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是飲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雖然在“雙碳目標”的壓力下,行業已在推進低碳轉型,但中小企業大多未開展低碳減排工作,且對綠色發展仍存在缺乏理解認識、缺乏標準引領、缺乏解決方案、缺乏人才儲備的問題,需要采取強化理解認知、標準研制和應用、服務供給能力提升、典型案例培育與改造示范、綠色發展人才培養、綠色產品供給的措施,并開展關鍵技術、裝備與應用場景攻關和推廣,以實現碳達峰目標。
一、發展現狀
我國現有飲料生產企業約2.3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不到兩千家,行業“十九強”的產量與營業收入均占全行業的近60%,行業集中度較高。行業規上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上市公司等)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并將數字化轉型同綠色低碳轉型深度融合,開展綠色工廠、綠色礦山升級改造,應用光伏發電、地源熱泵等清潔能源,采用新能源汽車、電動非道路移動機械,深入挖掘節水節能潛力、降低能耗水耗,推動低碳減排建設“零碳”工廠、推出“零碳”產品,核算溫室氣體排放(以下簡稱碳排放)與碳足跡、發布ESG(可持續發展)報告等。
二、發展思路與主要目標
2.1 形勢判研
預計“十五五”時期,飲料行業綠色發展將面臨較大的國內外壓力,主要源于行業綠色發展現狀水平與碳達峰目標的差距,以及國際“塑料公約”對塑料包裝的限制與替代要求。
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飲料行業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飲料行業要推動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但受行業集中度高、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占比小等特點的影響,大部分飲料企業對綠色發展的認識不到位、技術能力較薄弱、人才儲備不足、資金投入有限;大中小型企業間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行業整體的綠色發展水平仍相對較低,大量中小企業尚未開展低碳減排工作且數字化水平有限,行業整體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根據塑料國際文書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會議成果,在2024年底韓國釜山INC-5會議上將達成關于塑料污染的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塑料公約”),涉及塑料制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其生產、設計、回收和處理等。塑料是飲料的主要包裝材料,也是飲料行業主要的碳排放來源之一,“塑料公約”必然將促使飲料行業全面尋求減塑與替代,同時降低源自包裝的碳排放。
2.2 總體思路
以前瞻規劃與先進標準引領行業綠色發展,提高全行業對綠色發展的思想認識,增加相關標準供給數量并提高質量,提升專業服務及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加強相關專業技術人才與高技能人才培養,通過標桿企業與典型案例示范,推進飲料行業整體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綠色發展。推動飲料行業企業普遍開展綠色工廠建設與改造,建立覆蓋范圍一、范圍二、范圍三的碳排放與碳足跡核算體系、試點碳標簽;將綠色低碳轉型與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緊密結合,滿足飲料行業綠色發展所需的數字支撐需求,使飲料行業最終達到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
2.3 主要目標
到“十五五”末,飲料行業大型企業基本完成綠色低碳轉型,中型企業普遍制定和實施綠色低碳轉型規劃,建成綠色工廠(綠色礦山)超過50個;制定一批綠色低碳轉型相關團體標準,推動相關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制修訂;培育一批專業化食品飲料綠色低碳轉型服務商,提供一系列適應飲料行業特點的綠色低碳解決方案;推動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建立飲料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大面積開展綠色低碳相關職業技能培訓,力爭建立一批綠色低碳職業技能培訓和等級評價基地,向企業持續輸送綠色低碳專業技術人才與高技能人才;試點碳足跡、碳標識認證體系,推動綠色產品成為飲料市場主流。

三、重點任務方向
3.1 問題困難
目前,困擾飲料行業綠色轉型升級的難點痛點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3.1.1 缺乏理解認識
除少部分綠色低碳轉型先行企業外,飲料行業大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仍對于綠色低碳轉型缺乏深刻認識,對相關概念(如:碳盤查、碳足跡等)仍缺乏透徹理解;較難從社會發展趨勢和公司發展戰略的高度上形成充分認識,沒有規劃和實施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內生動力,導致轉型發展進度緩慢。
