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提出編制長城沿線非遺活化利用總體規劃、健全非遺保護傳承制度體系、加強非遺分類分級整體性保護、創新非遺體驗體系建設與加快非遺產業發展等促進河北長城沿線非遺資源傳承發展的具體路徑。
一、加強頂層設計,編制非遺活化利用總體規劃
1.完善長城沿線非遺法律法規保護體系。深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推動《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相關法規和政策的全面實施;推動非遺與鄉村振興、產業布局、城鎮建設、生態保護等方面工作的全面銜接,促進河北省長城沿線非遺的系統性、整體性保護。
2.制定長城沿線非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推進《河北省長城保護條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保護規劃》等規劃條例的落地實施[7],制定“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非遺活化利用規劃”,在領導體制、工作機制、項目建設、活化利用和政策支持上進行創新和突破;完善支持政策,指導長城沿線各市、縣(區)完成相關工作;在基礎條件較好、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區域,探索建設長城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持續提高整體性保護工作水平。
3.強化長城沿線非遺保護利用規劃的項目意識。依據《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規劃》,研究確定長城非遺保護發展的重點任務,精心規劃實施重點工程項目;聚焦主導產業,突出龍頭牽引,強化品牌培育,研究謀劃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堅持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激發非遺創造活力,推動品質和品牌建設,增強非遺相關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強長城非遺廊道建設,串聯起長城沿線的非遺資源,設計突出體驗感的非遺之旅,發展非遺旅游經濟,提升長城沿線非遺的傳播和推廣。

二、健全非遺保護傳承制度體系,保障非遺可持續發展
1.深化長城沿線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協同發展機制,統籌協調重要事項,開展聯合行動,推進各項工作。通過協同機制夯實合作基礎,確保協同效率;通過聯合行動推動項目落地,促進共同發展。充分發揮長城相關機構的組織協調作用,完善工作規則、工作要求、工作內容、年度工作計劃等。在此基礎上,加強區域協調聯動,推動建立京津冀長城沿線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協同機制。
2.健全非遺保護傳承制度。第一,完善調查記錄體系。持續推進河北省長城沿線非遺資源的全面普查工作,推動檔案數字化建設,全面記錄并納入河北省非遺檔案資源數據庫。第二,完善代表性項目制度。加強長城沿線非遺代表性項目管理,健全名錄體系。以績效評估落實動態管理機制,支持各地加強非遺代表性項目認定和管理制度建設。第三,加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管理[8]。對集體傳承、大眾實踐項目,探索開展代表性傳承團體(群體)認定工作。實施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支持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與項目所在地聯合探索多種傳承人培養模式。加大對傳承人扶持力度,鼓勵各地以多種方式支持傳承人的各類活動。
3.加強非遺分類分級整體性保護,構建非遺保護新生態。第一,制定實施分級分類保護措施,推動非遺健康發展。根據長城沿線非遺類別的不同特點,探索高效適宜的保護方式。全面挖掘闡釋民間文學的精神內涵、時代價值和市場潛質,創新表現方式;推動武術、傳統醫藥、傳統戲曲等長城特色非遺項目的發展,融入社區文化體育活動。第二,加強以文化生態保護區為核心的區域性整體保護。長城沿線歷史古鎮、文化街區、傳統村落等文化遺產豐富的縣域因地制宜申報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提高非遺整體性保護水平;非遺項目數量較多、特點明確、保存較好的區域可建立生態保護實驗區,注重和非遺相關的自然環境、自然生態與文化遺產、文化生態的關系,從而實現非遺在一個區域內的良性和有序傳承。
三、創新非遺體驗體系建設,促進非遺展示傳播
1.完善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體系。在長城文博場館、景區游客服務中心等游客集中區,以非遺項目為載體和依托,建設“長城故事”體驗館,提升整體展示水平和游客互動體驗。借助社會力量建設非遺傳承的體驗設施,形成包括非遺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在內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如,在蔚縣、豐寧、山海關等傳統技藝類非遺資源富集區設立非遺傳承體驗設施。
2.加大非遺展示傳播力度,促進對外交流合作。第一,推動長城沿線非遺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鄉鎮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村文化室等終端組織。非遺館納入長城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多層級非遺館展示體系[9]。如,依托山海關、金山嶺、大境門的長城重點展示場館,設立非遺互動展銷體驗區。第二,在長城沿線鄉鎮、村莊、遺產點段和景區建設長城驛站、觀景平臺,設置非遺展演、解說系統,傳播非遺文化。第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開展非遺宣傳。通過國際文化交流平臺,舉辦非遺對外交流活動,充分運用國家海外文化中心、旅游推廣中心展示傳播長城非遺文化。
3.開發創作非遺系列文創產品和影視演出項目。加強創意設計,設計體現長城非遺特色的紀念品、手工藝品、創意美食等產品。依托長城沿線非遺傳承傳習基地,打造“長城記憶”文化創意品牌,建立創意開發研究基地和創意產品生產基地。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帶動剪紙、皮影、陶瓷等傳統工藝的創新發展。支持以長城沿線非遺題材為主題的舞臺藝術、微視頻、動漫、影視、網絡節目等文藝精品創作,豐富長城沿線非遺的傳播路徑。
四、加強非遺賦能產業,促進非遺產業發展
