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趨勢下,低空經濟作為一種戰略性新興經濟形態,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笆逦濉睍r期是我國低空經濟從區域性試點向全國性規模化躍遷的關鍵躍升期。在國家空域管理改革不斷深化、新型基礎設施加速布局和產業政策持續優化的背景下,低空經濟迎來政策紅利釋放、技術迭代加速與場景需求井噴的三重機遇。本文摘取《“十五五”時期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考》關于“十五五”時期推動我國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供讀者參考。

(一)以敏捷治理、智慧治理之道,推進制度創新建設
通過敏捷治理和智慧治理理念,大力推進低空空域開放,進一步健全完善低空治理體系,用制度邏輯加強協同發展。
中央空管委研究擬通過部分授權的方式支持六個試點城市600 米以下的空域,并批準當地政府開展eVTOL 試點,這為低空空域的開放邁出了重要一步。“十五五”期間,應繼續通過敏捷治理和前瞻性治理手段,加快低空空域的穩定有序和全面開放, 并推動各地區低空空域之間的互聯互通,通過建立統一的標準和監管機制,確保各地之間的空域協調與資源共享,為低空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空域基礎。
在政策法規制定層面,政府不僅要以適應性和敏捷性治理為指導理念,讓政策法規及時反映、適應最新的發展狀況,也要采取前瞻性治理,提前預判低空經濟發展進程中可能產生的法律層面的問題,預先做好立法準備,提前預防潛在問題。最后,在制定政策法規時需以前瞻性和系統性思維進行頂層設計,不僅要協調各地方之間的制度,還要注重軍民協同、國內外協同,構建安全、高效、可持續的低空經濟生態系統。
(二)打造創新發展高地,提高低空創新公共產品供給
重點加強低空智能網聯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推進低空軟硬件融合的智能化、綠色化、高效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構建低空監測平臺和共性技術平臺,并開放共享低空開源數據集。
一是實施“低空創新公地建設工程”。系統化構建“硬聯通-軟協同-數共享”三位一體的基礎設施體系。硬件層面,編制《低空智能網聯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建設覆蓋城市群、交通走廊的低空通信導航網絡,部署5G-A 通感基站、北斗增強系統等新型設施,三年內實現重點空域連續覆蓋; 制定通用機場分級建設標準,設立專項建設基金,通過政企共建模式新增百余個垂直起降點,構建“樞紐機場+ 起降平臺+ 空中驛站”三級網絡。軟件系統層面,搭建全國統一的低空智聯管理平臺,集成空域數字孿生、動態路由規劃、風險預警等功能模塊, 打通相關系統數據壁壘,建立空域資源“分鐘級”動態釋放機制。二是推進低空產業可信數據空間建設,建設國家級低空開源數據集,制定地理信息、空域流量等多類數據標準,依托區塊鏈技術構建跨區域數據共享池,設立數據貢獻積分兌換機制,引導企業開放脫敏數據。同步建設低空經濟共性技術開源平臺,聚焦導航避障、能源動力等重大領域,建立“軍方原始技術-科研院所二次開發-企業工程轉化”的分級研發體系, 每年發布20 項以上開源技術包。成立低空創新公地委員會,設立公共創新基金,對關鍵戰略基建項目給予研發補貼,通過“賽馬制”方式在長三角、大灣區等地開展智能網聯基礎設施集成示范,形成可復制的創新公地建設模式。
(三)開發建設戰略性場景,實現生態聯動創新領航
建設和開發高價值戰略性場景并提供優質場景供給,建設高質量低空場景數據集,實施低空經濟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的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場景生態建設和跨場景聯動。
政府可以通過戰略性場景牽引、數據底座支撐、示范工程突破、生態體系聯動的路徑,構建全鏈條場景驅動低空創新體系。一方面,重點圍繞應急救援、智慧物流、立體交通等高價值戰略性場景,制定分級分類建設方案,建立動態更新的場景機會清單和能力圖譜,引導企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另一方面,同步建設高質量低空場景數據集,依托區塊鏈技術搭建多源異構的數據共享平臺,構建涵蓋空域管理、飛行器運行和環境感知的標準數據池,為場景開發提供全要素支撐。實施“低空經濟三新應用示范行動”,通過揭榜掛帥、場景保險等機制,在試點城市開展新能源飛行器、數字孿生空管等百項示范工程,形成可復制的場景解決方案。著力推動跨場景生態融合,建立低空經濟創新聯盟,打通“應急救援-醫療運輸”“物流配送-農業植?!钡葓鼍暗臄祿涌诤蜆I務鏈條, 探索“空天地一體化”應用模式,配套場景安全評估和倫理審查機制,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低空經濟創新發展生態。
