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梳理總結了“十四五”以來浙江對外開放的主要成績,分析當前國際形勢的嚴峻性,提出“十五五”時期浙江對外開放的重點方向與戰略布局。
浙江對外開放的歷史新起點
浙江始終堅持更好地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融入全球經濟,以“一帶一路”建設統領對外開放,不斷提升開放能級,走出了一條富有浙江特色的開放之路,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
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結構不斷優化,市場布局更加多元,實現從貿易大省到貿易強省的跨越。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浙江貨物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歷史新高,分別首次突破4萬億元、3萬億元、1萬億元,再次邁上新臺階。2023年,全省貨物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分別居全國第三、第二和第五位,對全國的增長貢獻均居首位,其中,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8.2%。跨境電商規模約占全國六分之一,穩居全國前列。
利用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穩居全國前列。堅持高水平“走出去”闖天下與高質量“引進來”強浙江的有機統一。利用外資穩中有進,外資大省地位凸顯。2023年,浙江實際利用外資突破200億美元,列全國第四。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2023年,浙江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占全省的46%,創歷史新高。對外直接投資成效顯著,2021-2023年,浙江投資流量穩居全國前三位,其中2022年投資流量首次超越廣東,位居全國第一。境外經貿合作區成為企業“抱團出海”的新模式,浙江累計創建境外經貿合作區20家,其中國家級合作區數量居全國首位。
自貿試驗區引領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浙江自貿區承擔著“為國家試制度、為浙江謀發展”的時代使命。2023年,試驗區以占全省不到1/400的面積,貢獻了5.9%的新增注冊企業、8.5%的稅收收入、20.3%的進出口額和19.8%的實際利用外資。試驗區已累計形成511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全國首創160項,入選國家級復制推廣名單40項,起到了探路、示范和引領作用。

“十五五”時期國際形勢的嚴峻性
客觀認識當前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化,大國博弈、國際經貿規則變革、全球產業鏈布局調整等因素交錯,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不確定性上升,浙江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受到了較大擠壓,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影響持續加大,突出表現為“四個面臨”:
面臨國際貿易沖突加劇。2018年開始,美國對進口于我國的商品征收高額關稅,一直延續至今,貿易摩擦升級為貿易沖突。今年9月,美國發布有關對華加征“301關稅”進一步行動的最終決定,大幅上調中國產太陽能電池、半導體、電動汽車電池等產品的進口關稅。俄烏沖突背景下,美國商務部以涉俄為由,將多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這些將致使對外貿易規模增長和結構遭受較大沖擊。
面臨更為嚴格的投資審查。近年來,西方國家加強了對外來投資程序的審查,對投資活動進行穿透,在綠地投資、跨國并購等方面的保護主義傾向明顯,企圖遏制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步伐。美歐重點加強外資審查的領域包括新興前沿技術、關鍵基礎設施類、關鍵資源類以及敏感個人數據等。這必然會阻礙高水平的國際投資合作。
面臨對知識和技術的封鎖。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全球應攜手建立科技共同體,讓科技進步惠及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但西方發達國家卻利用其在知識、技術、標準等方面的領先地位和先發優勢,構筑“小院高墻”,強化對我國知識和技術的“圍堵”,遲滯我國產業升級。特別是對芯片、光刻機等關鍵技術、關鍵元器件和關鍵原材料的管制尤為突出。
面臨產業的“脫鉤斷鏈”。逆全球化、地緣政治沖突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在“去中國化”等因素影響下,一些跨國公司開始實施“中國+1”甚至“中國+N”的產業鏈布局。這既包括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回遷,也包含產業中高端環節的回流。兩者疊加,對產業鏈穩定和產業發展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
“十五五”浙江對外開放的重點方向與戰略布局
“十五五”時期,浙江對外開放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在“八八戰略”指引下,統籌國內與國際、安全與發展,牢牢把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持續推進“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加快建設高能級開放強省,重點考慮以下四個方面的戰略布局:
(一)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外貿外資是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配置全球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應成為對外開放的核心目標和重要任務。
一是推動外貿質升量穩。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是建設貿易強省的三大支柱。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市場采購等新增長點。大力培育服務貿易,推進杭州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和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發展數字貿易,創新發展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辦好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深化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
二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加快建設高質量外資集聚地,促進外資投向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數字經濟、研發等領域,鼓勵外資企業在浙設立地區總部及功能性機構。做好負面清單的“減法”和優化營商環境的“加法”。落實全面取消在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有序擴大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開放。依法保障外資權益和外資準入后國民待遇,完善境外人員入境生活便利制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是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十五五”時期,要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為指引,深化國際合作、促進互利共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一是統籌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積極穩妥開展對外投資,支持浙江一批具有技術優勢的產業加快全球布局,形成一批獲得感強的標志性工程;聚焦基礎設施、農業合作、減貧和教育培訓等領域,推進一批深受共建國家贊譽、接地氣聚人心可持續的“小而美”民生項目。積極參與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辦好中國(浙江)中非經貿論壇。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
二是穩妥開展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健康領域,推動浙江中醫藥海外中心功能提升,加強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綠色領域,鼓勵浙江企業參與光伏、風電、水電、地熱等綠色能源合作。數字領域,積極推進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絲路電商”、智慧城市、物聯網、5G等領域合作。創新領域,布局建設國際科技合作載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
三是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全力推進中歐(義新歐)班列高質量發展,圍繞中歐班列高效運輸、安全治理、多元通道、創新發展“四大體系”建設要求,鞏固發揮“國有+民營”發展模式優勢,持續在平臺運行機制改革、班列品牌市場競爭力、班列安全管理等方面探索創新,爭創長三角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積極推進“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加快陸海新通道、空中絲綢之路建設。
(三)打造對外開放高能級平臺構建多類型、多層級、廣覆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平臺,有利于增強開放發展的吸引力、承載力及輻射帶動力,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層次,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創新打造系列對外開放平臺。充分發揮中國(浙江)自貿試驗區和聯動創新區、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一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海關特殊監管區、世界電子貿易平臺(eWTP)等新型開放平臺功能,突出先行先試,促進國際產能、國際貿易、國際物流等方面的合作及服務,帶動全省共享改革開放的紅利。二是推進以大宗商品為特色的自貿區提升戰略。發揮制度創新的“頭雁”效應,深入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在大宗商品、數據基礎制度、對接高標準經貿規則方面形成重大改革成果。打造以開放促發展的生動樣板,建設超大規模油氣儲備基地、世界一流油氣加工基地、世界級油氣貿易交易中心,打造大宗商品特色自由貿易港。
三是培育一批示范性強的境外經貿合作區。高起點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和全球產業鏈布局,迭代和培育一批境外經貿合作區。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廣與東道國共同投資合作開發的發展模式,鼓勵實力強的建設主體開展二次再投資,進一步提高合作規模和合作深度,譜寫浙江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的新篇章。
(四)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是我國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然選擇。
“十五五”時期,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為打造開放大省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一是加快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接軌。深入推進寧波、溫州、嘉興、紹興、臺州、義烏6個RCEP高水平開放合作示范區建設。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等方面,努力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承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規則試點任務,加快開展數字經濟高水平開放壓力測試。
二是加大重點領域制度型開放力度。以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為導引,扎實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深化通關一體化改革,加快電子口岸改革,深化市場采購貿易外匯管理改革,推進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積極參與數字貿易國際規則制定,試點推進數字清關、數字公服等項目。積極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落實標準國際化躍升工程,加強浙江特色產業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兼容。(作者: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