3.1.2 缺乏標準引領
現有綠色發展(包括低碳減排)有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及團體標準,大多適用于高耗能、高污染(如:電力、鋼鐵、數據中心等)“兩高”領域;而缺乏適應飲料行業產品特色、工藝特點、設備特性的綠色工廠與綠色產品評價、碳排放與碳足跡核算等關鍵標準,引領和規范飲料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系列標準尚待完善。
3.1.3 缺乏解決方案
目前,綠色低碳轉型服務商及其解決方案多來自“兩高”領域,缺乏適用于食品行業(尤其是飲料行業)的解決方案;導致飲料行業企業在解決方案應用過程中“摸石頭過河”,嚴重影響綠色低碳轉型實施成效,影響企業轉型信心。
3.1.4 缺乏人才儲備
工業領域綠色發展人才不僅要懂政策、法規、標準,還要懂設備設施、工藝流程,更要懂企業管理。但實際上不僅飲料行業企業嚴重缺乏綠色發展人才儲備,而且相關服務商也少有具備相應能力的服務團隊。
3.2 主要措施
根據飲料行業特點與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現狀,針對轉型的痛點難點問題,應采取以下六個方面的措施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3.2.1 強化理解認知
加強對《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等黨和國家有關綠色發展、碳達峰碳中和方針政策、規劃綱要的宣貫,組織制定和實施飲料行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鼓勵行業協會等通過組織峰會、論壇、研修班等方式,開展飲料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專項宣講、培訓、研學,為企業培養綠色低碳轉型“內部講師”,引領行業推進綠色低碳轉型;鼓勵大專院校組織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綠色低碳有關的學習進修,培育綠色發展思維、增強低碳減排意識,提高其對綠色發展的駕馭能力。
3.2.2 標準研制和應用
推進深入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2024—2025年)》《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持續完善綠色發展標準體系,加快標準研制與供給;重點推動企業碳排放與產品碳足跡核算、碳減排與碳清除、能耗限額與用水定額、綠色工廠與綠色產品評價等綠色低碳轉型關鍵急需標準的制修訂,持續完善相關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體系;支持和鼓勵行業協會組織產業鏈上下游聯合牽頭制定和應用綠色低碳轉型系列團體標準,并推動相關團體標準逐步轉化為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有序推進飲料行業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設;持續深入開展有關標準應用試點,鼓勵幫助企業實施綠色低碳標準,逐步擴大標準應用領域和范圍。推進核心技術與關鍵產品研發成果標準化,適度超前研制相關標準,以標準引領行業轉型發展。
3.2.3 服務供給能力提升
大力扶持食品飲料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專業化服務商業務發展,鼓勵和推動其他領域轉型服務商向食品飲料領域進軍,推動研發和應用適合飲料行業企業的解決方案[9]。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服務產業鏈融合,鼓勵綠色低碳軟件研發服務商、綠色低碳設備設施供應商與綠色低碳技術服務商組成聯合體,為飲料行業企業提供“一站式”、全覆蓋的綠色低碳轉型解決方案,提升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效率、降低轉型成本、避免投資浪費。
3.2.4 典型案例培育與改造示范
推進綠色工廠(綠色礦山)建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服務供給與服務商能力提升;選拔和支持細分行業代表性飲料行業企業深入實踐綠色低碳轉型,培育、打造和宣傳一批綠色低碳轉型示范項目、典型案例和“領跑者”;以先進引領后進,引導更多行業企業開展綠色低碳轉型工作。
鼓勵和扶持飲料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標桿企業將建設成果與應用經驗的商業化開發,以自有專業技術團隊或通過與轉型服務商合作,運用市場化機制向其他企業推廣綠色低碳轉型服務產品。
3.2.5 綠色發展人才培養
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技工院校與培訓機構對于綠色低碳轉型相關職業(工種),分職業、分方向、分等級實施基地化組織、規范化培訓、社會化評價、項目化管理。深入貫徹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實施方案》,重點開展綠色環保人才培育項目,鼓勵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培訓機構加大綠色低碳轉型相關課程供給。
