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2011年-2023年內蒙古統計年鑒和“六普”“七普”人口數據,從人口總量、素質、結構和分布四個方面分析了內蒙古人口新形勢。自2010年以來,內蒙古人口增長出現拐點,開始呈逐年下降趨勢,但人口整體素質有所提升,“少子老齡化”現象加劇,呼包鄂地區群集聚人口能力進一步增強。繼而從健康、教育、邊境建設等方面提出對策,為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實現“十五五”時期全區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一、推動內蒙古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202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口始終是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因素。人口高質量發展是指人口總量充裕、人口整體素質較高、人口結構優化、人口分布合理并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人口發展狀態。從人口總量發展趨勢看,全國人口生育率持續走低,人口呈現負增長狀態;從人口發展特征來看,全國勞動年齡人口逐漸縮減,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同時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人口流動性持續增強。現階段,中國人口正處于轉型的關鍵節點,人口負增長和少子老齡化現象并存。如何實現人口的高質量發展,由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2023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中要求“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目前學界對內蒙古人口的研究多側重于人口預測和人口變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少有對內蒙古人口高質量發展的研究。面對全區人口發展出現的新趨勢和新特征,如何挖掘內蒙古人口發展新動能,發揮人口發展新優勢,破解人口在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對地區發展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十五五”時期內蒙古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二、內蒙古人口發展現狀
(一)人口總量
從全國看,2021年是全國總人口增長的轉折點,2021年以前全國總人口處于增長態勢。從自治區看,2010 年是人口增長的轉折點, 2010 年至 2023 年,全區人口總量從2470.63萬人降至2396.0萬人,減少了74.63萬人, 總人口規模跌破2400萬。自治區對比全國,人口增長轉折點提前了十余年。
(二)人口素質
1. 身體素質
本文使用平均預期壽命和嬰兒死亡率來反應人口的身體素質。從平均預期壽命來看,“七普”數據顯示,內蒙古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77.56歲,比“六普”提高3.12歲。其中男性為74.98歲,女性為80.45 歲,女性平均預期壽命比男性高5.47歲。從嬰兒死亡率來看,“七普”數據顯示,全區嬰兒死亡率為3.56‰,比“六普”下降8.75‰,其中城市嬰兒死亡率3.39‰,農村嬰兒死亡率3.76‰,分別比“六普”下降8.29‰和9‰。
2. 科學文化素質
本文使用文盲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來反應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從平均受教育年限來看,“七普”數據顯示,15 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08年,比“六普”的9.22 年提高0.86 年,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17年。從文盲率來看,文盲率由“六普”的4.07%下降到“七普”的3.3%。
(三)人口結構
1. 年齡結構
國際上常把0-14歲的人口判定為少兒、15-64歲的人口判定為勞動人口、65歲及以上的人口判定為老年人口。“七普”數據顯示,全區勞動人口數從“六普”的1935.56萬人減少至1753.26萬人,減少了9.5%,少兒數量從“六普”的348.26萬人減少為337.77萬人,降幅為 3%,老年人口數量從“六普”的186.81萬人增加至313.89萬人,增長了68%,總撫養比從“六普”的27.6%增長至37.17%,增長了9.57%。總體上看,全區勞動人口數量雖有減少,但基數很大,人口紅利效應依然存在,對當前經濟社會的影響暫時較小,但全區少子老齡化現象日益突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將逐步顯現。
2. 性別結構
性別結構是指男女人數的比例關系,一個合理的性別結構是實現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全區性別比從“六普”的1.08減少至“七普”的1.04,性別比減少可能導致市場上女性勞動者的增加,進而提升了經濟活力。
(四)人口分布
促進人口和勞動力在城鄉、區域間流動更加活躍,形成暢通有序、合理公正的人口流動和分布格局,是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對比“六普”數據,“七普”時全區人口總體呈現出“西升東降”的特征。中部地區人口增加的盟市有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和包頭市,人口增加的數量分別為579485人、212985人和59014人。西部地區人口增加的盟市為阿拉善盟和烏海市,人口增加的數量分別為31027人和23719人。東部地區人口增加的盟市只有錫林郭勒盟,增加人口數為79053人。區內人口流動的趨勢為東部向中西部流動,呼包鄂地區人口積聚效應突出。
