1 山水城市模式與特色小鎮發展理念的關系
2.1.2 景觀特色
景觀特色是山水城市理念下特色小鎮的外在空間形態表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里不僅表明了綠色生態景觀的經濟價值, 更突顯了其珍貴的景觀價值。我國在城鎮化初期階段城市發展導致了景觀環境的破壞, 并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所以在山水城市理念下特色小鎮的建設中, 應因勢利導, 尊重自然, 盡量保有原來的自然環境, 生態要素和建筑街巷之間形成了共生關系, 達到城鎮與山水、田園有機相融, 真正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3]。
2.1.3 文化特色
文化特色是山水城市理念下特色小鎮的精神內涵。通過特色山水文化挖掘與重塑, 有利于傳承歷史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展現地域文化, 進而充實特色小鎮的山水文化內涵。
2.2 特色小鎮的“山水路徑”實現
我國幅員遼闊、文化多樣, 地形地貌及區域氣候差異較大。特色小鎮的發展要求也不盡相同。本文將基于生態山水城市視角, 探討特色小城鎮的規劃策略及規劃思路。山水城市視角下的小城鎮規劃應立足于自然生態資源, 并繼承和發揚當地特色的山水文化, 將山水環境與城市經濟發展相結合, 使生態要素參與到城鎮發展的重要環節, 在此思路下進行特色小城鎮的空間布局、產業規劃、設施配套及相關實施策略的研究。
2.2.1 梳理山水本底, 保護山水格局
山水城市視角下特色小城鎮規劃的開展要在總體梳理當地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進行, 對規劃范圍內的山體特色、水文條件、氣候特征及其他自然資源的基本情況進行詳細的梳理, 結合歷史資料, 盡可能找到山水格局的形成因素、變遷過程及發展趨勢。要保護好已經形成的山水格局, 在規劃層面劃定生態控制紅線, 城市建設應不破壞原有生態格局并應避開生態敏感區。
2.2.2 提煉山水文化, 凸顯地域特征
特色小城鎮的“特”很大程度表現在其獨有的地域文化上, 其中特色山水文化是展現特色小城鎮地域文化的重要方面。山水城市的發展模式應在摸清山水本底的基礎上, 深挖當地特有的山水文化, 具體包括依附于山水資源的人文建筑 (寺廟道觀、紀念館、博物館等) 、特色神話傳說、特色表演形式、當地人文精神等, 這些人文景觀及非物質文化資源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精神, 通過文化挖掘, 能夠深刻認識當地的人文品格, 進而在規劃中更好地凸顯地域特征。
2.2.3 明確發展目標, 完善產業鏈條
特色小城鎮發展目標的確定是特色小城鎮規劃的重要內容, 其對城鎮建設起到引領作用。經過對特色小城鎮山水格局的梳理, 并對山水文化進行提煉, 在明晰了山水特質的基礎上進行區域功能競合分析, 最終明確城鎮發展目標。同時在產業策略方面融入山水生態的考量, 延長生態友好型產業鏈條。
2.2.4 產城生態互動, 構建山水城市
特色小城鎮規劃的核心是產業規劃, 產業既是特色小城鎮的立鎮之本, 也是特色小城鎮建設的重要內容。山水城市視角下的特色小城鎮產業經濟應在生態友好的基礎上進行, 同時宜人的生態意境也將為產業發展及城鎮生活提供良好的城鎮環境。在山水城市的發展模式下, 特色小城鎮規劃將在用地選擇、交通組織、公服配置、產業結構等多個方面加入生態要素, 多維度構建形神兼備的山水城市。
3 羅江鎮山水特色小鎮案例解析
四川省達州市羅江鎮地處達州市區北部, 東依鳳凰山, 西臨犀牛山, 鎮域內嘉陵江支流州河自東北向西南穿城而過。羅江鎮具有典型的山水環境要素特征, 在規劃過程中結合自然及人文特色, 將山水城市理念貫穿規劃的整個過程之中。
3.1 城鎮概況
3.1.1 區位概況
達州市地處川、渝、鄂、陜四省市結合部和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區, 作為四川對外開放的“東大門”和四川省重點建設的百萬人口區域中心城市, 是溝通西部與中東部的重要節點。“巴中—達州—萬州”高速公路使川東北地區的廣元、巴中、達州三個城市可直達萬州長江黃金航道, 經濟區位優勢明顯。達州市作為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物流樞紐城市, 四川省圍繞其構建川渝鄂陜結合部的商貿物流中心, 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川東北城市群東北部一級中心城市, 優越的交通區位有利于達州市承擔高端服務和傳統服務的職能。
