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南地區幅員遼闊、地形多樣,具有多山、多民族等特點,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大小涼山彝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等都曾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基于“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目標,剖析當前西南地區鄉村振興面臨的現實困境,有針對性地破解發展難題,才能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村美民富。
一、農業之維:農業種植科技支撐力不足
農業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強化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背景下,我國西南地區農業發展對于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和推動地方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我國西南地區諸多省份智慧農業的建設存在科技支撐力不足的問題,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一是數字技術向農業滲透融合不夠。一方面,數字技術賦能農業生產需要匹配當地的地形地貌,而西南地區地形地貌復雜,加上目前以戶為單位的家庭經營方式,農戶耕地地塊小而分散,致使農業土地規模化利用和集約化經營程度偏低,而當前數字技術主要適用于大規模農業耕種,難以精準匹配分散的小農戶及小規模農業生產模式;另一方面,農業數字化技術研發和智慧農業項目建設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而西南地區在此方面的投入相對不足,且部分西南地區省份政府負債重、還債壓力大,限制了數字技術的開發、應用和發展。二是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西南地區整體上農業科技支撐力不足,適應丘陵山地作業的農機裝備供給短缺,農業機械化設施功能不夠完備以及農機農藝融合程度較低,從而導致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未能得到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的整體水平與東中部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對西南地區諸多省份而言,丘陵山地實現不了農業機械化,就無法實現整個區域的農業機械化。三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不足。盡管我國西南部分地區已經建立了一些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農業產業強鎮,但在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建設上仍有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整合資源,打造更為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二、產業之維:鄉村產業協同融合程度不深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目前,我國西南地區諸多鄉鎮依托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資源等謀求特色產業發展,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但其依舊存在發展困境和劣勢。一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待壯大。西南地區多山且氣候惡劣,產業分散而薄弱,空間集聚度不高,難以形成集中的產業帶或經濟區,農業長期以來仍以自給自足的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且鄉村經濟長期依賴于水稻、小麥、玉米等傳統作物的種植。此類單一的產業結構在面對市場變化和經濟發展新要求時,轉型和升級困難,缺乏多元化的經濟增長點。二是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滯后。針對農村產業鏈發展的現狀和需求,產業鏈的擴大和三次產業一體化的深化存在較大短板,其大部分屬于初級農產品供應,缺乏進一步的加工,亟須擴大產業鏈和延伸價值鏈,以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此外,從鄉村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發展來看,目前我國西南地區整體服務水平較低,相應的配套設施建設明顯滯后,鄉村產業的協調發展還遠沒有形成有效的協同機制,制約了鄉村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因此,要充分發揮我國西南地區鄉村資源的巨大潛力,必須加強多領域的協調和融合,以實現產業鏈的縱橫滲透,為鄉村產業興旺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三是村域產業規劃引領不足。我國西南地區鄉村規劃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普遍不足,有的村莊甚至沒有村域規劃,鄉村布局的總體設計、基礎設施和產業分布的設計與安排、具體的軟硬件建設規劃等都相對欠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整體不足,無法與社會投資需求實現有效耦合。
三、人才之維:鄉村人才短缺瓶頸愈發突出
鄉村全面振興,需要依靠各類人才的支撐。無論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還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都必須依靠優秀人才和先進理念的支撐。但目前我國西南地區面臨本土人才流失、人才引進難等難題,具體體現在3 個方面。一是鄉村本土人才流失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東部經濟大省產業集聚度高,就業條件優越、薪酬待遇高、人才落戶政策吸引力強等,吸引人才從西向東單向流動,形成了所謂的人才“虹吸效應”。目前,我國西南地區的大多數村鎮人才和勞動力流失嚴重,而城市人才又難以自發下鄉,從而造成西南地區鄉村人才的單向流出,進而致使人才供求“倒掛”現象愈來愈突出。二是鄉村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國西南地區的鄉村不僅高技能人才總量不足,而且在關鍵技術領域如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等重要行業缺乏足夠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人才,這與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需求形成明顯的差距,人才供應難以跟上科技引領產業振興和長遠發展的步伐。因而,需要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并把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作為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三是鄉村人才發展政策不完善。盡管我國西南地區各級政府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招攬和吸引人才,但這些措施普遍缺少一個全面且連貫的體系,導致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部分地區的人才引進政策較為僵化,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同時,用于激發人才潛力和創造力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才積極性的發揮,致使本地人才盤不活、留不住、回不來,外地人才難引進。
四、生態之維:鄉村生態持續涵養之道仍需挖掘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生態宜居分為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兩項重要內容,而我國西南地區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在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廣大西南地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謀求經濟發展。在自然生態方面,西南地區鄉村可謂“綠色家底”殷實,但鄉村社會生態建設仍未能達到鄉村綠色發展的要求,存在生活和生產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鄉村綠色節能住宅體系建設難。綠色節能住宅,既要符合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也要滿足農民對提高居住品質的需求,是鄉村住宅發展的方向。我國西南地區農村發展相對滯后,在綠色建筑的發展規劃和實踐方面也相對不足,綠色節能鄉村建設短板尤為突出。如我國西南地區的鄉村多數處于相互隔離的峰叢片區,普遍采取農宅獨立建設的模式,相較于江蘇、浙江等東部鄉村的新型社區連片建設模式,村落之間仍處于分散狀態,綠色節能效益較差,不利于鄉村綠色生態效益的提升。此外,我國西南地區不少宅院閑置,“空廢化”的住宅現狀不僅影響鄉村的景觀環境和生態環境,也對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二是工農業污染治理不力。鄉村地區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農業的面源污染,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理不及時引起的水源污染和村莊環境惡化等,對農業生產和水生態系統以至鄉村宜居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應提高鄉村產業的科技水平,加快鄉村地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鄉村“三廢”處理系統,強化鄉村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以促進我國西南地區鄉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者:燕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