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闡釋智能經濟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數智類產業規劃的現實情況和地區智能經濟規劃的特點,提出了城市智能經濟規劃方法。
一、我國數智類產業規劃情況
(一)數智類產業的規劃現狀與面臨的挑戰
數智類產業規劃包含數字經濟類規劃與智能經濟類規劃。一是在規劃層面,當前涉及規劃類型較多,包括數字經濟、新基建、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算力、元宇宙、大模型、數據要素等,這些規劃往往是追隨熱點炒作,出現了概念邊界的模糊性、規劃工作的盲從性、發展布局缺乏系統性、推進步驟缺乏科學性的問題。比如,有的部門視算力產業鏈上下游無所不包,甚至將算力產業等同于數字技術相關的產業,這導致規劃內容脫離實際需求,產業層面“重硬輕軟”,造成招商引資方向陷入誤區等問題。二是具體到落實層面,體現為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兩張皮、產業發展方向不成體系、招商工作一哄而上、算力產能過剩、高端產業集群落地困難、數據要素運營不規范等問題,需要站在技術經濟演進的視角更好地推進產城融合、進行高端產業布局、指導招商引資工作。
(二)推進智能經濟發展的迫切性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但還缺乏有效抓手。雖然在數據要素領域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開展了大量科研工作,也開展了數據授權、數據銀行、數據交易等試點,但是依然沒有大的突破,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面向智能經濟的整體規劃和整體工作推進。而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60%,基本完成了數字經濟的發展進程,且在智能經濟領域特別是在智算領域GPU芯片占領了產業高地,在算法領域通用大模型形成了創新優勢,我國需要進一步做好智能經濟規劃,根據需要進一步規劃算法、算力、數據三大產業的協同發展能力。

二、地區智能經濟規劃的特點
(一)體現區域內產業之間協同發展能力
產業發展可表現為傳統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依次螺旋演進的關系,人工智能分為專用AI、通用AI和超級AI三大發展階段,地區智能經濟的規劃要面向智能經濟演進進程的三個階段,同時又要兼顧本地區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支柱產業的賦能、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未來產業的儲備之間的協同關系。未來的國際經濟和城市之間的競爭將不僅是某個獨立產業的競爭,而會是地區產業協同發展能力的競爭。
(二)體現區域內智能經濟規劃布局集群效應
當前我國城市的發展普遍采取開發區模式,技術、人才和資本等要素向新開發區集聚,形成頭部企業引領發展、產業鏈布局聚集的特點,就一個城市整體而言,呈現出非均衡發展的態勢,因此智能經濟產業的發展也呈現出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以面帶區、以區帶城的趨勢,以產業園、產業帶、產業鏈的方式圍繞某個劃定區域形成產業集群式發展。
(三)體現賦能千行百業的作用
城市是人工智能的主戰場,人工智能與城市中的千行百業都有密切關系,智能經濟的發展要遵循需求引領、創新驅動、因地制宜的原則,才能賦能千行百業。人工智能包含有形機器人(模仿人類的行為)與無形機器人(模仿人類的思維),最終二者會合二為一,人工智能在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全社會福利水平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三、Y市智能經濟規劃總體方案
基于智能經濟的本質與特點,Y市智能經濟規劃可在規劃背景、規劃方法、規劃定位、規劃思路、規劃目標等方面體現出因地制宜的本地特色。
(一)規劃背景方面
Y市緊鄰黃海,地理位置優越,在東部沿海城市中面積最大,是上海市的2.7倍。Y市清潔能源等自然資源豐富,清潔能源產業形成了千億產業規模,2024年度可再生能源用電占比超過65%且還在逐年增長,全年空氣優良率天數占比為83%。該市的發展除了具備這些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也存在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主要體現為現代高端產業的缺乏。因此,規劃時要凸顯Y市風力、太陽能、LNG冷能等清潔能源優勢,貫徹落實J省將Y市作為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目標定位,搶占科創高地,突破產業卡脖子環節,培育算力、算法與數據產業新增長點,培育新質生產力,帶動就業和投資增長。
(二)規劃方法方面
規劃方法可以采用實地調研法、調研訪談法、行業結構分析法、產業鏈規劃方法、產業集群規劃方法、產業價值鏈規劃方法、生產力布局法及相關分析法等,產業規劃一般偏定性規劃較多,多以戰略規劃工具、產業分析工具為主。Y市智能經濟規劃可以采用大模型工具,以人機協同咨詢工具輔助計算和編制,采用無人機航拍方式開展園區類的現場調研。針對規劃需求的調研一定要形成正式的書面內容,與規劃標題和規劃需求有關的具體內容要嚴謹且與客戶信息對稱。
(三)規劃定位方面
通過競爭戰略分析工具的分析,Y市的特色是清潔算力,作為“東數西算”的有效補充,主打“東數海算”“東數東算”名片,因此可以采用“清潔算力AI創新名城”的定位,實現差異化競爭。
(四)規劃思路方面
思路對于確定規劃編制的重點任務和舉措至關重要。Y市智能經濟規劃可以提出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協同發展;聚焦近期、布局中期、謀劃長期等思路。并且以產城融合為主線,實現以“AI科創”為一核;“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為兩條主線;以六大創新資源(政策創新、人才創新、技術創新、資本創新、企業創新、開放創新)集聚為產城融合動力源,實現“清潔算力AI創新名城”目標,形成“1261”的總體架構。
(五)規劃目標方面
數據中心建設本質上是一種數字地產投資,智算的本質是使用而不是建設,因此規劃的關鍵目標要放在產業升級側與應用側。通過制定定性目標、定量目標,約束性目標和預期目標等實現規劃目標的可感知。另外,可以根據地方特色創設一些特色指標,比如單位清潔算力、智能算力應用規模、人工智能使用場景數量、人工智能示范園數量等。(作者:王江濤 唐懷坤 張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