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圍繞“供需鏈—企業鏈—空間鏈—價值鏈”分析框架,闡述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閩臺體育產業鏈現代化的價值歸旨、現實掣肘與紓解方略。研究認為,閩臺體育產業鏈是在地緣、血緣和文緣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有助于提高閩臺體育產業供需鏈的運行效率、培育閩臺體育產業企業鏈的協同動力、優化閩臺體育產業空間鏈的傳統布局、拓展閩臺體育產業價值鏈的增值空間。但供需鏈的運行效率不高、企業鏈的協同動力滯緩、空間鏈的布局不夠優化、價值鏈的增值環節不足是掣肘閩臺體育產業鏈現代化的現實問題。

一、閩臺體育產業鏈的發展歷程
閩臺體育產業鏈發展源遠流長,深受地緣、血緣和文緣的影響。從歷史發展來看,早期閩臺體育交流以傳統體育項目為主,如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民俗體育活動在兩地民間廣泛流傳。這些傳統體育項目不僅是體育活動的載體,更承載著閩臺兩地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民俗信仰,成為兩地民眾情感聯系的重要紐帶。隨著時代發展,近現代體育理念和項目逐漸傳入閩臺地區。這一過程中,兩地體育發展節奏雖有差異,但交流合作持續深化。臺灣在體育賽事運營、體育科技研發等領域較早接觸國際先進理念,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福建則憑借自身的制造業基礎和勞動力優勢,在體育用品制造領域逐步崛起。改革開放后,福建體育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期。以泉州晉江為代表的區域,憑借廉價勞動力、豐富原材料及優惠政策,吸引眾多體育用品制造企業入駐,逐步形成產業集群,孕育出安踏、特步、匹克等知名品牌。此時,閩臺體育產業開始在貿易層面展開合作,福建為臺灣提供體育用品代工服務,臺灣則向福建輸出部分體育用品原材料和技術設備。
21 世紀以來,隨著兩岸關系緩和與交流日益頻繁,閩臺體育產業鏈的合作持續升級。在體育用品制造領域,閩臺體育產業合作從簡單代工向共同研發、品牌共建方向發展。例如,福建部分體育用品企業通過與臺灣科研機構合作,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計理念,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時,在體育服務領域,臺灣的體育賽事運營、體育培訓、運動康復等相關企業開始進入福建市場,與當地企業合作開展業務。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為閩臺體育產業融合發展開創了新的時代契機。各類體育賽事也逐漸成為推動閩臺體育產業鏈發展的重要媒介,如海峽兩岸電子競技大賽、“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等體育賽事頻繁舉辦,不僅促進了兩地體育文化交流,也帶動了體育旅游、賽事運營、體育傳媒等相關產業的融合與發展,進一步完善了閩臺體育產業鏈。
1.1、提高閩臺體育產業供需鏈的運行效率
體育產業供需鏈指的是,體育與相關產業之間因經濟聯系緊密而形成的供需關系鏈條,是體育產業鏈研究的基礎。而建設高標準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助于提升閩臺體育產業供需鏈的運行效率。第一,促進產業資源優化配置。根據資源稟賦理論,各地區具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優勢,福建在體育用品制造領域具備規模優勢,而臺灣則在體育服務、賽事運營、體育科技研發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助力兩地更好地發揮資源優勢,通過產業分工與協作,實現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優化。例如,福建可將更多資源集中于體育用品制造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而臺灣則專注于體育服務和科技研發,雙方通過體育產業供需鏈的整合與對接,逐步提高產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第二,擴大產業規模與市場需求。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國內市場整合形成了龐大的消費群體和廣闊的市場空間,能為閩臺體育產業創造龐大的市場需求。福建的體育用品制造企業可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降低單位生產成本,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臺灣的體育服務和賽事運營企業則可依托統一大市場的平臺優勢,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拓展業務范圍,提高運營效率。此外,閩臺兩地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將促進企業不斷創新、優化產品與服務實現供需精準對接,推動體育產業供需鏈向更高層次發展。
1.2、培育閩臺體育產業企業鏈的協同動力