(四)構建創新發展聯合體,以根技術引領應用躍遷
以低空經濟創新發展聯合體和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為抓手,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健全和完善低空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提升低空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建立低空無人智能創新和智能管控系統,夯實低空產業基礎技術,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示范應用和迭代躍遷,實現創新和應用互促并進。
低空經濟技術創新的系統性提升,需建立多維度協同推進機制,以產業創新聯合體和產教融合平臺為支撐點,推動形成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跨領域創新聯合體,在“十五五”期間布局建設5 ~ 10 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集中突破高精度導航定位、智能集群控制等關鍵根技術,構建完整的技術專利池和標準體系。
在此基礎上,同步深化產教融合機制, 依托重點高校建設低空技術研究院,推行“產業教授+ 學術導師”雙軌培養模式, 系統開發智能管控模塊,每年定向輸送具備工程化能力的技術人才。在技術轉化層面,建立覆蓋研發全周期的分級認證體系, 對通過中期驗證的技術給予場景開放補貼, 通過在試點城市劃定特許測試空域,加速新能源動力、自主避障等技術的百萬公里級場景驗證。
配套構建開源技術生態,建立行業級技術共享社區,開放基礎性技術標準和城市三維地理信息數據庫,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共建技術驗證平臺。支持央地合作設立低空技術產業轉化基金,實施首臺套裝備“保費補貼+ 政府采購”組合激勵,依托物流配送、應急救援等高價值場景開展特許經營試點,形成技術場景化應用收益反哺研發投入的良性循環,切實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持續盈利能力。
(五)多元主體共建產業生態,金融賦能產業創新
聚焦低空經濟產業生態,構建“多元共治、全鏈貫通、綠色高質”體系,依托生態聯盟破解技術壁壘,貫通研發應用鏈條, 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配套專屬金融工具, 深化軍民協同與雙向技術轉化,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創新生態。
針對低空經濟產業生態培育,需要加快構建“多元共治、全鏈貫通、綠色高質” 的協同發展體系。一是成立低空經濟產業生態聯盟,編制產業鏈全景圖譜與標準兼容性指南,重點破解飛行器制造、空管系統等領域的技術接口壁壘。二是支持建設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打造共享試驗空域、仿真測試平臺及產業鏈數據中臺,實現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場景應用的全流程數據貫通。探索在京津冀、粵港澳等區域設立融通發展示范區,推行“鏈主企業+ 專精特新+ 科研院所”的創新聯合體模式,建立知識產權組合式授權機制,形成“基礎專利共享、衍生收益分成”的創新激勵體系。三是發揮科技金融賦能作用, 配套設立百億元產業母基金,開發“研發貸”“場景險”等專屬金融工具,對概念驗證和中試項目提供風險補償、對成熟技術給予財稅金融梯度支持。強化軍民協同路徑,推動相關單位開放多類低空技術接口,建立雙向技術轉化通道。
(六)提升低空消費信任度,激發激活低空消費藍海
從多樣性和滿意度兩方面入手,多渠道多舉措激發低空經濟需求和市場活力, 特別是著重在多樣性和滿意度兩方面雙管齊下,開拓低空消費市場。在企業和行業層面,要細致挖掘人民多樣化需求,讓“低空經濟+”進一步滿足其豐富多彩的需求, 激發民眾消費熱情和消費意愿。在政府層面,要通過多措并舉引導企業去開拓更多業務范圍,借助多元渠道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在滿意度方面,重點在于提升公眾對于低空經濟的認知度、認可度和接受度。各級政府可以通過新聞報道、綜藝節目、自媒體平臺等方式多維度為民眾提供了解低空經濟的渠道,并可以通過展覽、講座等方式讓民眾近距離接觸無人機、eVTOL 等低空經濟載體,進一步加深其認識,推動形成全民參與、共同支持低空技術安全創新、產業培育和場景消費的健康可持續生態。(作者:尹西明 張濟涵 王新宇 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