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空地銜接緊密,具有“低空飛行,地面應用”的特點。這種“空中+地面”的新型經濟形態,要求地面物理空間做出相應的響應。作為多元要素融合的產物,低空經濟深刻重塑了經濟和社會結構,對國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城市規劃在這一發展趨勢下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新,更是對城市發展邏輯的深度重構,需要構建一個多維度、互動性強、響應迅速的規劃體系。在未來的城市空間規劃和建筑設計中,有必要為低空經濟的民用化普及、應用場景落地預留一定的發展空間,為各類低空飛行器多元化應用提供空間保障。
一、國土空間與空域協同規劃策略
未來城市規劃應充分考慮國家空域基礎分類,優化低空空域的利用。根據空域的分類和使用規則,科學劃定低空經濟活動的空間范圍,在非管制空域(如G類和W類),避開管制空域和敏感區域規劃低空活動的飛行區域,確保飛行安全和效率。在此基礎上,合理布局低空活動相關的基礎設施用地,確保低空資源與地面空間的協同發展。
在國土空間規劃的“五級三類”體系中,各級規劃應根據自身定位和職責,積極響應低空經濟的發展需求(圖1)。國家級和省級規劃側重于戰略性安排,將低空經濟納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總體格局,明確其在全國和省域范圍內的布局原則和重點區域。市縣級和鄉鎮級規劃則需細化落實,明確低空經濟項目的用地布局、空域使用規則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空間需求。注重引領創新產業的空間布局,滿足新興產業的土地需求,強化規劃的實施性和可操作性。在規劃類型上,總體規劃應統籌考慮低空經濟對空間的需求,詳細規劃則需明確具體地塊的用途和開發強度,為低空經濟項目提供精準的空間保障。相關專項規劃應加強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如交通、通信等部門,共同推進低空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

圖1 國土空間與空域協同規劃策略圖
二、多維規劃與彈性用地協同策略
隨著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規劃亟須從多維視角出發,以功能為導向,動態調整城市空間布局,打造復合功能的城市地塊[36]。相關政府部門應充分考量低空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為適應低空經濟的立體化發展需求,需建立空域—土地協同規劃機制,劃定“低空經濟復合功能區”,將空中走廊與地面功能深度耦合,實現空域資源與土地資源的雙向賦能。
同時,低空交通應納入整體交通規劃體系,實現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空間的擴展。系統性規劃空中交通路徑、無人機起降點及空中走廊,并注重與地面交通、公共交通等傳統方式的協調與整合,確保多維度交通網絡的高效銜接與運作。依托數字孿生平臺實時監測低空活動數據,建立用地需求預測模型,動態優化土地供給方案。此外,制定低空設施安全緩沖標準(如噪聲控制區),探索“空域使用權交易”機制,平衡土地所有者、運營商與公眾權益,確保彈性用地的可持續性。實現“以地促空、以空帶地”的協同發展,為低空經濟提供適配的空間載體,推動城市功能與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
三、前瞻性引導低空產業空間布局
低空經濟的發展涉及區域間的協同,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市場一體化等方式,推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地方政府應特別關注首位城市的創新要素集聚,并積極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溢出效應,進而帶動區域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首先,要注重區域協同,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區域通用機場/垂直起降場網絡,實現低空飛行區域性互聯互通,呈現區域低空經濟形態。其次,注重跨區域產業協同治理的合作機制構建,形成針對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的多層級多尺度區域規劃,通過促進不同地區間的協作,建立跨區域產業合作平臺,為企業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從而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互利共贏。最后,應注重低空經濟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擴大“低空+綜合服務”等多領域場景應用,發展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配送、航空運動和旅游等運營產業,打造“低空+”新型業態[38]。通過創新思維和技術手段,推動低空經濟在旅游觀光、環境監測、農業植保等多方面的廣泛應用,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四、以人為本的空間治理能力提升
隨著低空技術的進步和應用范圍的擴展,合理規劃低空資源、確保飛行安全與效率、保護個人隱私及數據安全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未來城市應當是技術理性回歸人本需求的城市,以滿足人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實現城市空間資源的有效配置。地方政府需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以“需求牽引、適度超前”的原則,科學規劃低空資源供給規模與結構,建立動態優化機制,滿足多層次應用需求。在此基礎上,應構建涵蓋法規標準、技術研發、風險防控、公眾溝通的低空綜合治理體系,通過搭建政產學研協作平臺,平衡技術創新速度與社會接受度,防范技術倫理與空域安全風險。在治理層面,制定統一技術標準與準入規則,重點開發高附加值低空服務產品。通過實施公眾科普計劃以及組織舉辦低空科技展覽、航空文化節、無人機競賽等活動,全面展示低空科技的最新成果和應用場景。此外,借助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低空技術應用案例,進一步增強民眾對無人機、eVTOL 飛行器等新興業態的認知,提升社區參與感,進而提高社會對低空科技和低空經濟發展的支持率。

圖2 低空空域資源要素化示意圖
低空經濟的發展與低空要素的供給密切相關,要發展低空產業,就需要有相應的低空空域資源支持(圖2)。首先,建立空域使用的合法性邊界。通過立法明確無人機及低空飛行器的地理圍欄禁區與數據采集紅線,明確界定無人機操作范圍和使用目的,防止非法數據收集,保障個人隱私權。其次,基于區域發展需求對區域內的低空空域進行劃設。最后,為每個可標識的空域的權限、使用時限等屬性進行明確的權限界定。權限主體方面,區分政府(應急救援)、企業(物流配送)、個人(休閑航拍)等的使用資質;時段配置方面,工作日優先保障工商業應用,節假日向文旅項目傾斜,夜間采取噪聲控制措施,呵護城市居民的“寧靜權”。(作者:王汝梅、魏曉芳、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