體育產業企業鏈是指體育產業中不同環節的企業關系結構,是體育產業鏈的載體和具體形式。《“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也強調培育壯大體育市場主體,鼓勵體育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全國統一大市場要建立統一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包括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制度和社會信用制度等,為閩臺體育產業企業鏈的協同創新提供穩定、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其一,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打破地區之間的市場壁壘和行政分割,減少閩臺體育企業在市場準入、產品流通、要素流動等方面的障礙。在統一的市場規則和監管體系下,閩臺兩地體育企業在合同簽訂、糾紛解決等流程方面更趨規范高效,減少了市場糾紛和不確定性,從而降低了市場進入和交易成本。其二,加速企業協同創新。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有助于發揮福建奧翔、易寶、越特等體育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在推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連斷點、通堵點”作用,促使閩臺兩地體育企業能夠依據自身優勢進行更加精細化、專業化分工。同時,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競爭壓力也將進一步促進閩臺體育企業強化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商業模式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在新型材料和前沿技術研發、體育產品貿易和賽事營銷模式創新等方面塑造差異化市場競爭力,推動臺灣先進體育科技成果在福建的落地、轉化和應用,提升體育產業企業鏈的創新效能。
二、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閩臺體育產業鏈現代化面臨的現實掣肘
2.1、閩臺體育產業供需鏈的運行效率不高
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制度基礎,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穩中有進,為閩臺體育產業統一大市場的逐步建成提供了重要支撐。這得益于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閩臺體育商品和服務市場逐漸形成和發展,但體育要素市場建設進程仍相對滯緩,突出表現在競技體育領域。福建作為全國競技體育大省,其競技體育市場商業化水平卻不高,市場對體育經紀與代理相關行業需求長期不振,高效對接臺灣先進的體育經紀運營模式與豐富的賽事資源,導致超大規模市場所蘊含的需求潛力未能充分釋放。再者,隨著群眾體育消費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閩臺體育產業供需結構不匹配的問題日益凸顯,專業體育人才、先進體育科技、高端體育資本等體育產業高級化要素短缺,且要素在閩臺兩地的流通機制不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以人才要素為例,盡管臺灣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熟悉體育產業全流程運作的人才方面經驗豐富,所培養的體育營銷、賽事管理等復合型人才較多,但因人才要素流通機制不完善,難以支撐閩臺體育產業鏈現代化。
2.2、閩臺體育產業企業鏈的協同動力滯緩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更是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中堅力量。2024 年,福建省體育產業總規模7018.55 億元,增加值2376.1 億元,同比上一年分別增長6.8% 和7.8%,增加值占全省GDP 比重4.4%,位居全國前列,這一數據背后則是以安踏、特步、361°、匹克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福建企業構筑起的龐大體育裝備制造業。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龍頭企業具有強大的產業帶動作用,能夠整合體育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然而,閩臺體育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體育產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相對薄弱,難以依托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帶動體育產業鏈中相對弱勢的企業快速成長和創新升級。同時,閩臺體育企業合作基礎尚不穩固,企業合作多停留在貿易往來和代工生產層面,缺乏深度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加之臺灣政局及兩岸地理環境條件制約,導致閩臺體育企業合作初期的溝通成本較高,企業間的協同發展缺乏直接有效的對接平臺。例如,2023 年福建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增至26 家,位居大陸首位,但僅有廈門(集美)閩臺研學旅行基地和福州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兩個基地承擔部分與體育相關的合作交流,以體育活動或產品貿易為主體帶動體育產業發展的媒介較少,難以支撐閩臺體育產業企業鏈高效協同。
2.3、閩臺體育產業空間鏈的布局不夠優化
