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縣域41個縣(市)主導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依然存在瓶頸:相比于全國百強縣,遼寧縣域產業經濟效益還有待普遍提高,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的國內外協同度更需深入,產業發展要素資源面臨整合。本研究參照主體功能定位,綜合考慮產業發展階段、地域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等因素及其差異,將遼寧省41個縣(市)劃分為四類地區。根據各類地區不同的自然資源情況、發展階段特點、產業集聚要素等特征,結合國內成功經驗,本章節將探討產業融合發展視角下一類地區——品牌效應下園區互助集群規劃發展路徑。
一、規劃策略
一類地區是按照全國百強縣標準比較下經濟基礎較好的7個縣(市),主要分布于省域中部,包括瓦房店市、海城市、莊河市、大石橋市、新民市、東港市、興城市。一類縣市的主導產業優勢相對明顯,其發展的核心策略是推動區域品牌效應,帶動園區互助集群建設。
二、一類地區產業布局
以區域品牌建設為依托,以軸承制造、裝備制造、清潔能源、菱鎂新材料、造紙包印、農副食品加工、泳裝、文旅、現代農業等產業為基礎,推動區域品牌逐漸成熟。在“磁場效應”下促進園區產業的聚集,形成互助集群,園區之間彼此相互促進,相互融通,逐步形成產業、產品、技術、信息共享,形成區域特色產業鏈。
品牌與產業集群建設是相互促進和彼此依托的。一方面,區域品牌的成熟可以促進產業園區的建設;另一方面區域品牌的成熟依托于產業集群達到一定的集聚程度。品牌烘托園區,園區助力品牌規模和效益。區域品牌建設與園區建設相輔相成,集群內的多數園區可以共享區域品牌及品牌周邊產品,共享技術與資源信息,集群區內的園區彼此間產業分工明確,形成園區間互促發展的模式,形成以點帶面的集群內協同發展。
隨著品牌特色產業園區的逐漸成熟,產業集聚規模將會不斷擴大,周邊村鎮可以在品牌園區建設中逐漸參與區域分工:提供農副產品加工、提供勞動力保障、提供物流運輸等生活與生產輔助性功能,提供主要的居住生活區和商業辦公服務,為周邊園區注入旅游體驗性、娛樂性產業,最終形成互助集群式的產業園區。

三、案例借鑒
河南長垣魏莊鎮,是鎮域面積僅100平方公里的豫北小鎮,坐落于黃河故道,地理位置并無優勢,卻被譽為“中國起重第一鎮”。河南起重機械工業園是2002年11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牽頭在依托魏莊起重機械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魏莊為中心的起重機械特色工業園。為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園區產業發展逐步走出了“個體起步、股份推進、小區發展、規模經營”的高效路徑,主要產品已經延伸到“電動葫蘆”和起重機整機等專業高端產品,為產業集群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建園初期園區面積6平方公里,到園區道路、電力、供排水、綠化亮化與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再到入園企業140多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逐步形成了制造、元件、物流一體化的起重機械特色產業群,形成起重機械工業集聚區,并帶動周邊小城鎮協同發展。
發展20多年來,長垣起重工業園區已經成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能級,并逐漸融入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信息技術產業,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等重工業,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為產業鏈的延長和伸展奠定了基礎。園區內大型起重企業共享資源,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生產設備技術,成功吸引多方資金,開始向智能、綠色、高端升級,形成穩固的全國起重機生產基地和起重機配件市場。園區的成功發展,是品牌策略下互助集群發展的良好典范。(作者:康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