1.探索品牌化產業發展模式。根據非遺項目的文化特色、技術工藝,圍繞一個或幾個文化主題進行品牌化開發,提升非遺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由地方政府牽頭,以非遺核心技藝和核心意蘊為基礎,打造項目 IP 新形象,形成既能適應規模化、量產化市場,又能保留非遺本色的文化品牌。同時,實施分類發展策略,重點發展傳統手工技藝類、表演藝術類、社會習俗節慶活動類非遺項目。加強長城文化主題的創意產品設計,如紀念品、手工藝品、創意美食等,打造 “長城禮物”系列品牌,拓展文化旅游消費空間。依托長城沿線非遺傳承傳習基地,打造 “長城記憶”文化創意品牌,建立創意研發基地和創意產品生產基地。
2.構建高效完整的非遺產業鏈。借助新媒體傳播,搭建專業化、多元化非遺項目產業發展平臺,實現線上線下雙向互動。如“非遺 + 教育”“非遺 + 文創”“非遺+ 金融”“非遺 + 旅游”等,促進各行業與非遺發展共贏,實現非遺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向資源價值、經濟價值轉換。按照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營為主導的產業模式,將制定產業標準、創建特色品牌、培育龍頭企業、確保文化生態等內容作為品牌的指導方針,建設“標準化管理—工廠化生產—品牌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的產業鏈,打造特色非遺產品。加大非遺產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力度,形成互促共贏、豐富多元的產業鏈,實現由資源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換。
3.促進非遺和旅游的深入融合發展。第一,通過對非遺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動現有景區轉型升級,如河北承德—張家口段長城沿線可依托天路草原、一號風景道等資源,打造草原風景文化長廊,建成京津冀重要的草原度假旅游地,促進文旅深度融合[14]。第二,優化非遺資源產品化,與現有設施融合,形成“長城沿線非遺資源+ 餐飲、住宿、交通、文創產品和娛樂產品”體系,拓展“非遺+”和“+非遺”的新業態體系,如“長城記憶”非遺文化教育研學、“長城人家”的“非遺 + 鄉村休閑度假”等特色產品體系。第三,依托文化產業園區,優化產品供給,在空間上形成核心—邊緣結構的業態集群。
五、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助力河北鄉村振興
1.以長城非遺“雙創”促進產業振興。支持非遺“雙創”項目,增強鄉村產業產品的文化屬性、品牌效應和對外輻射能力,提高非遺傳承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積極性,激活創新力,吸引更多外來者參與鄉村產業發展。依托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在全省設立特色鮮明、示范帶動作用顯著的長城非遺工坊,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文化品牌,帶動鄉村就業,實現產業振興。
2.以長城非遺傳承人帶動鄉村人才振興。鄉村非遺傳承人是鄉村社會的杰出人才,組織他們引領和培養年輕人,是鄉村非遺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實施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定期培訓計劃,通過專題培訓、交流展示等多種活動,提高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技藝水平。培育扶持一批年輕的長城非遺工坊帶頭人,推動人才振興。
3.以長城非遺品牌助力文化振興。鄉村非遺品牌一方面會轉化為經濟 IP,為鄉村經濟發展增添光彩,另一方面成為農民傳承、體驗的文化實踐,有利于改進和提升鄉村公共文化供給力,增強文化共同體的能力。充分發揮非遺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4.以“長城人家”主題村落創新鄉村振興模式。推動“長城+古城+ 古鎮+ 古村”聯動發展,積極打造“長城人家”特色文化主題村落。如秦皇島板廠峪、承德花樓溝村、張家口暖泉古堡等代表性長城非遺村落,全面植入非遺文化元素,加強村史館、文化館等對非遺文化的綜合展示傳承,鼓勵發展長城非遺文化主題的精品民宿。
六、充分發揮非遺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以國家重大戰略提升長城非遺保護傳承水平。積極把握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大發展契機,建立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協同發展機制,統籌推進非遺資源挖掘整理與闡釋、非遺項目管理、整體性保護等工作,全面提升長城沿線非遺保護傳承能力、發展利用水平和傳播弘揚影響力。大力開展長城沿線非遺活化利用,組織舉辦傳統民俗和節慶活動,開發多種類型的演藝活動,強化長城沿線非遺展示,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通過非遺傳承,高效推動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的弘揚與傳播,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貢獻“非遺力量”。
2.以非遺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非遺技藝的優勢,用多種形式轉化為具體的場景、故事、體驗項目。深入研究與非遺項目核心吸引力相融合的旅游要素(食住行游購娛)。如非遺傳統技藝類中的飲食文化融入旅游要素“食”,羊湯、棋子燒餅等非遺項目可以用于旅游團餐;非遺手工藝品可融入旅游要素“住”,剪紙刻畫類產品可作為酒店或民宿裝飾品,瓷器陶器類可作為房間茶具或洗漱用具;非遺創意產品可融入旅游要素“購”,將適應市場需求的非遺創意產品融入旅游購物店或景區文創產品店。有的非遺項目可以引入旅游目的地,融入旅游要素“游”,作為團體游、自駕游或高端定制游的游覽體驗地。開展非遺活化利用,組織舉辦傳統民俗和節慶活動,開發多種類型的演藝活動,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3.加強長城沿線非遺旅游精品線路培育。河北省長城沿線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綠色生態、歷史文化等特色資源,不少長城關隘還是歷史上重要的民族貿易榷場。以長城為紐帶,選擇文化內涵豐厚的非遺項目展示基地、傳播基地、體驗地、生產性保護基地、展覽館等,串聯沿線世界遺產、自然生態、紅色文化等旅游資源,精心培育打造一批能落地、可實施的長城非遺旅游精品線路。河北長城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壩上壩下和冀中平原地帶,山地、草原風格豐富而獨特,探索培育跨地市的長城非遺旅游線路,滿足徒步愛好者、攝影愛好者、繪畫愛好者、非遺愛好者、研學愛好者等群體的不同需求。(作者:吳星, 彭運輝, 金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