隨著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區域經濟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協調發展態勢強勁,為打破區域間市場壁壘、加速市場一體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背景下,國家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有益于培育體育產業,助力我國區域體育發展機制和體育產業空間布局的健全完善。而閩臺兩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臺灣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早,城市化水平較高,體育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對體育產業的投入力度大,在賽事運營、體育金融等方面發展較好。從地域分布看,臺灣體育經濟活動較為頻繁的地區集中在北部,其次是中部和南部地區,從2024 年臺灣各縣市高爾夫球場面積及數量分布表中亦可窺見(表1)。福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態勢更加明顯,福州、廈門、泉州等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體育用品制造業集群效應顯著,且與臺灣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港口、機場等重要交通樞紐便于體育用品貿易和各類賽事活動舉辦;南平、三明、龍巖等山區地區則相對滯后,體育產業基礎薄弱,體育消費市場尚未充分開發。閩臺現存的區域發展差距,可能致使兩地體育產業鏈在空間上難以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從而進一步加劇體育產業鏈空間布局失衡。
表1 2024 年臺灣地區各縣市高爾夫球場面積及數量
2.4、閩臺體育產業價值鏈的增值環節不足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產業發展總體遵循由低級向高級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從發展態勢看,福建體育產業現代化發展符合上述特征。近年來,福建加快了促進體育用品制造業轉型升級,補齊了體育服務業發展短板,加快了全產業鏈發展,預計2025 年福建省體育產業增加值將達到3000 億元,體育服務業占比30%。但從產業價值鏈看,閩臺體育產業價值鏈的增值環節存在明顯不足,盡管體育用品制造業已呈現服務化、數字化轉型態勢,但福建體育產業發展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產品利潤空間小,產業鏈發展仍高度依賴傳統體育用品制造業,在產業鏈上游的研發生產與下游的運營管理等環節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三、全國統一大市場視域下閩臺體育產業鏈現代化的紓解方略
3.1、提高供需鏈的匹配效率,鍛造閩臺體育產業韌性
深化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體育產業供需鏈的匹配效率,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背景下加強閩臺體育產業韌性鍛造的應然之舉。從需求層面看,立足供需結構性矛盾,閩臺體育產業鏈現代化既要通過創新產品形態、拓寬銷售渠道、提升服務質量、引進智能裝備等多維途徑實現柔性化生產,又要緊密追蹤全球體育產業發展動態和消費趨勢以適時調整戰略布局,更要徹底打通體育產業鏈全鏈條數據與信息交互屏障,在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從供給層面看,面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國內國際體育產品與服務消費新升級的現實趨勢,閩臺兩地應堅持通過創新驅動加速體育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推動中低端體育用品與服務升級,并以場景革新為導向為體育產業供需鏈灌注生命力。例如,安踏集團以用戶場景體驗升級為引領,在福建晉江開創全球首家數字化智慧運動綜合體“982 安踏創動空間”,通過構建多層次、專業化、沉浸式的運動、體驗與消費的“一站式”服務場景實現與新消費、新需求的共生發展。
3.2、強化產業鏈的協同創新,釋放閩臺體育產業活力
立足企業鏈維度,在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增強閩臺體育產業發展活力、推動體育產業鏈現代化,需要提高體育企業鏈的協同創新水平。首先,依托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背景,推動閩臺兩地體育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如鼓勵企業通過股權合作等方式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支持福建體育企業與臺灣體育企業共同投資建設體育科研中心、設立閩臺體育產業投資基金以強化兩地企業項目合作的資金支持等。其次,閩臺兩地政府應不斷強化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作用,依據市場需求和產業鏈發展狀況,適時出臺稅收優惠政策、設立專項基金以支持創新項目、簡化創新型企業注冊和審批程序等,同時持續深化體育產業投融資體制和資本市場化改革,降低企業創新成本以釋放積極的創新溢出效應,助力體育產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和壯大。(作者:曾梓銘、黃艷、凌曦)