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空間整體配置和治理優化是促進和保障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圍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現行的各類空間規劃已然調整為強調空間發展戰略的引導作用和實際的指導意義。在引導空間有序發展、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產業布局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一帶一路和對外向西深化開放的格局深刻復雜變化的背景下,加強戰略性工作更是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必要手段。
一、甘州區國土空間發展的核心優勢
(一)居中四向的交通優勢
甘州區承東啟西、引南接北,南依祁連青海,北鄰蒙古高原,東連西安,西通新疆,甘州區具有航空、鐵路、公路聯運優勢,公路、鐵路、高鐵、航空相互交織,東西、南北干線交錯縱橫,是“一帶一路”節點城市和向西開放的門戶城市,也是重要的內陸港、交通樞紐、戰略要地、經濟通道,是亞歐大陸重要通道、西北地區重要的商貿交易區和物流集散地。
(二)多樣的地形地貌支撐產業結構豐富和多元化
自古便有“金張掖”之稱,甘州區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和中西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橋梁,地處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千里河西走廊中部,有國內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穿境而過。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黑河濕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態系統交錯銜接,“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系統多樣性特征突出,涵蓋了除海洋外的其他大部分地形、地質、地貌、生態系統。水土光熱等自然資源富集,太陽能、風能和水能蘊藏豐富,發展現代農業、清潔能源、文旅康養等產業優勢明顯,落實甘肅省十大生態產業具有相對優勢。
(三)張掖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域
張掖市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區域內批復建設并形成了張掖市、張掖市甘州區、張掖市民樂縣三個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甘州區作為甘肅乃至全國通往西部的重要生態屏障和交通要道,甘州區應抓住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機遇,做好不同生態子系統的保護與修復,進行統一規劃和統一協同保護。依托張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張掖智能制造產業園和大數據產業園,以特色種養與農產品加工、文化旅游等新型生態產業有機結合,規劃新型業態布局,發揮規模效應,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新動能。為西部欠發達地區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類地區提供可持續發展示范。
(四)優良的河西地域文旅資源
甘州區地處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景觀線和燦爛多彩的絲綢之路文明帶的交匯處,既有“半城蘆葦”的自然風光,也有“半城塔影”的歷史風貌,是名副其實的山水之城、歷史文化名城,蘊含優良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甘州區境內擁有包含長城烽燧遺址在內的9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03處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遺存數量多涉及類型廣泛,區內寺廟、古城、墓葬、烽燧等名勝古跡遍布。同時甘州區地處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外緣和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良好的開發潛力。
(五)張掖市城鎮化發展的主要載體
甘州區作為張掖市政府駐地,是張掖市人口最密集的區域,是張掖市的人口集聚地,也是未來張掖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激發經濟發展潛力的主要區域,人口集聚水平和城鎮發展均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二、國土開發保護格局總體發展定位
搶抓“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積極融入甘肅向西開放新格局。充分發揮甘州區的承東啟西的區位交通優勢、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創建機遇、背靠黑河濕地和祁連山外緣生態資源形成的強綜合承載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張掖市最大人口集聚區“五大優勢”,打造河西走廊全域全季全時段生態旅游城市和高質量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區,培育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樞紐城市和河西走廊區域中心城市。聚力做強高效農業、循環工業、特色旅游、現代物流、城市建設,加快建設沙漠戈壁中的濕地綠洲城市。
綜合甘州區發展現狀及特征,確定甘州區戰略定位:構建“一山一水一古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引領向西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創新基地;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國家濕地公園城市。

三、國土開發保護格局發展目標
(一)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甘州區地處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帶,是我國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區,是我國重要的西北生態屏障。支撐黑河流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建設,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管理模式,建立跨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聯動機制,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生態安全屏障區域。
(二)國家濕地公園城市
甘州區規劃未來既要扛起生態屏障的重要國家政治使命,又要實現綠色蝶變和崛起。以甘州區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依托,突出甘州區是沙漠中的濕地公園城市形象,通過宣傳獨特城市特色和人文歷史,借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機遇,以科技創新驅動為戰略導向,將全區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發展優勢,通過示范區創建為我國西北欠發達生態脆弱地區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甘州方案”,為國內同類城市乃至世界同類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樣板。
(三)河西走廊魅力文化強區
甘州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自然風貌特色。甘州是古中原通往西域以至中亞、西亞、南亞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也是河西走廊通西貫東、控南扼北的戰略要地。甘州區是見證佛教傳入中國后繁榮衰敗史的重要城市節點。因此甘州區境內有大佛寺、屋蘭古鎮、木塔等人文歷史景觀遺存,同時因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間,地勢變化構造出張掖丹霞地貌和黑河濕地也是構建甘州區成為河西走廊魅力文化強區的有力支撐。
規劃甘州區應立足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外緣保護、黑河流域生態保護為核心、以多樣性生態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現實需求,建立核心的甘州區全域可持續發展共建機制。以“生態+”產業發展為重要抓手,著力破解“山水林田湖草沙”協同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瓶頸問題,統籌推進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改善。
(四)國家戈壁生態農業示范區
重點農業項目建設是甘州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路徑,農村農業發展新動能。規劃通過利用水土光熱資源稟賦優勢,重點聚焦玉米制種、綠色蔬菜、優質牧草、肉牛養殖的優勢生態農業,立足甘州區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科學論證規劃重點產業及區域布局,逐步完善配套設施和技術服務體系,積極穩妥推進非耕地資源開發,切實把戈壁農業打造成富民增收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產業發展理念,運用高效技術,培育甘州區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經濟,大力挖掘沙化地和戈壁荒灘地資源潛力,全力打造絲綢之路上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帶結合多樣性生態系統特征。
(五)甘肅絲路重要交通節點
圍繞大窗口、大樞紐、大商貿、大產業的功能定位,統籌規劃甘州區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布局,構建鐵陸航多式聯運中心。通過蘭張三四線的建設加強與蘭州、酒泉等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對接,打造便捷通暢的多方式、立體化、大容量綜合交通樞紐。完善國際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和引進國際物流企業,提高國際物流組織運作能力,實現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國際貨物在省內進行交易、集散中轉,打造服務于全國、面向中亞、西亞、南亞、歐洲的國際物流樞紐。
四、構建甘州區城鎮空間優化發展戰略格局
當前甘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顯著,資源環境承載力較高。本研究提出甘州區城鎮發展空間格局“一核四廊多節點”。利用“張掖丹霞”和“金張掖”城市形象,中心城區做好綜合型旅游服務型中心,其余鄉鎮按照城鎮規模等級結構推動鄉村振興,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示范區,帶動下轄鄉村向好發展,通過做大中心城區、建設美麗城鎮、鄉村享受城鎮便捷服務實現甘州區全域空間城鄉共同富裕。
五、結語
綜上,國土空間發展戰略研究是實現新時期國土空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為研究案例,針對甘州區空間發展的核心優勢,確定其城市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從而保證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更加符合自身的發展需求,在加快現代化發展的步伐中,優化國土空間整體發展思路,有力支撐“一帶一路”倡議的較快發展。(作者:孫宇翼 趙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