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縣域數字政府與低空經濟的協同發展已成為推動地方治理現代化和產業升級的關鍵動力。文章通過構建“數據賦能–場景驅動–價值共生”的理論框架,深入分析了政務云平臺、物聯網傳感器體系及三維時空數據底座在低空經濟中的應用潛力,以及無人機等低空設備在城市治理中的數據生成作用。研究不僅探討了雙向賦能的實踐路徑,還提出了具體的融合策略,包括基礎設施共建、數據資源互通和制度規則協同,以期破解數據割裂困境,促進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對指導縣域數字政府與低空經濟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縣級數字政府與低空經濟發展現狀
1.1縣級數字政府的發展現狀
在國家數字化轉型戰略推動下,縣級政府依托政務云平臺與數據中臺構建全域數據治理體系,通過對接國家數據共享系統建成政務數據資源池,打破跨部門層級壁壘。人工智能(ArtiffcialIntelligence,AI)技術深度賦能非結構化數據解析與質量校驗,實現人口、地理、經濟等多元數據融合,為決策系統提供實時精準支撐。該體系不僅催生智慧審批、智能監管等創新應用,更為空域管理、低空設備調度等新興領域提供基礎支持,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引擎。
在公共服務領域,縣級政府以“一網通辦”推動政務服務數字化,全國超80%縣級區實現線上辦理,依托AI智能客服、自動化審批及民生大數據分析,構建個性化服務體系。數據驅動模式既能提升基層服務效能,又能滿足無人機物流審批、低空救援等新興需求。智慧城市向“城市大腦”升級,通過物聯網與邊緣計算實時匯聚交通、環境等全域數據,結合AI視覺識別與交通優化模型,聯動低空巡查設備形成“空–地”協同治理閉環,顯著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1.2縣域低空經濟的發展現狀
在國家政策與技術創新的推動下,縣域低空經濟正從試點邁向規模化應用。依托《“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等政策,中央及地方將其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數據顯示,2023年低空經濟規模達5059.5億元(增速33.8%),預計2025年突破1.5萬億元,2035年達3.5萬億元。浙江安吉無人機物流、四川雅安山區救援等實踐形成了以場景應用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在農業植保、物流運輸、應急管理等領域成效顯著,并加速向多領域融合演進。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縣級數字政府建設與低空經濟的協同效應已顯著顯現:政務數據中臺的三維地理和人口熱力數據,有效支撐了空域劃設與航線優化;同時,低空設備采集的時空數據反哺城市治理系統,形成了“感知—分析—決策—執行”治理閉環。數據的雙向流動打破了治理與產業邊界,為縣域“數字治理–低空經濟”共生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面臨的困境與主要挑戰
2.1基礎設施承載瓶頸
近年來,盡管國家低空基礎設施持續完善,但依然存在通航機場、無人飛行器起降點數量少、地區分布不均衡等問題,尤其是重點區域覆蓋率不足,難以滿足智慧城市建設多元化的管理服務需求。同時,城市空管信息系統、空域管理輔助系統等分散于航空、通信等不同領域,與數字政府業務體系跨領域整合難度大,且現有的低空感知和低空通信存在效果差、速度慢、管理低效等問題,影響了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2.2制度協同的滯后性
當前,低空空域管理存在“九龍治水”現象,民航、公安、自然資源等多部門權責邊界不夠清晰,縣域層面空域使用審批流程復雜。部分地區通過建立軍地協同機制、劃定固定飛行走廊等政策創新,在較大程度上縮短了飛行審批時限。然而,跨區域數據互通和監管規則銜接仍有待完善[7]。同時,低空設備采集的敏感地理信息、公民隱私數據等,與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機制之間尚未建立安全可控的流通渠道,從而制約了數據要素價值的釋放。
2.3技術融合壁壘
目前,國內低空運營管理體制仍不完善,低空空域規劃、信息系統構建、飛行器協同管理等方面尚未建立全國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空域準入條件與使用規則、通航飛行審批程序、空管服務保障模式等,目前仍需國家在頂層設計方面進一步明確。此外,政務數據與低空經濟數據的標準體系尚未統一,空域動態信息、三維地理數據與人口熱力分布等關鍵參數缺乏跨系統兼容性標準。由于隱私保護與數據主權爭議,低空設備采集的高精度時空數據難以安全合規地接入政務數據中臺。這些矛盾凸顯出縣域低空經濟發展不能僅依靠技術單點突破,而是需要與數字政府建設在基礎設施共建、數據資源互通、制度規則協同等方面形成系統化解決方案。當前,國內部分省份已在省級層面試點低空經濟與智慧城市融合發展示范區,但其經驗如何適配縣域差異化需求,仍需結合地方治理特征進行本土化創新。
三、縣域數字城市與低空經濟的融合路徑思考
3.1完善新型基礎設施
圍繞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與政務協同展開制度創新。其一,持續優化非管制空域飛行計劃審批流程,同時強化低空通信導航監測能力,提升非管制空域的安全監管水平,降低運行風險。其二,構建涵蓋數據共享效率、空域利用效能等維度的協同發展評價體系,借助量化指標推動政策落地,同時探索“負面清單+備案制”管理模式,明確禁飛區邊界與豁免條件,平衡安全監管與產業靈活性。其三,推進低空經濟專項規劃與數字政府建設的政策銜接,避免部門應用場景出現分散化、碎片化的情況。
3.2打造示范應用場景
其一,依托低空經濟數字孿生技術,深度融合數字政府的時空大數據平臺,優先發展“無人機網格化治理”模式,將縣域劃分為精細化網格單元,集成低空設備巡檢數據與政務工單系統,實現事件識別、分派與處置的閉環管理。其二,構建“低空物流+數字鄉村”體系,依據政務數據動態優化配送航線,破解偏遠地區物流瓶頸,推動低空交通與地面交通的聯運接駁,探索空中通勤、聯程接駁等新型出行模式。其三,在公共服務領域,加強低空設備在應急救援、醫療救護等場景的應用,建立快速響應機制,提升政府履職效能。
四、結語
數字政府依托政務云平臺、時空數據庫構建的數據底座,能夠有效解決低空設備運行中的空域管理低效、航線規劃冗余等問題。其提供的實時氣象數據、三維地理信息與人口熱力分布等多元數據,將極大提升低空經濟運營效率;同時,低空設備在交通巡查、環保監測等場景生成的高精度動態數據流,通過反向注入城市治理系統,可顯著優化政府應急響應速度與決策精準度。這種雙向賦能模式能夠構建數據要素雙向流動、治理能力與產業效益同步提升的新型共生生態。
面向未來,縣域數字政府與低空經濟的協同發展仍需在三個方面深化探索。第一,隨著5G-A/6G通信技術以及空天信息網絡的迭代升級,低空設備與政務系統的實時數據交互將呈現更高頻次、更低時延的特征,需提前布局邊緣計算節點與分布式數據中臺,以應對海量異構數據的融合處理挑戰。第二,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將倒逼制度創新,特別是在空域動態分級管理、數據主權界定、隱私保護等領域,亟需建立適配縣域治理特點的柔性監管框架。第三,需關注跨縣域協同帶來的規模效應,通過構建區域性低空經濟數字聯盟,推動空域資源、算力設施與數據要素的共享流通,避免“一縣一平臺”造成的重復建設。這些趨勢既為縣域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也對協同機制的動態調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來,研究需進一步關注技術演進、制度變遷與治理需求的三重耦合規律,以持續完善縣域協同發展理論體系。(作者:陳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