羅江鎮位于四川省東部, 達州市通川區的東南部, 距成都市區350公里, 距離達州市城區11.5公里。全鎮面積52.3平方公里, 人口20055人, 下轄12個村委會和居委會 (見圖2) 。
3.1.2 城鎮特色
(1) 綠水青山, 生態宜居
羅江鎮自然地形為四周高、中心低, 中央有州河自北向南貫穿。河東犀牛山最高海拔912米, 河西鳳凰山最高海拔892米, 州河一帶最低海拔300米, 呈兩山環抱綠水穿城之勢。羅江鎮北部為達州市水源生態涵養區, 范圍內用地以農用地和林地為主, 犀牛山和鳳凰山景區主要由林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區組成, 期間穿插零星村莊居民點。鎮區內有張愛萍將軍故居和仙女洞景區, 生態人文資源特色十分明顯, 具備山水城市的天然生態要素 (見圖3) 。
(2) 山水文化, 紅色傳承
羅江鎮位于達州市鐵山旅游度假區、鳳凰山—蓮花湖都市休閑運動旅游區、雙魚湖—神劍園旅游區三者交匯處, 周邊休閑旅游資源豐富, 相互間聯系密切, 山水文化影響深遠。
達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區, 歷史上作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和巨大犧牲, 先后走出了張愛萍、陳伯鈞等50多位共和國高級將領。羅江鎮位于達州中心城區北緣, 其自然山水文化與紅色歷史文化構成了當地特色的文化內涵。
(3) 產業多元, 生態友好
羅江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四季分明, 氣溫適宜,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農業發展條件。受到水源保護區的限制, 現狀羅江鎮產業以種植業、養殖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 同時依托鳳凰山及犀牛山景區發展了生態休閑旅游業, 現狀產業類型為構建生態友好型產業鏈條提供了基礎。
3.2 特色小鎮的“山水”規劃
基于羅江鎮的自然生態、文化內涵及產業特色, 筆者認為其具備山水城市理念的發展基礎, 在進行特色小城鎮規劃時應貫徹山水城市發展模式的規劃思路。
羅江鎮功能定位以旅游服務、生態休閑、紅色旅游為先導, 全面開展綠色康養、體育休閑旅游、生態宜居、職業教育培訓等項目, 形成“三核引擎、多點開花”的發展模式。將自身打造成為具有紅色教育宣傳及旅游服務示范功能的山水特色小城鎮 。
3.2.1 梳理生態要素, 彰顯山水特色
規劃通過對羅江鎮鳳凰山、犀牛山、州河、水源保護區等山水生態要素的梳理, 掌握現狀城鎮生態基底, 進一步明晰了羅江鎮“兩山一河、山水田園”的生態環境特色結構。在羅江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過程中, 堅持農地農用, 突出生態特色;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拓寬非農功能, 實現“農旅文”深度融合;保持農村田園風光, 留住鄉愁, 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 實現生態可持續。積極探索政府、社會資本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政府整合資金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居環境, 實現鄉村特色旅游和現代生態農業聯動發展。充分挖掘自然山水生態資源, 使美麗鄉村真正成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圖5 羅江鎮空間組團分布圖
3.2.2 弘揚革命本色, 傳承特色文化
在提煉山水生態特色要素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羅江鎮特色歷史人文特色, 總結山水背景下當地特色的人文精神特征, 展現地方特色文化。羅江鎮是張愛萍將軍的故居所在地, 依托故居建設的神劍園屬省級文保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國防教育基地。人民群眾信仰、文化自信及價值觀的建構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在新的歷史背景下, 更需要大力弘揚主旋律, 依托優秀紅色文化涵養百姓、塑造城市品格, 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3.3 特色小鎮的“山水”策略