鼓勵行業協會、技工院校與培訓機構深入企業調研,支持企業與院校共建一批聯合實驗室、實習基地等,發展訂單制、現代學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企業具體需求提供綠色低碳轉型個性化技能人才培訓服務。
3.2.6 綠色產品供給
推動飲料企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探索產品碳標識認證,倡導飲料包裝“雙易設計”(易回收、易再生)與梯級回收,采購可持續農產品原料、使用清潔能源、采用高能效冷鏈、運行新能源物流車輛,提高飲料產品“含綠量”、加大綠色產品供給。
四、關鍵技術、裝備與場景
4.1 關鍵技術
4.1.1 飲料低碳制造
攻關飲料低碳制造技術,全面識別溫室氣體(GHG)排放源、積極采用綠色能源等替代技術,減少制造環節的GHG排放與轉移。
4.1.2 PET 瓶蓋
攻關PET飲料瓶蓋制造技術,滿足密封性能要求,替代現有PE與PP瓶蓋,提高飲料包裝的可回收性能,降低回收成本。
4.1.3 高阻隔性PET瓶
攻關高阻隔性PET瓶技術,在不影響回收性能的前提下實現高阻隔性,降低PET用量,減少飲料碳足跡。
4.2 關鍵裝備
4.2.1 飲料工廠智能化綠色能源系統
將光伏、風電與熱泵、熱回收、儲能與智能化軟件等技術進行集成,針對飲料企業綠色能源需求,進行個性化系統配置,實現智能化能源管理,提高綠色能源比重、降低能耗水耗。
4.2.2 高性能吹(貼)灌旋一體設備
研發應用90000BPH 以上高性能吹貼灌旋一體設備,提高設備運轉穩定性、延長平均無故障周期,降低飲料生產能耗、水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研發應用54000BPH以上干法無菌吹灌旋一體設備,提高設備運轉穩定性、延長平均無故障周期與無菌環境保持周期,降低無菌線水耗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
4.2.3 智能化立體倉儲物流系統
使用標準化的立體貨架、托盤、貨箱與條碼(二維碼)、RFID標簽,通過倉儲管理系統(WMS)與倉儲控制系統(WCS)對新能源軌道穿梭車(RGV)、物料搬運車(AGV)、堆垛機、穿梭板、輸送機、分配車、升降機等進行智能控制;實現對產品的入庫、檢驗、生產、倉儲、物流等環節的自動數據標識與采集跟蹤,提高作業效率、空間利用率,節省土地并降低倉儲物流過程碳排放。
4.3 應用場景
4.3.1 飲料廢水綜合利用
飲料廢水經處理后,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GB/T 18920—20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 18921—201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農田灌溉用水水質》(GB 20922—2007)、《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綠地灌溉水質》(GB/T 25499—2010)等污水再生利用標準要求,并用于農田及綠地灌溉、景觀用水、城市雜用水(車輛沖洗、道路清掃、消防、建筑施工等);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降低用水定額。
4.3.2 飲料包裝“雙易設計”
飲料包裝采用“4R1D設計原則[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循環再生(Recycle)、回收(Recovery):可降解(Degradable)],”如:無標瓶、輕量瓶、透明標簽等,降低回收再利用過程中的工藝處理難度、提高回收率,降低回收過程產生的污染物與廢棄物排放。
4.3.3 同源二氧化碳利用
對于礦泉水等開采自地下的水源所伴生的同源二氧化碳進行收集并充入飲料中,減少工業生產來源二氧化碳的使用與排放。
五、碳達峰形勢及趨勢分析
據統計數據,我國飲料行業的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總量的0.12%,屬于排放總量較小的行業。據億歐智庫的統計,飲料行業中碳排放主要來源于包裝、生產及原材料收獲環節,其中包裝環節碳排放量占比最大,達42%;生產存儲環節的碳排放量占比21%,作物種植環節的碳排放量占比14%。而據雀巢、康師傅、百事等飲料企業的核算,飲料生產企業直接和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范圍一、范圍二)僅占排放總量5%~13%,絕大部分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產業鏈上下游(范圍三)。
飲料行業積極推進碳達峰行動,部分企業已推出“零碳”飲料并已建成“零碳”工廠,頭部企業多已嘗試開展碳排放、碳足跡核算工作,部分企業已提出碳目標[19]。但行業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尚未進行碳排放與碳足跡核算,對于自身碳排放情況尚無清晰認識、尚未采取低碳減排措施,未制定和實施碳達峰措施規劃。
隨著《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等的陸續發布和實施,飲料行業已愈發重視碳達峰目標;隨著前述綠色發展措施的落地實施,“十五五”期間飲料行業將迎來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時期,行業轉型步伐將明顯加快、轉型覆蓋面將顯著增大,行業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增幅將放緩直至達峰。(作者:張明,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