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低空技術與低空經濟等新技術、新經濟形態的不斷涌現,城市規劃應面向未來,反復思考并不斷響應發展需求,積極開拓新的發展空間。低空經濟不僅為相關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對城市空間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規劃需要重新審視城市的空間布局,構建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統,以確保低空經濟活動能夠與現有城市功能相協調。
一、宏觀層面:推動城市向更加立體化、網絡化方向發展,促進區域資源優化配置
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經濟形態,具有顯著的區域性和立體性特征,促使城市向更加立體化、網絡化方向發展,為城市帶來更多彈性空間,推動城市功能布局的改變。同時,通過促進區域資源的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發展低空經濟可以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促進區域間的協同發展。
1.立體化、網絡化空間結構增強
低空經濟打破了傳統地面交通的局限,實現城市經濟活動由“平面”向“立體”的轉變。這種轉變不僅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還顯著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然而,這種轉型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包括如何確保低空飛行器起降設施的安全性、如何協調空中與地面交通的關系,以及如何處理低空飛行器運行可能產生的噪聲和環境污染問題。隨著低空飛行器的普及,未來城市將構建起包括地面道路、地下軌道交通以及低空飛行在內的綜合交通體系。這種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網絡將有效緩解地面交通的擁堵問題,提高運輸效率。低空活動推動城市交通系統的網絡化布局,促進地面與空中交通的互聯互通,從而提高出行便捷性,增強城市的可達性。為了支持這些服務,城市需要規劃相應的起降點、充電站以及空中走廊,構建起一個高效、立體化的物流網絡。
2.促進區域資源優化配置
低空經濟的發展通過重構城市空間利用模式,使得資源能夠在更廣泛的區域內得到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顯著促進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低空經濟推動基礎設施的分布式布局,依托通用機場、智能起降點等節點,形成“核心城市輻射+中小城市補充”的網狀結構,引導產業從單一中心集聚轉向多極協同發展。例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提出的“多層空域管理模型”通過劃分低速、高速及緩沖空域,實現城市群空域資源的精細化配置;我國中西部省份(如湖南、四川)通過低空開放試點承接東部技術溢出,構建差異化產業分工體系。該過程不僅提升了區域資源利用效率,更通過“技術—政策—空間”的聯動重構,為城市群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資源配置范式。
二、中觀層面:加速新興產業集聚,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新要求
1.加速新興產業集聚
低空經濟正加速無人機物流、航空服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促使城市內部形成新興產業集聚區。這類集聚區通過提供共享資源與技術支持,以促進企業間的協同創新,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產業協同效益。在產業鏈層面,形成“航空+”融合型產業集群,如深圳南山區憑借無人機產業的先發優勢和完整的產業鏈,吸引了大量相關企業集聚,形成了從原材料到整機制造的完整產業鏈。在創新要素方面,低空經濟通過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地方政策支持,有效促進了產業集聚,推動了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成都為例,該市通過“低空+”模式,探索了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低空智造、低空職教和低空應急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場景。例如,彭州市的“天空之眼”無人機試驗基地吸引了百余家無人機及其關聯企業入駐,形成了全國領先的低空經濟產業集群。這種集聚本質是技術創新驅動的產業組織變革,未來需著力完善產業標準體系、測試驗證環境和應用場景供給,通過制度創新持續優化集群生態。
2.促進基礎設施建設
低空基礎設施建設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既包含通用機場、無人機起降場等傳統地面設施,也涵蓋通信網絡、數據平臺、監管系統等新型基礎設施。通用機場是低空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其建設為低空飛行活動提供了基礎保障;空域管理與飛行信息系統的完善是確保低空經濟安全運行的核心要素;通信導航系統與監管設施通信導航系統是確保低空飛行安全的重要技術支撐。隨著新技術的應用,通信導航系統正在向更高精度、更大覆蓋范圍的方向發展。低空經濟的拓展催生了相關服務設施的建設需求,例如無人機維修站、空中出租車停靠點等,這些設施的建設推動城市進一步完善和豐富功能配置。
三、微觀層面:催生人機交互新場景,重構現有產城空間
1.催生人機交互新場景
在微觀層面,低空經濟正加速推進生產作業類和公共服務類低空飛行服務的“ 無人機化”,在技術創新與場景突破雙輪驅動下催生出多個維度的應用場景。在服務場景維度,城市空中交通和無人機配送正在改寫傳統服務模式,美團無人機“空投”服務已覆蓋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隨著無人機等飛行器技術的發展,各類低空應用場景不斷涌現,推動城市空間進行適應性重構。如表1所示,基于用戶需求的低空場景營造需通過分析群體特征,在城市空間層面做出呼應,從而實現“人—機—環境”的協同優化。然而,當前我國市場潛力尚未充分釋放,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激發,亟須加快低空消費場景的普及應用,促進消費群體規模化增長。

表1 基于用戶需求的低空飛行場景營造
2.推動現有產城空間重構
低空經濟依托于傳統通用航空的經濟業態,同時也融合了數字經濟的特征,依賴數字信息的管理技術賦能,引入無人機物流、空中出租車、監測巡檢等多元新興服務,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源。低空經濟不僅促進了城市向數字經濟轉型,還通過革新城市空間的利用模式,推動現有產城空間重構。這種重構要求城市規劃領域重新評估和調整城市功能分區,為產業布局和城市功能升級創造更多可能性,從而推動產城融合向更高層次發展。

圖2 城市功能空間變化示意圖
隨著低空飛行活動逐漸成為常態,傳統的地面配送網絡將逐步轉型為高效的空中配送體系,促使城市中出現更多小型化、分散化的配送中心,從而改變現有的倉儲和物流用地分布。同時,智慧交通網絡的持續完善提高了出行效率,進一步縮短了城市的時空距離,促進了城市邊界的擴展與功能優化。因此,未來城市發展可能是一個“中心集聚、周邊分散”的混合模式,這種模式便于城市資源共享和城鄉可持續發展。同時,城市規劃需增設專門的起降點、維修站等服務設施用地,以適應低空經濟的發展需求(圖1)。(作者:王汝梅、魏曉芳、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