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我國廣大西南地區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機遇,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著力點。因此,可以說,西南地區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于確保全國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持續增強脫貧地區內生發展動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以新質生產力引領智慧農業發展,穩固鄉村振興發展壓艙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未來農業會面臨“無人種地”“少人種地”的難題,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并帶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對解決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至關重要,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
1. 持續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
農業數字化轉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應鼓勵本地企業與研究機構合作,堅持因地制宜,開發制定適合本土特定農業條件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建立農業數字化示范區,通過示范項目的引領作用,推廣成功的數字化技術和模式。此外,還應加大對農業遙感、病蟲害識別、低空作業等生產應用場景的研發投入,持續推進“無人化農場”建設,著力打造數字農業創新發展新高地。
2. 加快智能農機裝備革新升級
鼓勵農機企業主攻研發適合丘陵山地等復雜地形的小型農機裝備,并通過跨學科研究,開發與當地農藝相適應的農機作業模式,有效促進農機與農藝技術的有機結合,以提升農機的適應性和作業效率。通過構建完善的農機化服務體系,向農民提供農機操作培訓、維修保養、信息咨詢等服務。此外,各地政府還應強化對農機化和智能化的政策扶持,如進一步加大農機購置補貼、發放技術推廣獎勵等,共同推進智能農機產業高地建設,加快補齊丘陵山地農機化的短板。
3. 助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應構建科學的、綜合的農業科技水平評價體系,切實促進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緊密結合,有效增強參與農業科技轉化的各主體之間的緊密聯系,探索形成順暢、高效的轉化模式。此外,還應搭建更為高效、開放、協同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二)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改造傳統產業與創造新的產業業態是內在統一的,應將新技術應用于西南地區的傳統產業,實現“改造”與“創造”的齊驅并行。可從以下3 個方面尋求突破。
1. 持續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應重點強化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性建設與培養,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同時,鼓勵這些主體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對農業經營方式進行創新實踐。脫貧鄉村可以立足本地實際,采用訂單農業、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多樣化經營方式,發展“土地流轉+”模式,以創新引領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力求構建一個包容性更強、效益更高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2. 培育新業態以加速鄉村產業深度融合一是加快產業鏈升級。應鞏固西南地區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鄉鎮、億元村建設,重點增強云南野生菌、廣西柑橘、貴州茗茶等知名農副產品的創新與延伸開發,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利用數據合理配置要素,并實現產業鏈的優化升級,以達成生產、加工、銷售的無縫對接,加速脫貧鄉村產業的一體化發展。二是打造民族風情特色文化新產業。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地多具特色風情,各地應利用好民族風情和民俗優勢拓展文化旅游產業空間。以我國唯一一個濱海少數民族——京族為例,京族聚集地區憑借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文化、居住文化、海洋文化等打造了多個京族文化風情村,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但“京族”名片目前還尚不響亮,亟須通過“數字+ 旅游+ 文化”的形式賦予京族文旅產業新的活力,應結合京族的“漁俗”和海洋文化,加大對民族工藝、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進而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
3. 增強鄉村規劃引領效能
應完善鄉村責任規劃師制度,優化鄉村責任規劃師工作流程,完善管理機制,并強化資金保障,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踐。此外,應結合當地特色和發展需求,探索與規劃訴求相適應的地方模式,避免“長官意志”和“一刀切”的做法,鼓勵廣大農民參與鄉村規劃,并建立有效的監督和反饋機制。鄉鎮政府應積極牽頭引領,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將西南邊境區位優勢轉化為拉動當地鄉村產業興旺的發展優勢。
(三)以新質生產力培育鄉村新質人才,為鄉村全面振興夯實人才根基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持,也為人才的培育提供了需求、機遇和場所。借助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主動適應變革,因時而進、因勢而為,以創新方式培養創新型人才,打造一批鄉村振興人才,為鄉村全面振興夯實人才根基。
1. 盤活用好本土人才
應充分利用本土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優勢和強烈責任感。一方面,為本土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重點加強高素質農民的培養力度,并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拓展在線農民教育[11];另一方面,創新城鄉人才流動機制,鼓勵城鎮人才下鄉就業、回城居住,在有條件的鄉村地區開展“職住分離”試點,總結經驗后再逐步推廣,實現城鄉人才的雙向流動和優勢互補,以減少鄉村人才流失。
2. 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
以新質生產力發展為指向,強化工程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結合,培育具備專業技能和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應積極響應數字經濟的發展需求,推動數字教育的廣泛實施,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數字化技術人才。職業院校要強化使命擔當,打造職業教育數字化生態,積極培育數字人才,打造一支既掌握傳統工藝又精通現代數字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以補足落后村鎮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3. 靈活調整人才使用策略
在制定涉農人才的使用策略時,應當追求更高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應依托本地普通高校,通過就業指導和政策引導工作,更多地吸引大學生關注并服務本地鄉村地區,鼓勵大學生在鄉村地區就業,地方政府應在人才使用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為大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工作崗位,滿足其個性化需求。此外,還應為參與鄉村服務的人才提供清晰的職業發展指導,確保他們能夠獲得持續的職業成長,從而有效建立起持續、穩定的引導各類人才服務鄉村的良性機制,以實現鄉村人才振興。
(四)以新質生產力提升綠色生產水平,為鄉村全面振興厚植綠色底色
廣大西南地區在發展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并積極培育和發展綠色低碳的新質生產力,如推動清潔能源的使用、加強綠色建筑和低碳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確保在鄉村發展過程中“綠水青山”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和合理利用。
1. 實施綠色住宅建設工程
一是制定區域性規劃。應根據我國西南地區鄉村的地理特點和文化背景,針對鄉村建房的分散或無序狀態等突出問題,制定適合當地的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強化綠色節能建設理念。針對閑置住宅(建新不拆舊),探索多元化利用方式,如改造為鄉村旅游設施、文化活動中心等,以減少“空廢化”現象。二是引進和推廣適宜的綠色建筑技術。由于造價低、建造難度小等特點,鄉村不少自建房仍采用磚混結構,此類房屋能源消耗高且抗震性差,應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雙碳”為目標,積極發展低碳建筑、零碳建筑,鼓勵建設綠色農房。此外,應推廣使用低碳水泥、再生鋼材或認證的可持續木材,以減少建筑工程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精準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創新拓展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2. 推進污水處理及生態修復
一是貫徹落實生態環境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七部委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優先解決鄉村群眾最關心的環境問題。對鄉村生活及生產污水的治理采取從項目立項到建設、驗收及運維的全周期嚴格監管模式,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積極開發并利用智能化監管平臺,以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維效率,確保實現污水處理的精確定位與遠程監控。二是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考慮鄉村的自然環境特征,并整合農田水利再利用、生態修復以及環境美化等方面的要求,共同推動水資源的可持續循環利用。此外,應倡導將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與生態農業的發展及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形成協調一致的發展模式,從而實現環境保護與鄉村振興雙贏的目標。(作者:燕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