3.3.1 對接區域產業, 實現聯動發展
以產城山水融合為目標進行特色小城鎮產業規劃。羅江鎮應抓住契機積極對接其北部的魏蒲產業新城, 落實推進“農業+康養+共享經濟”產業融合發展。立足優化犀牛山、鳳凰山森林康養產業布局, 促進生態友好型產業鏈條的完善, 加速形成秦巴山區森林康養示范區,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 加快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見圖6) 。
羅江鎮可通過實施農村新產業融合發展,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創意農業、電子商務、鄉村共享經濟, 推動建立多種業態互相融合、多元發展機制。以服務達州城市產業升級為抓手, 優化服務業供給, 增強在市域內的核心優勢。
3.3.2 倡導田園社區, 提升生態環境
深入挖掘羅江鎮鄉村特色資源, 以鄉村旅游資源與土地為基礎, 以鄉村旅游休閑為脈絡, 以休閑商業為配套, 以鄉村休閑農莊為核心, 以高品質服務為保障, 對鎮域范圍內各鄉村進行綜合開發, 把鄉村打造成一個“島式圈層”結構的田園綜合體, 滿足政府、企業、農民、旅游者等多方需求 (見圖7、表1) 。
規劃充分利用羅江鎮山區景觀優勢, 發展山地鄉村旅游。利用犀牛山和鳳凰山地區部分廢棄的荒坡荒地和閑置土地, 積極引導農戶參與農用地及宅基地經營權、使用權的流轉。結合國家扶貧相關政策及項目, 投資種植經濟觀賞植物與生態林木、家庭小型養殖農場等。結合田園綜合體的打造, 引入山區旅游精準扶貧項目, 在打造生態森林公園的同時, 實現休閑旅游的綜合開發, 振興鄉村經濟。
3.3.3 融合生態要素, 構建山水城市
進一步實施犀牛山、鳳凰山天然林資源保護, 通過退耕還林工程, 打造生態森林公園。嚴格落實水源地保護, 推進州河濕地公園建設, 實現生態環境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綠水青山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
構建山水城市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現狀區域內部分農房私搭亂建現象嚴重, 破壞了原有的川東民居自然風貌, 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使城鎮環境與自然山水相互滲透。在規劃設計過程中立足精品民宿、經典標桿的定位, 打造一系列有品位、有品質的農莊。通過打造集人文要素、生態要素、科技要素、創意要素于一體的農莊, 形成錯落有致、山水相依的小城鎮特色山水風貌。
4 結語
綜上所述, 山水城市發展模式是基于自然生態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 也是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體現。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及鄉村振興進程中, 應更加關注城市與生態的關系, 并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傳承我國特色文化。山水城市視角下特色小城鎮的規劃, 對保護城鎮生態格局、展現城鎮風貌具有重要意義。山水城市視角下特色小城鎮的規劃從分析當地特色山水要素入手, 保護山水格局、挖掘山水文化, 在規劃中體現原有的山水風貌。羅江特色小城鎮規劃設計跳出了傳統規劃設計思路, 提出了在山水城市的視角下, 生態格局、產業鏈條建構、農村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的規劃思路及策略, 可為川東北地區及類似地區的小城鎮規劃提供參考。山水城市的發展模式在小城鎮規劃中的應用還不夠完善, 在鎮村規劃、土地利用、產業規劃等方面還需依據現實情況的多元化而具體分析。(作者:夏晶晶、田文潔、張曉巍)
圖7 羅江鎮田園綜合體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