三、內蒙古人口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一)人口總量下降帶來的影響一是市場需求減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口減少會導致需求減少,進而導致消費減少。此外,人口總量的變化可能會導致消費結構的變化。二是創新能力減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優勢是科技的核心優勢。人才的產生可以理解為是人口發展中的小概率事件,人才數量的多少是由人口的龐大基數決定的,人口減少可能意味著人才儲備的減少,影響科技創新和經濟結構的優化。三是社會保障壓力。人口總量下降可能導致社會保障體系的壓力增加。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養老金、醫療保障等社會福利支出可能增加,對政府財政構成挑戰。四是促進環境保護。人口減少對全區環境保護具有一定的優勢。從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垃圾產生的角度來看,人口的縮減對全區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人口素質變化帶來的影響一是從平均預期壽命角度來看,“六普”到“七普”數據顯示,全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3.12歲。平均預期壽命的提升代表了臨退休勞動人口健康程度的提升,明顯提升了勞動力的勞動年限,有助于提高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二是從平均受教育年限角度來看,“六普”到“七普”數據顯示,全區15 歲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從9.22年增長至10.08年。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得適齡勞動人口可以更快地掌握新技術,適應新的工作要求,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緩解總人口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內蒙古人口增長節點對比全國提前了十余年,全區人口年齡分布呈“倒金字塔”結構,少子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一是教育行業面臨改革。少子化會直接導致學生人數減少,一方面由于學校生源不足,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只能被迫倒閉或者被合并。另一方面,在現有的教育規模下,生源不足的學校依然要付出與生源充足情況時相等的成本,雖然每個學生分得的教育資源增加,但這會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二是養老帶來的矛盾進一步深化。全區老年人口持續增長,養老金壓力增大,健康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緊張。從家庭角度來看,上世紀八十年代實行了獨生子女政策,首批獨生子女大部分已經成為了家庭里的“頂梁柱 ”, 一個成年人最多供養6個老年人,這將帶來巨大的養老負擔。三是生產結構面臨調整。居民的消費一般劃分為生存型消費、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不同階段的人口產生的消費在這三種類型中的傾向不同。通常老年人口更傾向于醫療等發展型消費和旅游等享受型消費,對“吃”“穿”這種生存型消費會明顯減少。在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整個市場會自發增加“發展型”和“享受型”產業的規模,而減少“生存型”產業的規模。
(四)人口分布變化帶來的影響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進一步加劇。由于城市群的“虹吸效應”,可以預見未來“呼包鄂”常住人口會持續增長,全區人口分布不均現象將進一步加劇。人口分布不均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將充分享受到人才積聚、市場廣闊的優勢,而人口稀少的地區人才匱乏、市場萎縮的問題將更加突出。二是鄉村空心化進一步加劇。隨著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牧區外流人口持續增加,空心化現象不斷加劇,導致農村牧區勞動力供給不足、人才短缺、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不足等短板更為突出。
四、推動內蒙古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全面推進人口健康發展戰略
人口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口身體素質的大幅提升,人口的身體素質直接影響了勞動參與率和有效勞動時長。“七普”數據顯示全國平均預期壽命為 77.93 歲,自治區平均預期壽命為77.56歲,略低于全國水平。因此,一是全區應深入落實《健康內蒙古行動實施方案》,在“十五五”時期實現人口身體素質的大幅提升。二是優化公共衛生服務,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提高對傳染病、慢性病等疾病的防治能力。三是實施健康扶貧工程,針對貧困家庭和地區實施健康扶貧政策,減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
(二)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人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之一是提升人口的文化素質,人口的文化素質是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表現為個人的工作技能和知識才能。“七普”數據表明,全區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08 年,人口文化素質已經進入了新階段,但與全國13.8年相比仍有差距。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一要提升基礎教育水平,加強農村和牧區的基礎教育設施建設,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二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發展和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提供與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技能培訓,為農牧業現代化和工業發展培養實用型人才。三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待遇,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
(三)加強邊境地區建設
內蒙古作為中國北部的重要邊疆地區,擁有長達4200公里的邊境線,目前正面臨著邊境空心化的挑戰。邊境線安全的基礎是人口穩定,當前內蒙古邊境線人口外流嚴重,防治邊境線空心化是內蒙古亟需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一是發展邊境地區特色產業。依托科技力量,發展邊境地區的特色產業,如邊境貿易、清潔能源等。二是推廣智慧農業和畜牧業。在邊境地區推廣使用智能農業設備和技術,如自動灌溉系統、精準施肥等,提高生產效率,吸引和留住當地居民,減少因經濟原因導致的人口外流。(作者:王子隆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